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液体燃料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惰性,将二氧化碳选择性地转化为目标液体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2025年7月12日,武汉大学郭宇铮、厦门大学黄小青、中科院纳米所徐勇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O2 hydrogenation to HCOOH catalyzed by aqueous Pd needle assembly》的研究论文, Mengjun Wang、JunJia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郭宇铮、黄小青、徐勇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本文中,作者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钯-钯(Pd-Pd)键的弯曲可以打破不对称势阱,从而促进二氧化碳的吸附。
作者通过“闭合边缘、打开角落”的过程成功合成了一类新的钯纳米针,其主干与分支之间有一个神奇的角度为60°,并且实现了在室温下水相中二氧化碳选择性加氢生成甲酸(HCOOH)。
更重要的是,在100 h内,甲酸的产率约为250 mmol g-1,同时甲酸的选择性超过99%。
本研究架起了纳米结构设计与催化应用之间的桥梁,或将为CO2选择性转化开辟一条全新路径。
图1: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的结果。图中显示了不同曲率的Pd结构对CO2吸附和活化的理论计算结果。(a)CO2吸附能量与Pd结构的最近邻配位数(GC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曲率增加(即配位数降低),CO2吸附强度显著增强。(b)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展示了不同曲率的Pd表面上CO2的吸附情况。高曲率的Pd表面(如Pd-14 Å)显示出更强的CO2吸附能力。(c)Pd-14 Å、Pd-23 Å和Pd-slab的4d轨道的部分态密度(PDOS)。结果显示,高曲率的Pd表面的d带中心更接近费米能级,有利于CO2吸附。(d)AIMD模拟快照,进一步验证了CO2在高曲率Pd表面上的强吸附。(e)示意了弯曲应变如何影响结构的对称性和曲率。




综上,作者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钯纳米针(Pd nanoneedles)催化剂,用于高效、选择性地将二氧化碳(CO2)加氢转化为甲酸(HCOOH)。研究团队通过“闭合边缘、打开角落”的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曲率和独特结构的Pd纳米针,实现了在室温下水相中高选择性(超过99%)和高产率(100 h内达到约250 mmol g-1)的CO2加氢反应。
本研究不仅在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Pd-Pd键弯曲对CO2吸附和活化的促进作用,还通过设计具有高曲率的Pd纳米针催化剂,实现了CO2加氢反应的高效和高选择性转化。这一成果为CO2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催化途径,具有重要的环境和能源意义。该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即可高效运行,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应对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方面。
Wang, M., Jia, J., Xia, J. et al. CO2 hydrogenation to HCOOH catalyzed by aqueous Pd needle assembly. Nat. Commun.,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