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主要讲解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理清其定义(高曲率处电荷聚集形成强电场)及作用机制(促电荷转移调控电子结构、富集反应物)、影响因素应用案例,可以掌握尖端效应在电催化的核心原理与实践价值。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什么是尖端效应

尖端效应指在带电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位置电荷密度越大,导致该处附近电场强度显著增强,更容易发生放电的现象

在静电场中,由于尖端处的曲率半径最小,表面电荷密度最大,电场强度最高,因而极易发生局部放电。该现象被称为尖端放电,属于电晕放电的一种,特指导体尖端附近空气被电离并产生气体放电的过程。

在催化剂/电极的高曲率区域,电荷更易聚集,从而吸引更多阳离子,形成局部强电场。这种由形貌增强的局域电场可进一步稳定某些中间产物态,进而促进电化学反应。

此外,除金属导体外,一些具有高曲率的半导体纳米材料也会表现出形貌诱导的电场效应,同样有利于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1. c)尖端半径5nm的金针表面K⁺密度与电流密度分布。DOI: 10.1038/nature19060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尖端效应的作用机制

尖端效应的具体作用路径包括电场集中、物质传递以及电子结构调控(图2)。在电极尖端处,电场强度显著增强。此外,尖端处的强电场可加速反应物与产物的传质,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同时,电场集中还可能导致局部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快反应进程。

其影响因素涵盖电极形貌、电解质浓度以及外加电压等:尖端曲率半径越小,电场集中效应越强;高浓度电解质可进一步增强电场效应;外加电压越高,电场强度越大,反应速率也随之提升。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2. 尖端效应在促进电催化反应中所扮演角色的示意图。DOI: 10.1016/j.jallcom.2025.180125

促进电荷转移

得益于尖端效应诱导的电场,电荷更易在催化剂表面聚集,从而促进催化过程中的电荷转移。已有研究表明,随着曲率半径减小,尖端效应增强,导致顶端局部电场强度显著提高,表面电荷密度聚集程度更高。

表面电场强度与导体曲率呈正相关,这种被称为局部电场增强(LEFE)的效应,已广泛应用于电化学杀菌和电催化等领域。因此,具有尖端结构的电极可产生更强的局部电场,从而促进电荷转移和离子传输。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3. A)利用FDTD计算得到的单根21×100nm金纳米棒(Au NR,黑线)与在其两端各沉积半径5nm铂纳米颗粒后的Pt-Au体系(红线)的吸收光谱。(BFDTD模拟显示,由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诱导的电场强度增强空间分布:金纳米棒x-z平面。(C)两端带铂尖的金纳米棒x-z平面。DOI: 10.1016/j.jmst.2021.11.067

调控电子结构

顶端区域的高曲率形貌可产生强局部电场,引发晶格压缩或拉伸应变,改变原子间距和轨道杂化状态,进而调控催化剂的d带中心位置,优化活性位点与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解吸能。

顶端电荷聚集程度越高,表面电子云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物分子(如CO₂H)的极化与活化。通过异原子掺杂或构建异质界面,可进一步优化电荷转移路径,降低中间体吸附的能垒。

如图4所示,研究人员研究了尖端效应与析氯反应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了具有Ir团簇亚纳米级活性位点结构的催化剂。通过调控尖端效应强度,可改变Ir位点上可逆吸附的活性氧原子的电子态,从而实现优异的析氯反应性能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4. 理论设计过程:(a)和(b)分别为Ir1–TiCIrn–TiC的电子局域函数(ELF)。(c)为Ir1–TiC。(d–f)为Irn–TiC的电荷密度差图,其中(d)与(f)分别对应图(e)中的不同截面;红色与蓝色等值面分别代表正、负电荷,等值面取值0.005e Å⁻³。(g)给出Ir1–TiCIrn–TiC的轨道示意图。(h)展示Irn–TiC中不同高度Ir原子与表面Ti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i)上方为Irn–TiC、下方为Ir1–TiCCOHP对比,图(i)直接体现了COHP的强度差异。DOI:10.1002/anie.202200366

富集反应物

顶端表面电荷及其附近的反应物浓度,对电化学反应的催化活性影响显著。当表面电荷聚集浓度和附近反应物浓度较高时,顶端区域会成为高催化活性的反应中心。因此,通过异原子掺杂调控表面曲率,是利用尖端效应实现高效OER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有效途径。

