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通过原子级精准邻近配位构建的双位点,为C-C偶联提供了理想平台,成为实现CO2向C2H4转化的范例。

然而,这些位点仅分布在表面,导致光生电子需经长程迁移从体相注入,效率低下,难以在连续电子转移过程中为C2H4合成提供充足电荷。

2025711日,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atalysis发表题为《Reticular copper dual sites embedded with semiconductor particles for selective CO2-to-C2H4 photoreduction》的研究论文,Qixin Zhou为论文第一作者,朱永法、郭燕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在本文作者提出“可编织”双位点光催化剂策略:将半导体单元(TiO2、聚合氮化碳或WO3·H2O)嵌入配体缺陷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CuBTC-D/PC)

该体系以H2O为电子供体,实现CO2向C2H4的75.5%选择性转化;可编织铜双位点使光生电子沿短程路径迁移至活性位点,确保C2H4转化各基元步骤均具充足电子浓度;增强的电子注入使其在约0.4个太阳光低强度下仍保持高C2H4选择性,适配太阳能驱动应用。

该工作首次确立CO2光还原以C2H4为主产物的可行性,为多电子CO2光还原机制研究提供关键见解。

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图1:Cu双位点框架与光催化剂单元的复合结构。以原子精度构筑缺陷CuBTC-D骨架并内嵌2双位点与光催化剂短程耦合,为高效电子注入奠定结构基础。
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图2:CO2光还原生成C2H4性能。在AM 1.5 G下,复合体系CO2→C2H4产率最高达7.2 mmol h-1 m-2、电子选择性~90%,24 h稳定性与量子效率均优于现有报道值,验证其卓越性能。
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图3:短程电子转移提升C2H4生成。实验-光谱双证据表明,亚皮秒级电荷转移使C2H4在低光强(0.4 Sun)即可高产,突破传统光催化对高光强的依赖。

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图4:Cu双位点驱动CHO偶联机理。原位光谱-DFT联合揭示Cu₂位点通过CHO偶联路径驱动C-C键形成,能量上远优于CO二聚,为C2H4高选择性提供机理支撑。
清华大学朱永法/郭燕,新发Nature Catalysis!
图5:自然阳光下C2H4人工光合系统。户外放大系统连续五天稳定输出~13 mmol m-2 d-1 C2H4,证实该网状双位点策略可真正利用自然阳光实现CO2资源化规模应用。

综上,作者通过构建“网状铜双位点—半导体粒子”复合光催化剂(CuBTC-D/PC),实现了高效、高选择性(75.5%)地将 CO2光催化还原为 C2H4,突破传统体系因电子注入不足导致的多碳产物选择性瓶颈。

本文展示了在低至0.4倍太阳光强下即可稳定获得C2H4为利用阳光、CO2和水直接合成乙烯提供了可规模化的技术路线,对碳中和化学品生产和太阳能燃料开发具有重要前景

Reticular copper dual sites embedded with semiconductor particles for selective CO2-to-C2H4 photoreduction. Nat. Cata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369-8.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