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在电催化中,吸附能是决定过电势的核心因素,遵循萨巴蒂尔原理:吸附过强会导致中间体难脱附,过弱则反应物活化不足,均使过电势升高;最佳吸附强度对应最低过电势,火山图直观呈现这一关系。
DFT通过计算吸附自由能、d带中心等量化关联,助力理解机制。前沿研究聚焦突破线性比例关系、动态吸附监测及机器学习筛选,推动催化剂精准设计。
吸附能与性能的平衡

在电催化反应中,吸附能作为描述反应中间体与催化剂表面结合强度的核心物理量,其大小直接决定反应路径的能垒分布与整体速率,而这种关联的本质可通过萨巴蒂尔原理得到清晰阐释。
该原理指出,理想的催化反应需要中间体与催化剂表面形成“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吸附作用,这种平衡状态是实现高效催化的前提。
具体而言,若吸附过弱,反应中间体与催化剂表面的结合力不足,导致反应物难以被有效活化,此时即使施加较高过电势,反应速率仍受限于缓慢的解离步骤。
相反,若吸附过强,中间体会过度稳定地吸附在活性位点上,难以脱附参与后续反应,导致催化剂表面被覆盖而“中毒”,显著降低催化效率。

DOI:10.1093/nsr/nwx119
火山曲线作为直观体现这一关系的工具,以横轴表示吸附能,纵轴表示催化活性,曲线峰值对应最佳吸附强度:此时中间体的吸附与脱附能力达到平衡,各基元步骤的能垒分布均匀,反应速率最快。
例如,在HER中,Pt对*H的吸附能接近火山图顶点,其交换电流密度远高于弱吸附的Au和强吸附的Mo,完美印证了萨巴蒂尔原理在电催化中的核心地位。
这种“吸附强度–活性”的关联不仅为理解催化机制提供了框架,更成为筛选高效催化剂的重要依据——通过调控吸附能使其接近火山图顶点,可显著提升催化性能。
吸附强弱如何影响过电势?

过电势(η)作为衡量电催化反应动力学阻力的核心指标,其大小直接由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弱决定,这种关联可通过动力学方程与实际反应案例得到量化阐释。
过电势定义为实际施加电位与热力学平衡电位的差值,主要源于活化损失,其动力学特性由Butler-Volmer方程描述:j=j₀[exp (αnFη/RT)-exp(-(1-α) nFη/RT)],其中j₀为交换电流密度,与中间体吸附能密切相关——j₀越大,反应动力学越优,过电势越小。
根据吸附强度的不同,过电势的变化呈现出显著规律:在强吸附区域,中间体与催化剂表面结合过强,导致脱附步骤成为速率决定步骤,此时需要更高的过电势才能克服脱附能垒,例如纯Pt表面因对OH的强吸附,ORR过电势高达0.45 V。
在弱吸附区域,反应物活化能垒过高,需通过提高过电势提供额外能量驱动活化,如Au表面对O₂的弱吸附使ORR过电势升至0.8 V,远高于Pt;而在最佳吸附强度区域,中间体的吸附与脱附能力达到平衡,各基元步骤能垒分布均匀,j₀达到最大值,过电势最小,例如Pt₃Ni合金通过调控电子结构,使OH吸附能从纯Pt的-0.5 eV优化至-0.3 eV,ORR过电势降至0.3 V,活性提升显著。

顶刊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规律:通过调控Co-N-C催化剂对O的吸附能,使其从-1.8 eV优化至-1.5 eV,ORR过电势降低至0.29 V;Pt₃Ni合金因表面Ni原子的电子调控作用,削弱了*OH吸附,使ORR过电势较纯Pt降低0.15 V。
这些案例共同表明,吸附强弱通过改变决速步能垒的高低,直接决定过电势的大小,而精准调控吸附能使其处于“适中”范围,是降低过电势、提升催化活性的核心策略。
DFT计算吸附强弱

密度泛函理论(DFT)作为量化吸附能与过电势关联的核心工具,通过计算关键参数与模拟反应路径,为揭示吸附强度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原子级视角,其应用流程与核心参数构成了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参数方面,吸附自由能是描述吸附强度的核心指标,包括*O吸附能、*H吸附能等,是构建火山图的基础数据——例如,在HER中,DFT计算的ΔG_H与实验测得的交换电流密度j₀呈现火山型关联,顶点对应ΔG_H≈0 eV。
d带中心理论则从电子结构层面解释吸附强度的调控机制:过渡金属的d带中心位置与吸附能呈负相关,ε_d向费米能级上移时,金属d轨道与中间体轨道的杂化增强,吸附作用变强;ε_d下移则吸附减弱,如Pt₃Ni合金中Ni的掺杂使Pt的d带中心从– 2.4 eV下移至-2.6 eV,削弱了OH吸附,与实验结果一致。
线性比例关系是DFT计算中发现的重要约束,即不同中间体的吸附能存在线性关联,这种关联限制了催化剂的活性上限,例如传统单金属催化剂难以同时优化O与OOH的吸附能,导致OER过电势无法突破0.3 V。

