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文献案例分享: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研究背景

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推动绿色可再生能源存储技术发展,电容储能(CES)因超高功率密度、超快充放电速率、优异循环稳定性,成为移动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脉冲功率设备的关键候选技术。介电材料的电容储能性能由可恢复密度和储能效率决定,提升性能需同时优化极化差值(△P=Pm-PrPm为最大极化、Pr为剩余极化)与击穿强度(Eb)。现有的弛豫铁电体(REFs)因高Pm、低Pr适用于电容储能,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畴结构;线性介电体效率高但Pm低,掺入Bi基化合物可提升△P,而畴构型对性能的影响仍需深入探索。

文献链接

DOI: 10.1016/j.cej.2025.162477

TEM文献案例分享: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0.9Bi0.5Na0.5TiO3-0.1SrAl0.5Nb0.5O3(简称BNTSAN)掺入钛酸钙(CT)中,构建出一种新的固溶体体系(CT-xBNTSAN),该体系具有独特的层状纳米畴结构(见图1)。这种复合设计的策略使材料在接近700kV/cm的击穿强度(Eb)下,实现了较高的可恢复储能密度(Wrcc)和93.5%的优异储能效率(η),此外,该材料还展现出0.0124J·kV-1·cm-2Wrcc/Eb值及134.00J/cm3的高失效储能密度。

TEM文献案例分享: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图1  用于高电容储能的含钙陶瓷的畴工程策略

 

随着BNTSAN的含量增加,衍射峰向低角度偏移,这一现象表明晶格发生膨胀。这种晶格膨胀主要是由于尺寸较小的Ca2+(离子半径RCa2+=1.34Å)被尺寸更大的(Bi0.45Na0.45Sr0.12+(离子半径R(Bi0.45Na0.45Sr0.1)2+=1.36 Å)取代所致。该取代过程会削弱A-O键。这一结论通过拉曼光谱得以证实(图2b):随着BNTSAN含量增加,50cm-1处的拉曼振动模式出现显著软化。此外,在100-600cm-1存在多个尖锐峰。这些峰可解卷积为v1v12等振动模式。随着BNTSAN含量进一步增加,v2v3振动模式合并为单一模式,导致图谱变得更为平整。在150-600cm-1范围内,B-O和BO6振动模式也出现了类似的合并现象(图2c)。经过XRD精修(图2d),CT-0.5BNTSAN的XRD图谱与四方相P4bm(T相)、正交P21ma(Q相)及正交相Pbnm(M相)的空间群高度吻合。

TEM文献案例分享: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图2 CT-xBNTSAN陶瓷的晶体结构。(a)拉曼光谱;(b)振动模式随成分的变化关系;(c)相应的映射图谱;(d)x=0.5时的XRD精修结果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图3a-b)显示,三种物相的共存可能促使层状纳米畴形成。该层状纳米畴长度为亚微米级,宽度小于100nm,且包含大量小型叉指状结构。在区域2中,可以观察到额外的孪晶界(图3b2),同时伴随着衍射斑点的分裂,这一现象在CT基陶瓷中较为常见。在区域3-4(图3c1-2)中可观察到两套不同的衍射斑点;其中,带有1/2(ooe)超晶格的较亮斑点对应T相对称性(橙色矩形标注);而带有(oeo)超晶格的另一组斑点则与Q对称性相关(红色菱形标注),这是由于氧八面体倾斜导致的。这两组衍射斑点的存在及其存在多种分裂现象,证实了材料中T、Q、M三相对称性的共存。为了阐明层状纳米畴中的极化构型并理解其形成机制,采集了HAADF-STEM图像并通过脚本对原子位移进行模拟。如图3d1-4和3e1-4中的极化矢量分布图及其统计结果所示。图3a4中的5号区域和6号区域均含1-2nm的极化团簇。其中,5号区域的极化角度分布在0-360°范围内,既包含大量具有T对称性、幅度为2-15pm的小极化矢量,也存在少量具有Q对称性,幅度大于15pm的大极化矢量(图3d5-6)。这一现象表明材料中存在结构异质性和极化无序性。与之相反,6号区域以大极化矢量为主,其幅度范围为15-45pm,角度范围为95-165°,这表明该区域存在局部均匀的Q对称性。这种局部结构均匀性可能是层状纳米畴形成的关键因素。

TEM文献案例分享: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图3  CT-0.5BNTSAN陶瓷的局部极化结构。(a)畴形貌;(b)区域1和2获得的晶格条纹;(c)沿区域3和4中Q [010]和T [110]方向采集的SAED图谱;(d1-d6)区域5的HAADF-STEM图、极化矢量、极化幅度、极化角度及相应统计分布;(e1-e6)区域6的HAADF-STEM图、极化矢量、极化幅度、极化角度及相应统计分布

 

陶瓷的微观结构还显著影响其击穿强度。从图4a-b中的SEM图像中观察到,陶瓷均呈现致密的微观结构。陶瓷的平均晶粒尺寸(G)随BNTSAN含量(x)的变化规律为CT-0.4BNTSAN陶瓷晶粒尺寸最小,但CT-0.5BNTSAN陶瓷具有更均匀的晶粒尺寸分布。此外紫外-可见(UV-vis)光谱计算得到的光学带隙(Eg)随BNTSAN含量增加呈先小幅降低、后小幅升高的趋势,在x=0.4时达到最小值(2.95eV)。均匀的晶粒尺寸有助于电场在材料内部更均匀地分布。在晶粒尺寸不均的非均相微观结构中,电场易在小晶粒周围或不同晶粒的界面处几种,进而引发局部击穿。为进一步探究微观结构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对陶瓷晶界进行能谱分析。如图4f所示,Bi、Mn、Ti和Al在晶界处富集。Ca元素相对匮乏,可能是由于在晶界处形成富Bi玻璃相所致。此类晶界可有效阻碍电场在陶瓷内部传播,从而实现更高的击穿电压。CT-0.2BNTSAN 陶瓷因晶粒尺寸较大且分布不均,晶界密度较低,导致电树(电场作用下形成的导电通道)易在材料内部扩展,最终贯穿整个陶瓷(图 4g)。与之相反,CT-0.5BNTSAN 陶瓷的晶粒尺寸更小且分布更均匀,因此具有更高的晶界密度(图 4h)。这种更高的晶界密度能有效抑制电树的扩展,进而防止材料发生电击穿。

TEM文献案例分享: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图4 CT-xBNTSAN陶瓷的微观结构与击穿特性。(a)、(b)x=0.5时的陶瓷SEM图像及晶粒尺寸分布图;(c)UV-vis光谱(Ahv)2-hv关系图;(d)Weibull分布图;(e)晶粒尺寸(G)、光学带隙(Eg)、击穿电压(Eb)与陶瓷成分(x)的关系;(f)x=0.5时陶瓷晶界形貌及相应的EDS-Mapping分布图;(g)x=0.2、(h)x=0.5时陶瓷的有限元模拟击穿路径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

原文标题:《《CEJ》:具有层状纳米畴特征的钛酸钙CaTiO3基陶瓷的优异电容储能性能! || 中材检测助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KFXX-h1RWaPauSDA6wBx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14小时前
下一篇 1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