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通过适当的冷轧预变形处理,可显著提升一种新型低层错能沉淀强化多晶镍基高温合金在750°C下的强度与塑性。研究表明,预变形会诱导微观亚结构的形成,包括位错、反相界(APBs)、层错以及洛默-科特雷尔锁(L-C锁),且这些亚结构的数量随预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多。当预变形量为15%时,仅在晶界附近检测到少量变形孪晶;而在25%预变形试样中,孪晶数量进一步增加。此外,纳米孪晶的形成与铜型孪晶(CuT)和Brass型织构的增强密切相关。
在5%至15%的预变形范围内,合金在750°C下的屈服强度随冷轧预变形量的增加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25%预变形试样的屈服强度略低于15%预变形试样,但仍高于未预变形及5%预变形试样。抗拉强度则随预变形量的增加持续上升。其中,15%预变形试样的塑性最低。而25%预变形试样由于低回复与再结晶激活能、高密度纳米孪晶、晶粒细化以及冷轧预变形激活纳米孪晶机制的有利晶体取向等因素,在750°C下表现出较高的延展性。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预冷轧变形、微观组织、织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表明冷轧预变形有望同时提升镍基高温合金的强度与塑性。

2. 文章亮点
1. 预变形诱导纳米孪晶与织构协同强化
通过冷轧预变形(5%-25%)在低层错能镍基高温合金中成功引入纳米孪晶,其密度随预变形量增加而显著提升(如25%预变形时达0.085 μm⁻¹),并发现纳米孪晶形成与CuT/Brass型织构增强密切相关,为同时提升强度与塑性提供了新途径。
2. 预变形优化高温力学性能的阈值效应
研究发现15%预变形时合金在750℃下屈服强度最高(优于未变形及5%试样),而25%预变形虽强度略降,但因纳米孪晶、细晶化及低再结晶激活能等因素,塑性反超标准热处理试样,突破了传统预变形导致塑性下降的局限。
3. 多尺度亚结构协同作用机制
揭示了预变形诱导的位错、反相界、层错及L-C锁等多尺度亚结构(如25%预变形时位错密度达2.93×10¹⁴ m⁻²)与γ′相交互作用的强化机制,特别是纳米孪晶对位错运动的强阻碍作用,为设计高性能高温合金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背景
镍基高温合金因其优异的抗静态载荷、疲劳和蠕变性能,成为航空航天发动机高温部件的首选材料。提高涡轮进气温度可增强航空发动机功率效率,从而提升推重比和燃油经济性,但这也对热端部件的耐温能力与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强化手段包括通过添加Cr、Mo、W、Ru等固溶强化元素,以及Al、Ti、Nb、Ta等沉淀强化元素以提高γ’相含量。然而,过量合金元素会缩小热加工窗口、增加制备难度并导致偏析问题。此外,固溶元素会促进拓扑密堆(TCP)相的形成,而高浓度TCP相会损害合金性能。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单纯依赖合金化提升性能已面临瓶颈,亟需探索新的强化方法。
近年来,通过预置亚结构优化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面心立方金属中的纳米孪晶可在不损失塑性的前提下提高强度,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纯铜、铜合金、不锈钢、TWIP钢和高熵合金等材料。Yuan等和Tian等发现,特定范围内增加Co含量可降低镍基高温合金的层错能(SFE),使合金在变形时更易形成层错和纳米孪晶,从而阻碍位错运动并提升性能,这为高温服役条件下的强化提供了新思路。
热机械处理是调控金属材料微观组织与性能的有效手段,也适用于低SFE多晶镍基高温合金。例如,Polkowska等对Haynes®282®合金进行10%-70%冷轧及热处理后,其室温屈服强度从397 MPa提升至1484 MPa;Zhu等通过725°C/630MPa蠕变实验在Ni-Co基合金中生成纳米孪晶和Suzuki偏聚,随预应变时间延长,其23°C和760°C下的屈服强度持续提高;Yang等则通过预拉伸处理在低SFE镍基合金中预置位错、层错和L-C锁,显著提升了室温和高温强度。
面心立方合金的织构演变与其变形机制密切相关:中高SFE合金以位错交滑移为主导,形成沿β纤维分布的Cu型织构(如Copper、S、Brass);而低SFE合金更易形成沿α纤维分布的Brass型织构(如Goss、Brass、α55°、P、RtG)。高强度Brass织构的形成通常与变形孪晶和剪切带相关,且Goss织构易转变为Brass织构。纳米孪晶的生成会促进冷轧过程中CuT织构的形成,并通过孪晶机制实现Cu型向Goss织构的转化。此外,低温高应变率下交滑移受抑制,Brass织构可进一步转变为Goss和RtG织构。
现有关于低SFE镍基合金预变形的研究虽能提高强度,但往往伴随塑性下降,且未充分阐明晶体取向、变形机制与力学性能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低SFE设计理念开发新型多晶沉淀强化镍基合金,系统探究不同预变形量对750°C服役条件下组织、织构及性能的影响,以建立预变形程度与材料性能的关联规律。
4. 图文解析













5. 文章结论
通过适当的冷轧预变形处理,可显著提升新型低层错能沉淀强化多晶镍基高温合金GH4251在750°C下的强度与塑性。研究表明,预变形会诱导微观亚结构的形成,包括位错、反相界(APBs)、层错以及洛默-科特雷尔锁(L-C锁),且这些亚结构的数量随预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多。当预变形量为15%时,仅在晶界附近检测到少量变形孪晶;而在25%预变形试样中,孪晶数量进一步增加。此外,纳米孪晶的形成与铜型孪晶(CuT)和Brass型织构的增强密切相关。
在5%至15%的预变形范围内,合金的屈服强度随冷轧预变形量的增加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25%预变形试样的屈服强度略低于15%预变形试样,但仍高于未预变形及5%预变形试样。抗拉强度则随预变形量的增加持续上升。其中,15%预变形试样的塑性最低。而25%预变形试样由于低回复与再结晶激活能、高密度纳米孪晶、晶粒细化以及冷轧预变形激活纳米孪晶机制的有利晶体取向等因素,在750°C下表现出较高的延展性。
断口分析表明,预变形试样的断裂模式从标准热处理试样的混合断裂(沿晶断裂与准解理断裂)逐渐转变为以韧窝为主的韧性断裂。这种转变与预变形诱导的晶粒细化、纳米孪晶形成以及位错密度分布优化直接相关。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证实,高温拉伸过程中纳米孪晶的动态形成及其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是提升合金高温塑性的关键机制。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4.147271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学拾光
原文标题:《织构调控新策略!兰州理工《MSEA》发表GH4251合金纳米孪晶-位错交互作用研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ge2wrJa_v5p2dFQmFhw-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