此外,该策略还可优化催化剂的d带中心,实现中间体吸附解吸平衡。最终,作为高活性中心的顶端区域,可显著提高OER催化效率。

如图5所示,研究人员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制备了不同比例的纳米锥形Ni-Fe合金阵列(NiFe ONCAs),并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最佳比例(Ni₈₃Fe₁₇),Ni₈₃Fe₁₇ ONCAs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

这主要归因于纳米级顶端的强电场效应,使OH⁻浓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1.5V电位下催化活性提升近67%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5. aNixFe1-x纳米锥阵列示意图及尖端增强电场效应。DOI: 10.1002/adma.202007377

尖端效应的应用

析氢反应

目前制约电解水制氢大规模推广的关键在于催化剂过电位高、成本高。Pt仍是迄今最高效的HER催化剂,其过电位最低、反应动力学最快(氢结合能接近零)。然而Pt资源稀缺,严重阻碍其工业化应用。

如图6所示,研究人员成功将Pt单原子锚定在具有高度曲率的准零维碳洋葱(OLC)上,制备出Pt1/OL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该催化剂表现出超低过电位和优异的动力学。

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高曲率OLC载体使Pt位点形成尖锐几何,诱发局域电场,驱动质子在Pt周边富集,显著促进PCET过程,从而带来卓越的HER性能。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6. a)在pH=0且以Pt为活性位点的平衡电位下计算的HER自由能图。(b)电场分布图显示,在平衡电位下,H₂Pt₁/OLC体系中类尖端Pt位点处存在局域强电场。(cGouy–Chapman–Stern模型示意图。DOI: 10.1038/s41560-019-0402-6

析氧反应

四电子转移的OER需要克服较高的动力学能垒,因此消耗大量能量。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通过提高OER活性位点密度来优化表面转化步骤。

调控结合能的可行方法包括:调整催化剂组成(如构建合金、异原子掺杂);引入缺陷(如氧空位、原子畸变、堆垛层错)并暴露低配位表面缺陷。在电荷传输方面,使用无粘结剂催化剂、金属(合金)催化剂和高导电性载体可改善电荷传输过程,降低电阻。

除调控结合能和电荷传输外,相关研究表明,高曲率结构可增强局部电场,促进反应物在活性位点附近聚集,从而显著提升电催化性能。

如图7所示,通过设计CoP纳米针(NNs)等高曲率结构,可诱导纳米级局部强电场和尖端效应。这种电场由电子向带电金属顶端迁移产生:高曲率CoP纳米针的电场强度约为2.11×10⁶V m⁻¹,显著提高了其表面附近的OH⁻浓度。高OH⁻浓度有利于增强OH⁻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从而促进OER的第一步反应。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7. 理论计算。(a)碱性OER中纳米级与原子级局域电场示意图。(b)高曲率CoP与(c)低曲率CoP表面附近的OH⁻浓度分布。(d)电荷密度差分析:黄色电荷耗尽,绿色电荷积累。(eCo活性位的PDOSd带中心。(f)自由能图。DOI: 10.1002/anie.202405438

氧还原反应(ORR)

开发高性能ORR电催化剂对多种重要技术至关重要。具有尖端诱导长程电场结构的催化剂因其多重优势,在ORR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首先,尖端效应可在单原子催化剂位点形成高度局域化的电场,促进氧分子的吸附与活化,从而改善ORR动力学;其次,顶端集中的电场可提高电流密度,加快电子转移速率,促进ORR过程;此外,顶端的局部电场还可调控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特性,进一步优化ORR性能。

通过利用这些效应,尖端效应可显著提升单原子催化剂的ORR电催化性能,包括活性、稳定性和效率。

如图8所示,研究人员在球形碳表面构建了富含尖端状FeN₄位点的单原子催化剂(T-Fe SAC),以研究表面微环境和催化行为的变化。有限元分析(FEA)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尖端状FeN₄的强局部电场可减弱界面水的氢键作用,从而提升电催化性能。

电催化中的尖端效应:定义、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与实践应用​

8.aT-Fe SAC与平面Fe SAC的电荷密度差。(b)表面附近OH⁻浓度分布。(c)曲面静电场强度随曲率半径的变化。(d)表面OH⁻密度随电场强度的变化。DOI:10.1002/anie.202319370

#电催化#尖端效应#尖端效应对电催化反应的作用机制#促进电荷转移#调控电子结构#富集反应物#HER#OER#ORR#华算科技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