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作为材料微观世界探索的两大支柱技术,均利用电子束成像,但原理与应用差异显著。深入理解其区别,有助于研究者精准选择工具,高效揭示物质微观奥秘。
核心原理
扫描电镜(SEM):
1.表面成像: 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
2.信号收集: 电子束轰击样品,激发产生多种信号(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特征X射线)。
3.图像形成: 探测器收集特定信号(主要为二次电子),信号强度转换为对应像素点的亮度,逐点扫描构建样品表面形貌图像。主要反映表面/近表面信息。

透射电镜(TEM):
1.穿透成像: 高能电子束穿透超薄样品。
2.相互作用: 电子束与样品内部原子发生复杂相互作用(散射、衍射等)。
3.图像/衍射图形成: 透射电子束(及其携带的样品内部结构信息)经物镜等放大后,投射到荧光屏或探测器上,形成内部结构图像或衍射花样。提供样品内部晶体结构、晶格缺陷、相分布等核心信息。

样品要求
SEM:
厚度要求低: 样品通常只需尺寸合适,能放入样品仓即可。可观察块状、粉末、薄膜等多样形态。
导电性要求: 非导电样品需喷镀薄层导电材料(金、碳等),避免电荷积累影响成像。
相对简便: 制备过程通常较TEM简单快捷。
TEM:
超薄要求: 样品必须制备成电子束可穿透的极薄片(通常
复杂工艺: 常用技术包括:超薄切片、聚焦离子束(FIB)切割、离子减薄、电解双喷、化学减薄等,耗时耗力且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
导电性要求: 同样需避免荷电效应,但超薄样品本身有时具有一定导电性。
成像特征
SEM:
图像特点: 呈现三维立体感强的表面形貌图,景深大。
信息类型: 主要展示表面形貌、粗糙度、颗粒尺寸与分布、断口特征、涂层覆盖等。结合能谱仪(EDS)可进行微区元素成分分析。
直观性: 图像较直观,易于理解。

TEM:
图像特点: 呈现二维投影图像(明场像、暗场像、高分辨像等)。
信息类型: 揭示内部精细结构:晶体结构(晶格条纹像)、晶界、位错、层错、空位等晶体缺陷;纳米颗粒内部结构、核壳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细胞器超微结构等。结合选区电子衍射(SAED)可确定晶体结构、晶格常数、晶向等。
分辨率极限: 可达到原子级分辨率,直接观察原子排列。

分辨率与放大倍数
SEM: 常规钨灯丝SEM分辨率约3-6纳米;场发射SEM(FE-SEM)可达~1纳米或更高。放大倍数范围宽,通常从几倍到几十万倍。
TEM: 分辨率远高于SEM。普通TEM可达~0.2纳米;配备球差校正器(Cs Corrector)的先进TEM甚至能达到亚埃级(
主要应用场景
SEM 擅长领域:
材料表面形貌观察(金属断口、陶瓷表面、催化剂颗粒形貌、纤维表面、纳米材料形貌等)。
样品表面微区成分分析(EDS)。
大景深三维成像。
相对快速的样品筛查和宏观到微观的尺度衔接。

TEM 擅长领域:
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分析(晶体缺陷、相变、界面结构)。
纳米材料内部精细结构表征(如量子点、纳米线、二维材料)。
原子级分辨率成像。
晶体结构鉴定(电子衍射)。
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冷冻电镜Cryo-TEM)。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
原文标题:《SEM与TEM区别解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VZ_ISM6HJQjr3Gp_5WLE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