FIB-SEM的三维重构技术是当前微观结构分析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本质是通过“切割-成像-叠加”的循环,将样品内部的二维图像序列重建为三维立体模型。FIB-SEM三维重构技术凭借纳米级的高分辨率,广泛应用于需要观察微观内部结构的领域。本文将介绍FIB-SEM三维重构技术的核心原理,技术优势及其在部分领域的应用案例。
FIB-SEM三维重构核心原理
FIB-SEM 三维重构结合了聚焦离子束(FIB)的切割能力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成像能力,具体流程可拆解为三步:
成像:利用 SEM 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获取当前层的高分辨率二维图像,记录表面形貌或元素分布信息。
切割:通过 FIB 在样品表面剥离极薄的一层材料(厚度通常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暴露下一层的新鲜表面。
循环与叠加:重复“成像-切割”过程,生成数张连续的二维图像序列,再通过计算机算法将这些图像对齐、拼接,最终重构出样品的三维结构。

图1 FIB-SEM三维重构示意图
技术优势
技术原理:
相较于传统的三维成像技术(如工业CT、原子力显微镜),FIB-SEM三维重构技术的核心优势表现为以下两点:
超高空间分辨率:横向分辨率可达纳米级,纵向切割厚度可精准控制到纳米级,能清晰呈现材料的纳米尺度内部结构(如孔隙、晶粒、相分布)。
靶向性分析:可通过 FIB 精准定位样品的特定区域(如缺陷、界面),仅对目标区域进行逐层切割和成像,避免无关区域干扰,提升分析效率。
各领域的应用案例
材料科学:
对多孔微纳米材料颗进行切片式的形貌与成分三维重构。通过切下一定厚度的试样并进行SEM拍照,重复操作,再对切片图片进行三维形貌重构,可以清晰显示多孔材料的三维空间分布情况,并计算孔隙半径尺寸,体积等参数,为材料内部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图2 多孔微纳米材料系列切片对中处理前后的XZ方向的图像

图3 FIB-SEM技术对梭形颗粒及微球三维重构图
半导体与电子领域:对于新型纳米电子器件进行三维重构,分析其结构与电学性能的关系,可以推动器件的微型化与高性能化。

图4 闪存单元NAND的FIB-SEM断层扫描图像
地质科学:通过FIB-SEM三维重构技术,研究人员实现化石结构和成分多维度的分析。该技术有望在地质科学与古生物学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图5 生物群胚胎状化石细胞核的三维结构和元素组成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
原文标题:《FIB-SEM 三维重构:微观分析的核心技术,多领域应用揭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bpx69ZH2P-D7-tg4D8Bo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