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二-电子途径进行的选择性电化学水氧化是一种可持续的过氧化氢(H2O2)电合成路线。然而,受四-电子析氧反应(OER)影响,现有催化剂普遍存在活性低、选择性差等问题,且原位生成的H2O2难以有效分离用于后续反应。
2025年7月29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武刚,浙江大学彭显云,侯阳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oordinatively unsaturated bismuth sites accelerate in-situ hydrogen peroxide electrochemical formation for efficient butanone oxime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Fan He为论文第一作者,彭显云,武刚,侯阳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异质配体掺杂策略,构建了不饱和配位铋-苯三羧酸金属有机框架催化剂。该催化剂在选择性合成H2O2方面表现出增强的性能,实现了0.98 V的低过电位和79.1%的高法拉第效率(FE)。积累的约6.17 wt.% H2O2能够高效驱动丁酮氨肟化反应直接合成丁酮肟,显示出80.2%的高转化率和81.1%的选择性。
结构表征揭示了中心铋(Bi)原子的不饱和配位。这些不饱和配位的铋位点调控了羟基中间体(OH*)的吸附,并优化了OH* → H2O2的反应自由能,这通过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得到了证实。
本工作为合理设计选择性二电子水氧化催化剂提供了策略,并推动了工业上有价值的增值化学品生产反应的发展。

图1:理论预测选择性2e–-WOR的不同配位结构。(a) 通过调节OH*吸附强度来引导WOR反应路径的示意图;(b-c) CAU-17和UC-CAU-17的结构模型;(d) CAU-17和UC-CAU-17在2e–-WOR过程中的自由能图。结果显示,UC-CAU-17的OH*吸附自由能高于CAU-17,表明其对OH*的吸附能力更弱,从而有利于H2O2的生成。

图2:UC-CAU-17的形貌和精细结构分析。(a) UC-CAU-17的XRD图谱,与CAU-17的典型衍射峰一致,表明H2IPA的引入未改变晶体结构;(b-c) CAU-17和UC-CAU-17的HAADF-STEM图像,显示了晶格条纹的变化;(d) UC-CAU-17的HRTEM图像和对应的EDX元素分布图;(e-f) 分别为Bi L3边的XANES和EXAFS谱图;(g)、(h) 和 (i) 分别为Bi粉末、CAU-17和UC-CAU-17的WT-EXAFS谱图。这些结果揭示了UC-CAU-17中Bi原子的配位不饱和结构。

图3:2e–-WOR 性能测试。(a-b) 以碳纸和FTO为基底时,CAU-17和UC-CAU-17催化剂的H2O2部分电流密度;(c-d) 对应的H2O2法拉第效率;(e) UC-CAU-17/FTO在50 mA cm-2下的长期稳定性测试结果;(f) 对比了UC-CAU-17/FTO与其他已报道的2e–-WOR电催化剂的性能。结果显示,UC-CAU-17/FTO在3.2 V vs RHE时实现了79.1%的H2O2法拉第效率和71.27 mA cm-2的H2O2部分电流密度,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图4:原位ATR-FTIR测试及机理分析。(a) 原位ATR-FTIR测试的示意图;(b)、(c)、(e) 和 (f) 分别为CAU-17和UC-CAU-17在不同电位下的原位ATR-FTIR谱图及对应的等高线图;(d) CAU-17和UC-CAU-17上水氧化的不同反应路径示意图;(g) UC-CAU-17在4e–-OER和2e–-WOR过程中的自由能图;(h) CAU-17和UC-CAU-17的电荷密度差图;(i-j) UC-CAU-17和CAU-17中Bi p轨道与OH p轨道的态密度图。结果表明,UC-CAU-17的不饱和配位Bi位点优化了OH*的吸附能量,抑制了OH*向O*和OOH*的转化,从而促进了H2O2的生成。

图5:原位生成H2O2的丁酮氨肟化反应。(a) 通过原位电合成H2O2实现丁酮氨肟化的示意图;(b) 在UC-CAU-17/FTO和CAU-17/FTO上利用原位生成的H2O2进行丁酮氨肟化反应的丁酮转化率和丁酮肟选择性;(c) 反应后电解液的1H NMR测试结果。结果显示,UC-CAU-17/FTO上生成的H2O2使丁酮的转化率达到80.2%,丁酮肟的选择性达到81.1%,显著高于CAU-17/FTO。
综上,作者通过异质链接策略制备了一种配位不饱和的铋基金属有机框架(MOF)催化剂,用于高效电化学合成过氧化氢(H2O2),并将其应用于丁酮肟的合成。
研究发现,这种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低过电位(0.98 V)和高选择性(法拉第效率79.1%),并且能够直接将积累的H2O2用于丁酮氨肟化反应,实现80.2%的丁酮转化率和81.1%的选择性。
该研究不仅为设计高效的二电子水氧化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还为工业上可持续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开辟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Coordinatively unsaturated bismuth sites accelerate in-situ hydrogen peroxide electrochemical formation for efficient butanone oxime synthesis. Nat. Commun.,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290-z.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侯阳#武刚#彭显云#电催化#过氧化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