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电催化剂原位重构的定义、影响因素(反应时间、过电位等)及价态控制、活性物种保留、晶相演化工程、表面中毒抑制四大优化策略与具体实现方法。读者可系统学习到调控原位重构的关键思路,了解通过设计预催化剂、选电解液等优化重构以提升电催化性能的途径。

什么是原位重构

在反应过程中,电催化剂与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或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催化剂发生表面/结构重构,从而使电催化性能偏离预期。这种重构可能会产生新的活性位点,进而促进电催化过程;也可能破坏预先设计的活性位点结构,导致催化性能下降。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重构的影响因素

重构发生在固液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构可能会渗透到预催化剂内部,导致其物相/结构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重构速率在活化阶段较快,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后几乎保持不变。重构结构的生成速率和深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1)反应时间:重构层的厚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反应初期厚度增长较快,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2)过电位/电流密度:电流密度越大或过电位越高,重构的深度越大。

3)预催化剂:预催化剂的微观结构、结晶度和化学组成决定了重构结构的生成速率和厚度。

4)电解液:当电解液成分能与预催化剂形成钝化层时,重构会受到抑制。

5)反应温度:高温会加速固气界面的重构速率,导致重构更快、更深入;但随着温度升高,重构层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温度升高可能会生成钝化层,从而减缓重构速率)。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1. 由(a)物理驱动力和(b)化学驱动力所引发的重构示意图。DOI:10.1002/adma.202411688

以下将从价态控制、活性物种保留、晶相演化工程;表面中毒抑制来详细阐述重构的优化策略。

价态控制

氧化态优化

在析氧反应(OER)中,金属、合金和金属化合物会被氧化为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引入异质结可降低生成高氧化态活性化合物所需的电位。

如图2所示,研究人员通过电沉积法将二维Sn纳米片与NiFe层状双氢氧化物(NiFe LDH)剥离,构建了二维p-n异质结;该p-n异质结引导电子从NiFe转移至Sn,使NiFe LDH带正电,从而促进高活性Fe/Ni3+δOOH的生成,最终提升OER性能。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2. aNiFe-LDH/Sn NSs的合成过程示意图。DOI: 10.1016/j.apcatb.2024.124073

过度还原的抑制

为克服动力学势垒,施加的电位通常远高于热力学电位,导致过度氧化或过度还原,进而使重构结构的电子结构偏离最优状态

克服过度氧化/还原的策略包括:通过杂原子掺杂设计具有稳定晶体结构的电催化剂;通过封装避免苛刻的电催化条件;控制施加电位;通过构建杂化结构优化电子转移路径。

超晶格可实现定向电子转移,防止CO₂RR中的过度还原。如图3所示,研究人员发现,BiCuSeO超晶格中的活性[Bi₂O₂]2+亚层在CO₂RR中可保留Bi的氧化态,避免自还原。

这是因为电子通过导电[Cu₂Se₂]2-亚层快速且选择性转移,阻止了BiCuSeOBi的进一步还原。高价Bi有利于OCHO*的生成,因此在较宽的电位范围内,CO₂转化为甲酸的法拉第效率(FE>90%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3. a)探索具有活性/导电层交替堆叠超晶格的单相材料示意图。(I)纯金属氧化物。(II)金属氧化物载体相互作用体系。(III)由活性层(金属氧化物)与导电层亚单元一对一垂直堆叠构成的超晶格。DOI: 10.1038/s41467-022-29699-2

活性物种保留

在电催化过程中,活性相可能因物理或化学驱动力发生溶出或脱落。为此,需强化活性相与载体之间的结合力,或将活性位点与腐蚀性环境隔离。常用策略包括:包覆、掺杂、合金化及锚定

包覆

用稳定层封装活性物种,可防止其与腐蚀性环境直接接触。如图4所示,在NiFeOx表面引入CeOx保护层,该层选择性允许OH⁻O₂渗透,从而实现高OER活性和稳定性。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4. aCeOx包覆NiFeOx的聚焦离子束(FIB)截面SEM图像。(b)、(cCeOx层的高分辨TEM图像。(d)裸NiFeOx电极、CeOx包覆NiFeOx电极及商用CeO₂的拉曼光谱;光谱均在20mA cm⁻²恒流稳定性测试96h前后采集。DOI: 10.1002/anie.201712121

掺杂/合金化

掺杂和合金化引入具有不同电负性的杂原子,可调控化学键结合,抑制溶解。碱金属掺杂引入非晶/结晶域,增强结合力,提升稳定性。

如图5所示,研究人员发现,Na⁺掺杂引入富氧空位的非晶RuO₂/结晶RuO₂域,并优化了Ru-O键结合,显著抑制Ru浸出,从而在全pH条件下实现高OER性能。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5. aa/c-RuO₂合成过程示意图。DOI: 10.1002/anie.202106631

负载/载体相互作用

载体(碳、金属化合物等)与负载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通过静电力或配位/超分子相互作用固定活性物种,防止其脱落、溶解和迁移

