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案例分享:1175%超塑性!揭示中熵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1. 简介

超塑性是指晶体材料在同源温度下表现出的极高塑性变形能力。其中,应变速率达到或超过10⁻² s⁻¹的高应变速率超塑性(HSRS)在工程材料的成形加工中具有重要技术价值。除晶界滑移(GBS)这一主要机制外,晶界/界面处液相的形成也能促进HSRS。随着多主元合金(MPEAs)的发展,通过成分设计实现低熔点元素的晶界偏析,为MPEAs中通过部分熔化实现HSRS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在Al₀.₃CoCrNi中熵合金中,首次观察到同源温度0.65时晶界/界面处由变形诱导的Al偏析导致的液相痕迹。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这种Al偏析显著促进了材料的HSRS行为。本研究为通过晶界偏析工程调控微观结构,从而在高强度材料中实现HSRS开辟了新路径。

TEM案例分享:1175%超塑性!揭示中熵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2. 文章亮点

1. 变形诱导晶界偏析的发现
首次在Al₀.₃CoCrNi中熵合金中观察到高应变速率(5×10⁻² s⁻¹)下由变形诱导的Al晶界偏析现象,并通过微观分析证实其形成厚度约5 nm的富Al薄层,为HSRS提供了液相辅助机制。

2. 多相结构协同调控HSRS
通过B2(Ni-Al)和σ(Cr-rich)相抑制FCC基体动态晶粒生长,同时结合晶界滑移(GBS)与位错/扩散协调机制,实现1175%的超高延伸率,且应变速率敏感性(m=0.42)接近理论极限。

3. 非平衡偏析工程新路径
提出通过变形诱导非平衡偏析(如Al-空位复合体迁移)主动调控晶界成分,为高强度多主元合金的HSRS设计提供新思路,突破传统合金的应变速率限制(如Al-Mg合金)。

3. 研究背景

多主元合金(MPEAs),包括高熵合金(HEAs)和中熵合金(MEAs),因其基于多主元元素的独特合金设计理念而展现出多种卓越性能。然而,尽管具有这些引人注目的特性,MPEAs在可变形性方面的研究不足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超塑性成形是一种先进的形状加工工艺,与传统成形工艺相比,它能以高精度和低成本一步成型几何复杂的部件。超塑性行为通常在细晶材料(晶粒尺寸

晶界滑移(GBS)是超塑性的主要变形机制。在GBS过程中,晶粒通过外禀位错沿晶界运动发生滑动,导致三叉晶界和台阶处应力集中。因此,GBS需通过位错、扩散或部分熔化等协调机制来缓解应力积累。传统合金中,溶质原子在晶界偏析导致的液相形成被认为是HSRS的关键因素。MPEA的优势在于其巨大的成分灵活性,可通过设计实现目标性能。例如,适当成分的MPEA能促进原子簇或偏析,通过部分熔化辅助超塑性变形。近期,晶界偏析工程策略已在Co-Cr-Mn-Fe-Ni体系中用于解决中温脆性问题,尤其在易形成高温第二相的合金中,溶质晶界偏析现象已被广泛报道。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假设:若低熔点溶质原子与其他元素反应形成第二相,则可能在晶界偏析并通过液相形成促进HSRS。本研究以Al₀.₃(CoCrNi)₉₁(at%)中熵合金(标记为Al₀.₃CoCrNi MEA)为对象,首次在HSRS过程中观察到晶界/界面处Al偏析引发的部分熔化现象。选择Al的原因有二:其一,Al添加已在多种MPEA中被证实促进B2相形成;其二,Al的熔点(660℃)显著低于MPEA的固相线温度(通常>1300℃),使其易于在MPEA固态温度以下发生偏析并部分熔化。

4. 图文解析

TEM案例分享:1175%超塑性!揭示中熵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图1. 纳米结构Al₀.₃CoCrNi中熵合金的超塑性行为
(a) 在800℃和不同应变速率(5×10⁻¹至5×10⁻³ s⁻¹)下进行的超塑性拉伸试验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b) 双对数坐标下应力与应变速率的关系得出的应变速率敏感性(m),插图为在5×10⁻² s⁻¹下测试的断裂样品。
TEM案例分享:1175%超塑性!揭示中熵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图2. 在中等应变速率5×10⁻³ s⁻¹下测试的样品尖端部分的微观结构分析
(a)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像显示超塑性样品尖端区域的等轴晶和超细晶结构。(b) 能谱(EDS)图展示各组成元素的分布。(c) 基于EDS图构建的相分布示意图。(d,e)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图像分别显示FCC-B2和FCC-σ相界面:黄色虚线标记界面边界,位错用黄色符号标注。
TEM案例分享:1175%超塑性!揭示中熵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图3. 在高应变速率5×10⁻² s⁻¹下测试的样品尖端部分的微观结构分析
(a) STEM图像展示样品尖端区域的多相结构。(b) EDS图显示组成元素及氧的分布。(c) 相分布示意图:FCC相(绿色)、B2相(红色)、σ相(蓝色)、铬氧化物(黄色)、Al偏析(粉色),白色区域为孔洞。
TEM案例分享:1175%超塑性!揭示中熵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图4. 在800℃和5×10⁻² s⁻¹条件下Al₀.₃CoCrNi中熵合金界面/晶界的铝偏析
(a) STEM图像显示变形诱导的晶界偏析,黄色框内为Al偏析薄层和纤维束。(b) 偏析层的波浪形纤维(黄色箭头)表明部分熔化导致的粘性流动。(c) HR-TEM图像显示约5 nm厚的Al偏析层,插图为FFT-SAED图谱验证其FCC晶体结构。(d) EDS线扫描显示σ和B2相界面处Al原子浓度的突变。(e) EDS元素分布图,Al偏析线显著富集且无氧元素,孔洞边缘覆盖Cr氧化物。

5. 文章结论

本研究通过在高应变速率(5×10⁻² s⁻¹)下于Al₀.₃CoCrNi中熵合金中观察到晶界/界面处Al偏析形成的薄层液相(厚度约5 nm),实现了1175%的超高延伸率。该液相的形成源于变形诱导的非平衡偏析,其机制与过饱和空位-溶质复合体及Al原子向晶界的迁移密切相关。通过多相结构(FCC基体、B2相和σ相)协同抑制动态晶粒生长,并结合晶界滑移(GBS)与位错/扩散协调机制,证明了部分熔化对高应变速率超塑性(HSRS)的关键促进作用。

与传统合金相比,本研究首次在MPEAs中揭示了变形诱导晶界偏析介导的HSRS现象,其偏析速率显著高于传统Mg-Zn-Y或P-Cr-Mo合金体系。这一发现为通过主动调控晶界成分(如空位辅助溶质偏析)设计高性能超塑性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结合多主元合金的独特性能,推动了复杂工程结构件的快速成形应用。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criptamat.2021.114239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学拾光

原文标题:《1175%超塑性!POSTECH团队《scripta》提示中合金晶界液相形成新机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Gxaukl2xxD4_FBEf8IcCA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