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1. 简介

电子束自由成形制造(EBF³)增材制造技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成功打印出不可焊接的Al-5Cu薄壁零件。通过后热处理工艺,设计出包含多种纳米结构的理想微观组织,包括纳米级θ”和θ’析出相、堆垛层错区以及Al-Cu-Cd团簇,从而获得兼具高强度与良好塑性的Al-5Cu合金。通过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晶粒形成机制,研究表明EBF³工艺可产生三种晶粒结构:完全等轴晶、完全柱状晶及混合结构。在逐层熔池凝固过程中,宽部分重熔区因其遗传特性有利于等轴晶形成。固溶和时效热处理后,Al-Cu-Cd纳米团簇(直径约2 nm)的生成促进了纳米级堆垛层错区(约11 nm)的形成;同时,这些团簇作为异质形核位点,有效促进了θ’-Al₂Cu相(19-114 nm)的析出,使其与细小的θ”-Al₃Cu析出相(7-37 nm)共存。这种多尺度微观结构(尤其是新发现的纳米级堆垛层错区)激活了多重强化机制,使室温拉伸性能达到抗拉强度~496.5 MPa、屈服强度~435.7 MPa、延伸率~9.6%,优于其他铸态和增材制造的Al-Cu合金。本研究为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直接制造高强度近净形Al-Cu合金部件提供了可行工艺路径。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2. 文章亮点

1. 多尺度纳米结构设计
通过电子束自由成形制造(EBF³)结合后热处理,成功构建了包含纳米级θ”/θ’析出相(7-114 nm)、堆垛层错区(~11 nm)和Al-Cu-Cd团簇(~2 nm)的多尺度微观结构,显著提升了Al-5Cu合金的强度与塑性协同性能。

2. 晶粒遗传机制与工艺优化
揭示了EBF³工艺中部分重熔区(PRZ)的晶粒遗传特性,提出“宽PRZ促进等轴晶形成”的新判据,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降低扫描速度、提高送丝速度)实现了全等轴晶组织的可控制备。

3. 堆垛层错强化新途径
首次在Al-Cu合金中通过热处理诱导纳米级堆垛层错区(SFZs),结合Cd微合金化促进异质形核,激活了堆垛层错强化机制,使合金室温屈服强度达435.7 MPa,优于现有增材制造Al-Cu合金。

3. 研究背景

Al-Cu合金因其优异的强度-重量比(比强度)和成本效益,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然而,传统铸造方法易导致气孔、热裂及Cu宏观偏析等缺陷,严重影响大型构件的工业化生产质量。增材制造(AM)技术通过逐层堆积与极高冷却速率,可消除宏观偏析并获得细晶组织,但常规金属AM方法(如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和电弧增材制造WAAM)因合金高裂纹敏感性和氢吸收问题,难以制备致密Al-Cu合金零件。为此,本研究提出采用电子束自由成形制造(EBF³)技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以电子束和高能线材为原料的定向能量沉积(DED)工艺,其已证明更适用于高裂纹敏感性不可焊金属的3D打印,并兼具高能效、高生产率和制造大型高性能铝制件的潜力。

Al-Cu合金作为时效硬化材料,其强化主要依赖θ”-Al₃Cu和θ’-Al₂Cu析出相。除常规热处理外,现有强化途径包括:(1)添加Sn、In等微量元素促进异质形核以获得更弥散的细析出相,但强度提升受限于Cu在Al基体中的溶解度;(2)通过微合金化引入高稳定性的S相等析出相以提升高温强度,但室温强化效果有限,且T1-AlCu₂Li相等需预变形引入位错作为形核位点,难以兼容AM工艺;(3)添加增强颗粒虽可提高强度,但会牺牲塑性。因此,传统Al-Cu合金的高强度化通常仅依赖析出相调控。

近期研究发现,堆垛层错(SFs)可强化Al合金,但高堆垛层错能使得SFs常需通过剧烈塑性变形诱发。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AM成形的Al-Mg合金原生组织中可自发形成SFs。这种多尺度微观结构(如Al-Cu合金、不锈钢中)已被证实可协同提升强度与塑性,但Al-Cu合金中SFs与多尺度结构的关联研究仍属空白。

本研究通过EBF³技术与后热处理,成功制备出含纳米级θ”/θ’析出相、堆垛层错区(SFZs)及Al-Cu-Cd团簇的多尺度结构Al-5Cu合金。通过工艺优化揭示了晶粒遗传特性主导的成形机制,并阐明纳米级SFZs的强化作用,其室温屈服强度达435.7 MPa,延伸率9.6%,性能优于现有AM Al-Cu合金。该研究为航空航天领域直接制造高强度近净形Al-Cu部件提供了新策略。