如图6所示,研究人员发现,IrO₂纳米颗粒与硼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B-rGO)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Ir的氧化速率和程度,从而防止纳米颗粒溶解并抑制载体氧化,提升酸性OER性能。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6.a)在0.5M H₂SO₄溶液、1.20–1.65Vvs.RHE)范围内,Ir含量19.6wt%IrO₂-B-rGOIr含量11.7wt%IrO₂-rGO的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b)根据(a)中LSV数据估算的IrO₂-B-rGOIrO₂-rGO析氧反应的Tafel图。DOI: 10.1039/D0CY00919A

晶相演化工程

电催化性能高度依赖几何或晶体结构(如特定晶面、异质界面、结晶度和暴露边缘),但这些结构在苛刻的电催化条件下可能被破坏。

结构骨架控制

掺杂、畸变、异质域构建和添加剂添加,是稳定设计活性相、抑制结构坍塌的策略。

如图7所示,研究人员发现,NO₃⁻FeOOH中的不稳定Fe位点形成配位,显著抑Fe的溶出与团聚,从而维持FeOOH/Ni₃(NO₃)₂(OH)₄F-NNH)界面。值得注意的是,Ni₃(NO₃)₂(OH)₄晶格还能避免NO₃⁻的快速浸出,这些特性共同提升了OER活性和稳定性。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7. F-NNHF-NH中的Fe偏析对比。(a)在1.623V恒电位测试90h前后,F-NNH(含NO₃⁻)与F-NH(不含NO₃⁻)的Ni/Fe原子比变化。(b,c)初始F-NNHF-NHFe元素TOF-SIMS深度剖析图。(d,e)经1.623V90h恒电位测试后,F-NNHF-NHFe元素TOF-SIMS深度剖析图。DOI: 10.1002/adma.202300347

抑制Ostwald熟化

Ostwald熟化会导致纳米颗粒尺寸增大、边/角曲率减小,导致高活性位点丧失。构建稳定非接触结构并用强相互作用锚定负载物种,是抑制熟化的有效方法。

活性相控制

调控预催化剂结构,可触发重构结构中特定氧化态的形成或新相的生成。合理选择预催化剂中的非金属元素并优化形貌,是控制活性相的有效方法。

如图8所示,MIL-53(Fe)-2OH中配位Fe位点的电子结构受配位配体影响,使得重构Ni-Fe氢氧化物中Fe 3d轨道的eg-t2g分裂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活性O位点。因此,OER速率决定步骤中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附与转化得到增强,最终降低过电位并提升稳定性。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8. a)溶剂热法合成MIL-53(Fe)-2OHMOF-74-Fe示意图。DOI: 10.1002/adma.202208904

表面中毒抑制

H吸附

HERCO₂RRNO₃RR中,水分解会产生吸附态氢(Hads),Hads可作为氢源,但也可能因在活性位点上的竞争性吸附导致表面中毒

如图9所示,研究人员在电沉积Ni膜时加入3,5-二氨基-1,2,4-三唑(DAT)添加剂,制备出无氢化物的分形结构Ni膜。DAT抑制了氢向Ni晶格扩散,避免了NiHx的生成,从而显著提升了HER活性与稳定性。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9. HER催化性能评价。(a)在Ar气氛、1M KOH中,以5mV s⁻¹扫速测得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b)过电位值(η10–10mA cm⁻²对应过电位,η100–100mA cm⁻²对应过电位)。(cTafel斜率与交换电流密度。(dNi箔与Ni-DAT样品在-200 mV vs.RHE下的ECSA归一化HER电流。DOI: 10.1002/celc.202400005

Hads可能在电极内部扩散,破坏催化剂结构或导致活性位点中毒。构建钝化层以阻止氢扩散,或引入竞争性吸附位点,均可缓解氢中毒。值得注意的是,引入串联功能位点能及时转化Hads,从而提升电催化剂在非酸性阴极反应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OH⁻吸附

在非酸性阴极反应中,氢氧根在活性位点上的强吸附也可能导致中毒。选择具有OHad亲和力的载体,构建竞争性OH⁻吸附位点,可削弱OHad与活性位点的结合力,缓解中毒现象。

如图10所示,研究人员在碳载体上构建SnO₂纳米颗粒与Ru单原子复合结构(Ru SAs-SnO₂/C),SnO₂调控RuOHad的相互作用,有效缓解Ru位点的OHad毒化(图12a–d)。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10. Ru SAs-SnO₂/CHER活性增强机制的示意图。DOI: 10.1002/anie.202209486

CO吸附

削弱CO与活性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避免CO毒化的关键。通过合金化共吸附策略,可调节d带中心、促进CO转化,从而抑制毒化。

如图11所示,介孔PdAg纳米球中钯(Pd)与银(Ag)的耦合,以及金属间化合物Pd₃Bi纳米晶合金中钯与铋原子的晶体有序排列,均能使d带中心靠近费米能级,抑制CO与活性位点的过度结合,从而增强CO₂HCOOH的转化性能。

电催化剂原位重构:定义、机制与优化策略全解析

11. a)不同组成PdAg纳米球的XRD谱图。DOI: 10.1002/adma.202000992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14小时前
下一篇 1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