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将阐明吸附能的理论内涵,区分其与相关概念的异同;探讨其如何作为判断吸附类型的关键指标;梳理当前主流的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方法。

什么是吸附能?

吸附能是指一个或多个分子(吸附质)从气相或溶液等自由状态,转移并吸附到某个材料(吸附剂)表面时,整个系统所释放的能量。它本质上是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势能的体现,直接量化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

在热力学上,吸附通常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伴随着系统熵的减少(因为分子的自由度降低了)。为了满足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零(ΔG=ΔH-TΔS

因此,吸附能通常约定为负值。一个更负的吸附能值,例如-200 kJ/mol相比于-20 kJ/mol,意味着吸附质与表面结合得更牢固,形成的吸附状态更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吸附能的概念有时会与“结合能”(Binding Energy)混用,但两者视角略有不同。

“结合能”通常定义为破坏某种结合状态(如将吸附的分子移走)所需的能量,因此其数值上等于吸附能的绝对值,但符号为正。在讨论吸附稳定性时,两者常可互换,但理解其定义的细微差别有助于精确的科学交流。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DOI: 10.1002/anie.201900565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物理意义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的数值大小,是区分两种基本吸附类型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最重要依据

物理吸附:

作用力:由较弱的范德华力、静电引力等非化学键力主导。

吸附能:其绝对值通常较小,一般在5-40 kJ/mol的范围内。这种吸附是可逆的,通过升高温度或降低压力即可轻松实现脱附。

特点:不具有选择性,任何气体分子都可以在任何固体表面发生物理吸附;吸附层可以是多分子层。

化学吸附:

作用力:涉及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原子之间化学键的形成,如共价键或离子键。

吸附能:其绝对值显著更高,通常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相当,一般大于80 kJ/mol,甚至可达数百kJ/mol。这种吸附通常是不可逆或准不可逆的

特点:具有高度选择性,类似于化学反应,只在特定活性位点上发生;吸附层通常是单分子层。

因此,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的吸附能数值,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一个吸附过程的本质,是微弱的物理吸引还是强烈的化学成键,这对后续的机理分析和应用设计至关重要。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DOI:10.1016/j.cej.2021.128729

吸附能的理论计算方法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是目前计算吸附能最主流和最强大的工具

通过构建包含吸附剂表面和吸附质分子的原子模型,DFT能够从量子力学第一性原理出发,计算整个体系的基态总能量。吸附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Eads=Etotal-(Esurface+E molecule))

其中,Etotal是吸附质与表面结合后的体系总能量,Esurface是洁净表面模型的能量,E molecule是单个吸附质分子的能量。

DFT计算不仅能给出精确的吸附能数值,还能揭示吸附构型、电荷转移、键长键角变化等微观细节,为理解吸附机理提供了原子尺度的洞察。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计算流程:分步操作指南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结构优化:

分别优化基底(如Pt(111))、孤立吸附质(如CO)、吸附体系(如CO/Pt(111))的结构,选择不同的吸附位点。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来源于:A DFT Study of Diatomic Oxygen Adsorption onPt(100) and Pt(111)

使用IBRION=2(共轭梯度法)和NSW=100-200步弛豫,确保力收敛至EDIFFG

单点能计算:

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静态计算IBRION=-1, NSW=0),提取OUTCAR中energy without entropy作为能量值。

吸附能计算:

按公式计算,注意单位统一为eV。

关键验证:吸附质单独计算时需与吸附体系采用相同的截断能(ENCUT)和k点网格,否则引入系统误差。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来源于:VASP: beyond DFT The 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参数设置:核心INCAR选项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泛函选择:推荐GGA-PBE泛函(GGA=PE),平衡精度与效率。

平面波截断能:

根据赝势文件推荐值设置(如ENCUT=400-500 eV),需做收敛性测试。

k点网格:

表面模型用Gamma中心网格(如4×4×1),体相或分子用Monkhorst-Pack。吸附质单独计算时可用Gamma点(KPOINTS=1 1 1)。

自旋极化:磁性体系(如Fe、Co)需设置ISPIN=2和MAGMOM(如MAGMOM=6*0.6)。

收敛标准:电子步EDIFF=1e-5 eV,离子步EDIFFG=-0.02 eV/Å。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数据处理与误差控制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吸附能:理论内涵、关键作用与研究方法综述​

能量提取:从OUTCAR获取末行energy without entropy(避免熵项干扰)。

基底厚度影响:

表面模型至少4层原子,底层固定(Selective Dynamics中设置F F F),顶层弛豫。

振动熵校正:

通过频率计算IBRION=5/6)获得吸附质振动模式,修正中的项。

结论

吸附能作为一个看似简单的物理量,实则是贯穿表面科学、材料化学与工业应用的核心纽带。它不仅从根本上定义了分子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强度,为区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提供了量化标准,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指导技术实践的“指挥棒”角色。

催化领域,对适中吸附能的追求是实现高效率的艺术;在净化与分离领域,对选择性强吸附的利用是达成高纯度的关键

随着实验测量技术的日益精准和理论计算能力的不断飞跃,我们对吸附能的理解和调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必将持续推动新材料的创制和相关技术的革新,为解决能源、环境和健康等全球性挑战贡献关键力量。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