4. 图文解析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1. 通过增材制造(AM)与热处理实现高强度Al-5Cu合金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2. Al-5Cu合金EBF³工艺优化。(a) 实验设计(DOE)表格展示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单壁样品形貌;(b) 三种送丝工况示意图;(c) 线性能量密度(E_L)与送丝速度/移动速度比(R)的工艺窗口图,右侧Y轴对应单位长度沉积质量(D_L)。空心与实心符号分别表示不可打印与可打印参数,蓝色区域为允许参数范围(紫色虚线以上区域可形成全等轴晶)。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3. 工艺参数为V_t=600 mm/min时,不同R值下Al-5Cu合金的OM显微组织:(a) V600-R2.5;(b) V600-R5;(c) V600-R10。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4. 不同工艺参数下的EBSD取向分布图与极图:(a) V400-R5;(b) V400-R10;(c) V400-R20;(d) V600-R2.5;(e) V600-R5;(f) V600-R10;(g) V800-R2.5;(h) V800-R5。虚线标记层间边界。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5. 沿构建方向的显微组织演变。(a) 取样位置示意图(N至N-30层);(b) θ’-Al2Cu相的平均尺寸与数量密度;(c) θ’-Al2Cu相的尺寸分布;(d1-h1) SEM图像;(d2-h2) TEM明场像。黄色与绿色箭头分别标注θ’和θ相,红圈标记纳米颗粒。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6. 沉积态Al-5Cu合金中纳米颗粒的TEM分析:(a) HAADF-STEM图像;(b) 叠加Cu、Cd元素分布的HAADF-STEM图像;(c) STEM-EDS元素分布图。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7. 热处理后Al-5Cu合金的显微组织。(a) 固溶处理后SEM图像;(b) 固溶处理后EBSD取向图;(c-h) 固溶+时效样品:(c) 晶界析出相SEM图像(插图为TEM明场像);(d) 晶界析出相的HAADF-STEM图像与元素分布;(e) 〈100〉晶带轴下的TEM明场像;(f) θ’-Al2Cu相的HRTEM与FFT衍射;(g) θ”-Al3Cu相的HRTEM与FFT衍射;(h) 析出相的HAADF-STEM图像。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8. 热处理后Al-5Cu合金的APT分析:(a) 含0.15 at.% Cd等浓度面的三维重构体积;(b) 合金元素原子分布图;(c) Cd纳米团簇的成分剖面;(d) Cu富集析出相成分剖面。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9. 沿〈110〉晶带轴的纳米结构TEM分析:(a) HAADF-STEM图像;(b) HRTEM图像(绿圈标记Al-Cu-Cd团簇);(c) 堆垛层错区(SFZs)的滤波HRTEM图像(插图为对应FFT衍射)。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10. Al-5Cu合金的力学性能。(a) 沉积态与热处理后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b) 不同AM技术制备Al-Cu合金的屈服强度(YS)与延伸率(EL)对比图。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11. 不同工艺参数下单壁样品的温度场模拟(插图为熔池局部放大):(a) V400-R5;(b) V400-R10;(c) V400-R20;(d) V600-R2.5;(e) V600-R5;(f) V600-R10;(g) V800-R2.5;(h) V800-R5。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12. 部分重熔区(PRZ)晶粒遗传特性示意图:(a) 全等轴晶形成条件;(b) 全柱状晶形成条件。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13. 不同工艺参数下晶粒结构形成的Hunt曲线图。实心与半实心符号分别表示从PRZ和CMZ区域(插图中标记)提取的模拟数据点对应的温度梯度(G)与生长速率(V*)。
TEM文献案例分享: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图14. EBF³制备Al-5Cu合金的多尺度微观结构。(a) 沿〈100〉Al和〈110〉Al晶带轴的晶粒结构示意图;(b) 典型显微组织图像;(c) 晶粒尺寸分布;(d) θ’-Al2Cu相尺寸分布;(e) θ”-Al3Cu相尺寸分布。

5. 文章结论

本研究通过电子束自由成形制造(EBF³)技术结合后热处理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多尺度纳米结构的高强度Al-5Cu合金。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如降低扫描速度、提高送丝速度),实现了全等轴晶组织的可控制备,并揭示了部分重熔区(PRZ)晶粒遗传特性对微观结构演化的关键影响。热处理后形成的纳米级θ”/θ’析出相(7-114 nm)、堆垛层错区(SFZs,~11 nm)及Al-Cu-Cd团簇(~2 nm)协同作用,激活了析出强化、堆垛层错强化等多重机制,使合金室温拉伸性能达到抗拉强度~496.5 MPa、屈服强度~435.7 MPa、延伸率~9.6%,性能优于其他铸态和增材制造Al-Cu合金。

研究首次在Al-Cu合金中发现热处理诱导的纳米级SFZs,其形成与Cd微合金化促进的Al-Cu-Cd团簇密切相关。这些团簇同时作为θ’相异质形核位点,实现了θ’与θ”相的共存分布。通过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考虑PRZ遗传效应的柱状晶-等轴晶转变(CET)新判据,为增材制造合金的晶粒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工作不仅为航空航天领域直接制造高强度近净形Al-Cu部件提供了新工艺路径,其提出的多尺度纳米结构设计策略(尤其是堆垛层错强化机制)可拓展至其他铝合金体系,为开发兼具高强高塑性的新型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4.119682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学拾光

原文标题:《哈工大团队《Acta Mater》突破:电子束3D打印纳米多相结构Al-5Cu合金,强度提升50%》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cW3-v_NdpmEmsvZslP4SA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9小时前
下一篇 8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