DOI:10.32657/10356/155486
DFT计算流程可分为四个关键步骤:首先优化催化剂表面构型,确保模型贴近实际结构;其次计算各中间体的吸附态能量,通过结构弛豫获得最稳定吸附构型;接着绘制反应自由能图,识别决速步及其自由能变;最后根据公式估算过电势。
这种计算流程将微观吸附能与宏观过电势直接关联,为理性设计低过电势催化剂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工具。
尿素电合成研究

Chen等人的论文“Coupling N₂ and CO₂ in H₂O to Synthesis Urea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通过精准调控中间体吸附能,实现了尿素电合成的低过电势突破,为理解吸附强度与催化性能的关联提供了典范。

DOI:10.1038/s41557-020-0481-9
该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在常温常压下将N₂与CO₂在水中耦合生成尿素,传统催化剂因无法平衡N₂活化与CO中间体脱附的矛盾,过电势普遍高于1.5 V,而该工作设计的双原子位点催化剂通过差异化吸附调控,将过电势降至0.17 V,法拉第效率达64.3%。
吸附能调控机制是其核心创新:DFT计算表明,Fe位点对N₂的吸附能较弱,利于N≡N键的解离,解决了N₂活化困难的问题;Co位点对CO的吸附能适中,既保证CO的有效吸附以参与C-N偶联,又避免过强吸附导致的CO中毒。
这种双位点协同使C-N偶联步骤的能垒从传统催化剂的1.2 eV降至0.72 eV,成为非决速步。
过电势优化的关键在于通过自由能图分析确定决速步:DFT计算显示,N₂→N₂H的质子化步骤为RDS,其ΔG_max=0.89 eV,根据公式η=0.89/1-0.72=0.17 V,与实验测量的0.18 V高度吻合。
实验验证进一步证实了吸附能调控的有效性:原位红外光谱捕捉到N₂H与*CO在双位点的共存信号,其覆盖率比为1:1.2,与DFT预测的吸附能匹配度一致;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Fe与Co的价态分别为+2和+3,这种电子态差异是实现差异化吸附的根源。
该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开发了高效尿素合成催化剂,更建立了“双位点差异化吸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不同活性位点对关键中间体的吸附能,突破单一位点的吸附平衡限制,为复杂多步反应的过电势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DOI:10.1038/s41557-020-0481-9
前沿

电催化领域关于吸附能与过电势关联的前沿研究,正聚焦于突破传统限制、捕捉动态行为及加速筛选效率,通过多维度创新推动催化剂设计从“经验优化”向“精准调控”跨越。
突破线性比例关系是当前的核心挑战,传统催化剂因中间体吸附能的线性关联难以同时优化多步反应能垒,而新型策略通过设计非对称位点或应变表面实现解耦:非对称位点中,Fe对O的强吸附与Ni对OOH的弱吸附形成互补,使ΔG_*OOH-ΔG_*O的差值从3.2 eV降至2.8 eV,OER过电势降低0.04 V;应变表面通过晶格畸变改变d带中心,使ΔG_*OH与ΔG_*O的线性关系偏离10%,ORR活性提升2倍。
动态吸附研究通过原位表征技术捕捉反应中的吸附态演化,突破静态DFT计算的局限: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可实时监测中间体的振动峰变化,如在OER中,随着电位升高,*OH的特征峰强度先增后减,反映其覆盖率随过电势的动态变化,与DFT模拟的吸附能演变趋势一致。
原位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则能追踪活性位点与中间体的键长变化,如Co-N-C催化剂中,*O与Co的键长从1.9 Å缩短至1.8 Å,揭示吸附强度随电势的增强效应。
机器学习加速筛选通过构建吸附能数据库与预测模型,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基于10⁴组DFT计算的吸附能数据,图神经网络(GNN)模型可预测新型催化剂的ΔG_*O,误差,将筛选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天;主动学习策略通过迭代选择高信息密度样本,进一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已成功从10⁵种合金中筛选出3种ORR过电势的材料。

DOI:10.32657/10356/155486
这些前沿进展不仅深化了对吸附能调控机制的理解,更为突破传统催化活性极限提供了新工具,推动电催化研究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总结

吸附强弱通过调控反应能垒的分布与决速步的位置,直接决定电催化过电势的大小,这种关联构成了电催化剂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根据萨巴蒂尔原理,最佳吸附强度使中间体的吸附与脱附能力达到平衡,各基元步骤能垒分布均匀,此时交换电流密度最大,过电势最小。
密度泛函理论通过计算吸附自由能、d带中心等参数,量化了吸附强度与电子结构的关联,为火山图构建与过电势估算提供了原子级数据;线性比例关系虽揭示了催化剂的活性上限,但也为突破限制指明了方向——双位点协同、应变调控等策略通过解耦中间体吸附能,已实现过电势的显著降低。
经典案例表明,精准调控吸附能可使复杂反应的过电势突破传统极限,验证了理论设计的有效性。
前沿研究则通过突破线性关系、捕捉动态吸附、机器学习加速等手段,不断拓展吸附能调控的边界:非对称位点设计打破了吸附能的固有约束,原位表征捕捉了反应中的动态吸附行为,机器学习则实现了高效筛选。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融合多尺度模拟与原位表征,深入理解动态界面的吸附演化规律,同时发展更通用的吸附能解耦策略,最终实现电催化剂的精准设计——从原子级调控吸附能到宏观性能优化的全链条可控,为高效能源转化技术(如电解水、CO₂还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