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主要介绍了氢键网络的概念、作用及研究方法氢键网络是由氢键连接分子形成的三维结构,强调连通性、协同效应和时变性。研究方法包括光谱学(如红外、拉曼、CVS等)、界面表征(如SEIRAS)和电子结构分析等,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化学和电化学中的关键作用。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什么是“氢键网络”

氢键(H-bond)是供体 X–H 与受体 Y 上孤对电子之间的定向弱相互作用;氢键网络(hydrogen-bond network, HBN)指的是由氢键把分子(最典型是水分子)在空间中连成的三维互联结构。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1:水中氢键网络示意图。

与氢键的差异

与“单条氢键”不同,“网络”强调:

1)连通性(connectivity):分子-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存在跨尺度的“连通簇”(clusters)与“渗流路径”(percolation paths);

2)协同与非局域效应:氢键会通过电子密度转移与质子量子涨落,影响相邻甚至更远处的氢键;

3)时变性:氢键寿命在 0.1–10 皮秒量级,网络不断断裂/重组,但统计性质(如配位数分布、伸缩/弯曲模的谱强等)可稳定表征。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2:金属与载体之间通过氢键网络中质子传递介导的协同水解离概念图。DOI:10.1021/acsnano.5c00318

如何判断什么算氢键

几何判据:O···O 距离阈值 + O–H···O 角阈值(如 rOO  150°)来判定是否成“键”。

能量判据以电子结构能量分解(EDA)、原子间电子密度鞍点(Bader)或“氢键伸缩模”频移来定量强弱。

为什么要研究“网络”,而不是只看“单条氢键”?

因为水或含氢键溶剂的宏观性质(介电谱、黏度、扩散、质子/氢氧根传递、溶剂化与催化界面反应)取决于成百上千条氢键的协同

网络里每条键的强弱、方向与寿命并非独立,而是通过低频集体模(如 ~200 cm⁻¹ 的“氢键伸缩”)彼此耦合;网络的连通性决定了电荷/质子如何在体系中流动,这也是电化学、酸碱化学与生物质子通道的底层逻辑之一。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氢键网络有什么作用?

体相液体与溶液中的协同效应

在体相水及其溶液中,氢键网络通过两类典型协同机制发挥作用:(i)电子层面的部分电荷转移,改变键级与局域势能面;(ii)原子核量子效应( NQEs),尤其是质子的零点涨落与隧穿,导致“有效软化/硬化”的低频集体模与氢键重排门槛的改变。

两者共同调制 40–400 cm⁻¹ 低频区的网络集体振动(弯曲/伸缩/摇摆等),并在酸碱溶液中体现出不同的空间延展性与耦合长度:例如氢氧根与水的相互作用可跨越多重溶剂化壳层的网络去极化,而水合质子的电荷重排较为局域,从而在网络尺度上呈现不同的连锁响应与选择性溶剂化图景。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3:由OH⁻或H⁺引起的电荷转移。DOI:10.1126/science.ads4369

界面与电双层中的网络连通性

在固–液电催化界面,极化表面、电解质离子与吸附中间体(如 OH*、H₂O* 等)会重构电双层(EDL)微结构,形成“近表面致密层—间隙层(gap region)—体相过渡层”的分层水

此时,氢键网络的连通性成为控制界面质子/氢氧根穿梭与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的关键指标:当吸附羟基调节近表面水的取向与配位,使自由水分子由近表面层迁移并充填到间隙层时,网络在法向方向上的“跨层桥接”增强,质子/氢氧根的跨层迁移被显著促进,进而改善界面反应的动力学与选择性。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4:界面双电层中的氢键网络。DOI:10.1038/s41929-022-00846-8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如何研究氢键网络?

光谱学:从线性到相关振动

红外/拉曼/太赫兹:H—bond 伸缩振动位于低频(~200 cm⁻¹),可以直接反映氢键强弱,但其频率接近热能,信噪与解析度受限,且常与分子内/分子间耦合混叠,导致解读困难;因此需要与模拟或进阶谱法联用。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5:水从低频(氢键弯曲/伸缩)到高频(O–H 伸缩)的振动态谱与耦合示意。DOI:10.1038/s41467-018-03303-y

二维红外与拉曼-太赫兹回波通过时间相关与交叉峰分析揭示耦合路径、交换时间与重排门槛,但线性与多数非线性谱仍不可避免地将“单分子(无相关)”与“相互作用(有相关)”信号混在强度上。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6:2D Raman-THz 响应与“回波”特征,指示氢键网络的异质性与相关时间。DOI:10.1073/pnas.1317459110

相关振动光谱学(CVS)这是一种基于对称选择规则、通过采集多组超拉曼/拉曼条件并代数分解得到“自相关(单分子)谱”与“交叉相关(相互作用分子)谱”的方法。它可在全振动频段上将“相互作用网络模”与“单体模”分离,是表征材料相互作用的“方法学跃迁”。

应用于水时,CVS使研究者能够将电荷转移与核量子效应(NQEs)对网络的修饰分开读出,并比较酸/碱条件下的差异。实践上,可以把交叉相关谱看作网络集体模的“特异性读出通道”。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7:CVS:通过光谱学方法分离分子间相互作用。

界面专用表征

原位表面增强红外(SEIRAS):在极化电位下,SEIRAS 可解析 O–H 伸缩的组分(如近表面配位水、夹层水、层上方水),并随电位追踪各组分比例与频移。结合界面模型,可以判定“吸附羟基(OH*)—水—阳离子”之间的协同是否将自由水分子释放至夹层区、增强跨层桥接、从而提高氢键网络的连通性与 PCET 相关过程。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8:通过zeta电位测量、CO剥离实验和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SEIRAS),研究了催化剂表面的羟基吸附强度、界面水结构和氢键网络的动态变化,揭示了OH*吸附增强对界面水结构和HOR性能的影响。DOI:10.1002/anie.202415447

电子结构与多体分析

从头算/机器学习势 MD:在可及尺度上捕捉氢键重排与低频集体模;结合最大局域化 Wannier 函数、差分电荷密度、ELF 与 Bader 荷电揭示电荷离域范围、氢键鞍点电子密度变化及其随环境的扩散程度。

表面电子结构—吸附—网络耦合:在电催化中,d-带中心、反键轨道占据度、OH* 吸附自由能与界面水取向/密度之间存在可比拟的映射关系;通过异质原子掺杂或相变操控表面能带与局域态密度,可间接调节 EDL 水结构与网络连通性。

理解反应机理的关键: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与研究前沿

图9:在高压相中由氢键重构形成的三维网络与电子局域特征。DOI:10.1038/ncomms1566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10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