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RD 数据分析中,“峰位偏移即物相变化” 是最易误导研究者的误区之一。许多人认为,只要 XRD 图谱中衍射峰的 2θ 位置与标准卡片存在偏差,就意味着合成材料的物相并非目标物相。
但实际上,峰位偏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物相变化只是其中一种可能,需结合具体实验背景与其他表征综合判断。下面华算科技通过本文分析XRD峰位偏移与物相变化的关联性:误区澄清与科学判据
要理解这一误区,需先回归 XRD 峰位的本质——衍射峰的 2θ 位置由晶面间距 d决定。
依据布拉格方程:

而晶面间距 d 不仅与 “物相” 相关,还与材料的晶格畸变、内应力、尺寸效应、测试误差等因素直接关联。当 d 发生变化时,即使物相未变(原子排列的周期性未改变),2θ 也会随之偏移:d 增大时,2θ 减小(峰位左移);d 减小时,2θ 增大(峰位右移)。因此,峰位偏移的核心是 “晶面间距变化”,而非必然是 “物相变化”。

布拉格衍射图。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0647
除物相变化外,以下 4 类因素是导致峰位偏移的更常见原因,下面我们将结合AEM期刊的一项工作进行说明。
在《Sub-Nanometer-Scale Cu9S5 Enables Efficiently 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中,作者主要研究的是亚纳米尺度Cu9S5材料在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反应(NO3-RR)中的应用。而导致峰位偏移的 4 类关键因素在本研究的 Cu₉S₅亚纳米材料中均有体现。
1. 晶格畸变:原子排列 “微小错位” 导致 d 变化
晶格畸变是指晶体中原子的实际排列偏离理想晶格的状态(如空位、位错、原子取代),这种偏离会直接改变晶面间距 d,进而导致峰位偏移。
原理:若晶体中存在空位或原子半径更小的元素取代(如本文中 PTA 的 W 原子少量嵌入 Cu₉S₅晶格),会导致晶胞收缩,d 减小,峰位向高 2θ 方向偏移;若存在间隙原子或原子半径更大的元素取代,则晶胞膨胀,d 增大,峰位向低 2θ 方向偏移。
DOI:10.1002/anie.202403023
直接证据:Cu₉S₅亚纳米线(SNWs)因 PTA 的共组装作用,PTA 的氧原子可能与 Cu₉S₅表面原子形成弱配位,导致 Cu₉S₅晶格产生微小畸变(非物相变化)。
其 XRD 峰(如(001)晶面)相较于纳米线(NWs)可能存在 0.1°-0.2° 的偏移,但峰位整体仍与 Cu₉S₅标准卡片(JCPDS 47-1748)匹配,证明物相未变,仅晶格畸变导致 d 变化。
2. 内应力:材料制备或测试过程中的 “受力变形”
内应力是材料内部存在的未平衡应力(如合成过程中的冷却收缩、薄膜制备中的基底约束、电催化反应中的体积变化),会通过改变晶面间距 d 导致峰位偏移,且是电催化材料稳定性测试中峰位偏移的常见原因。
原理:内应力分为 “拉应力” 与 “压应力”。拉应力使晶胞膨胀,d 增大,峰位左移;压应力使晶胞收缩,d 减小,峰位右移。这种应力导致的 d 变化是可逆的(如应力释放后峰位可恢复),与物相变化的不可逆性有本质区别。
延伸场景:若将 Cu₉S₅ SNWs 负载在碳布上制备电极,碳布的约束可能使 SNWs 产生压应力,导致其 XRD 峰相较于粉末样品向高 2θ 方向偏移,但物相仍为 Cu₉S₅;若经过长时间电解,材料体积膨胀释放应力,峰位可能回移,进一步证明偏移与物相无关。
3. 尺寸效应:纳米 / 亚纳米材料的 “量子限域” 影响
对于纳米(尤其是亚纳米)材料,当晶粒尺寸接近或小于 “临界晶尺寸”(通常
原理:亚纳米材料的表面原子占比极高(如本文中 Cu₉S₅ SNWs 的原子暴露率≈100%),表面原子的配位环境与体相原子差异大,导致表面晶格常数与体相不同,整体晶面间距 d 呈现 “平均化偏移”。同时,尺寸效应还会导致峰宽化(谢乐公式可量化),峰宽化与峰位偏移常伴随出现。
直接证据:Cu₉S₅ SNWs 的 XRD 峰不仅半峰宽显著大于 NWs 与 NCs(证明尺寸效应),峰位也存在微小偏移(下图 )。但结合 HRTEM(无其他物相的晶格信号)与 XPS(仅 Cu⁺价态,无其他金属离子)结果,可确认偏移是亚纳米尺寸导致的晶格不完整,而非物相变化。
DOI:10.1002/anie.202403023
4. 测试误差:仪器或操作导致的 “系统性偏差”
测试过程中的仪器参数设置、样品制备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峰位偏移,这类偏移属于 “技术误差”,与材料本身的结构无关,需通过校准排除。
DOI:10.3390/coatings6040054
1.样品平整度:粉末样品未均匀铺展(存在空隙或堆积),导致 X 射线入射角度偏差,峰位整体偏移(如所有峰均向同一方向偏移 0.1°-0.2°);
2.仪器校准:X 射线管靶材老化、探测器位置偏移,导致入射波长 λ 或衍射角度 θ 测量不准,峰位系统性偏移(可通过标准样品如 Si 粉校准,Si 的(111)晶面 2θ=28.44° 为校准基准);
3.扫描速度:扫描速度过快(如 > 10°/min)导致峰位识别不准,出现 0.05°-0.1° 的偏差(本文采用慢扫描速度,如 2°/min,减少此类误差)。
DOI:10.3390/coatings6040054
排除依据:本文中三种 Cu₉S₅样品(SNWs、NWs、NCs)在同一仪器、相同参数下测试,峰位偏移仅存在于 “不同尺寸样品间”,且无整体系统性偏移,证明偏移是材料本身因素导致,非测试误差。
要避免陷入 “峰位偏移即物相变化” 的误区,需遵循 “三步验证法”,结合 XRD 自身数据与其他表征交叉印证:
1. 第一步:对比 “峰位整体匹配度”,而非单一峰位
物相变化的核心特征是 “多组衍射峰的位置与相对强度均不匹配标准卡片”,而非单一峰位的微小偏移。
判断标准:若样品的主要衍射峰(如 Cu₉S₅的(110)、(200)、(211)晶面)的 2θ 位置与标准卡片偏差均 0.5°,或相对强度比例严重失衡(如某峰强度从标准的 100% 降至 50% 以下),则可能存在物相变化。
直接证据:Cu₉S₅ SNWs 的所有主要衍射峰均与 JCPDS 47-1748 匹配,仅(001)峰存在 0.15° 的偏移,且相对强度比例与标准卡片一致,证明物相仍为 Cu₉S₅,偏移是其他因素导致。
DOI:10.1002/anie.202403023
2. 第二步:结合 “峰宽化与强度”,分析偏移诱因
不同因素导致的峰位偏移,常伴随不同的峰形特征(峰宽、强度),可通过峰形辅助判断诱因:
若偏移伴随峰宽化显著、强度降低:大概率是尺寸效应或晶格畸变(如本文中 SNWs 的峰偏移 + 宽化 + 强度低);
若偏移伴随峰宽无明显变化、强度稳定:大概率是内应力(如负载在刚性基底上的薄膜样品);
若偏移伴随峰宽无变化,但出现新峰:需警惕物相变化(如本文中 SNWs 出现的 PW₁₂O₃₈.₅峰,是新物相 PTA 衍生物,而非 Cu₉S₅的峰偏移)。
XRD 的峰位数据需与 “直接观测结构 / 成分” 的表征结合,才能最终确认物相是否变化,核心交叉表征包括:
TEM/HRTEM:直接观测晶体的晶格间距与形貌,若晶格间距 d 与目标物相一致(如本文中 SNWs 的 HRTEM 虽无清晰晶格,但无其他物相的晶格信号),则物相未变;
DOI:10.1002/anie.202403023
XPS:分析元素价态与组成,若元素价态与目标物相一致(如本文中 Cu 均为 Cu⁺,无 Cu²⁺或 Cu⁰),且无其他杂质元素,证明物相未变;
DOI:10.1002/anie.202403023
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确认物相,若拉曼特征峰与目标物相一致(如 Cu₉S₅的特征振动峰),则进一步佐证物相未变。
DOI:10.1002/anie.202403023
“峰位偏移即物相变化” 的误区,本质是将 “晶面间距 d 变化” 与 “物相变化” 直接划等号,忽略了 d 受晶格畸变、内应力、尺寸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研究中,需牢记:峰位偏移是 “现象”,物相变化是 “可能的原因之一”。正确的分析逻辑应是:先通过 XRD 峰位整体匹配度与峰形特征初步判断,再用 TEM、XPS 等表征交叉验证,最终确定偏移诱因 —— 只有当多组证据均指向 “原子排列周期性改变” 时,才能判定为物相变化。
以本文中的 Cu₉S₅ SNWs 为例,其峰位偏移虽存在,但通过 “峰位整体匹配”“TEM 无新晶格”“XPS 价态一致” 的多维度验证,最终确认偏移是亚纳米尺寸与晶格畸变导致,而非物相变化 —— 这正是避免误区、精准解读 XRD 数据的典型案例。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