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电催化活性位点,包括其定义、表现形式、量化方法及作用。活性位点是催化剂中促进反应的关键区域,其形式多样,如单原子位点、纳米颗粒特定位点、缺陷和界面位点等。通过ECSA转换法和TOF等方法可量化活性位点密度。活性位点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是优化催化剂性能的关键。
什么是活性位点?
在电催化领域,活性位点被定义为催化剂中能够直接参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从而促进反应物分子转化为产物的特定原子、原子簇或功能区域。
它并非催化剂材料的全部,而是那些在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上“恰到好处”的区域,能够有效吸附反应物、稳定过渡态并促进产物脱附。活性位点是催化反应发生的“微型反应器”,其内在属性决定了整个催化过程的宏观性能。

图1 单原子(Pd1)和团簇(Pdn)的协同活性位点(Pd1+Pdn)实现高烷基醇-烯醇转化活性。DOI:10.1002/adma.202503841
活性位点的表现形式
活性位点的概念并非单一,而是根据催化剂的材料类型、结构和组成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基于现有研究,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
单原子位点(SASs)
这是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活性位点形式。单个金属原子以原子级分散的形式锚定在载体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碳等)上,形成独特的配位环境(如M-N-C结构)。这种位点结构明确,电子性质易于调控,为深入理解催化机理提供了理想模型。

图2 ORR高活性起源的理论计算研究及其单原子活性位点催化模型。DOI:10.1073/pnas.1800771115
金属纳米颗粒的特定位点
对于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催化剂,其活性往往不来自于平整的晶面,而是集中在那些配位数较低的原子上,如边缘和角原子。这些原子具有更多的悬挂键和独特的电子态,更容易吸附反应物。

图3 (a)铑纳米粒子:六方密堆HCP结构(左)、面心立方FCC结构(右)(b)基于第一性原理微动力学模拟预测的FCC和HCP结构铑纳米颗粒表面CO解离速率。DOI:10.1021/acs.chemrev.3c00402
缺陷
晶体材料中固有的或人为引入的缺陷,是重要的活性位点来源。
常见的缺陷类型包括:
空位:如氧空位、硫空位等,它们能够暴露下层的金属原子,改变局部电子密度,并作为吸附和活化分子的位点。
台阶:晶体表面的原子台阶,其性质类似于纳米颗粒的边缘位点。
位错:晶格排列的不规则区域。

图4 缺陷活性位点示意图
异质原子掺杂位点:在碳材料、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等基底中,通过掺入不同电负性的非金属(如N,S,P,B)或金属原子,可以有效改变相邻原子的电荷分布,从而创造出新的活性位点或优化原有位点的活性。
例如,氮掺杂碳材料中的吡啶氮和石墨氮邻近的碳原子被广泛认为是ORR的活性位点。
界面位点:在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相构成的复合催化剂中,相界面处由于晶格失配、电荷转移和协同效应,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比单一组分活性更高的位点。

图5 增强界面效应诱导不对称耦合促进CO2电还原制乙烯。DOI:10.1016/j.apcatb.2023.123356
其他活性位点
表面官能团:附着在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基团,如羟基(-OH)、羧基(-COOH)、环氧基等,它们可以通过酸碱作用或改变表面浸润性来参与或辅助催化反应。
路易斯酸/碱位点:材料表面具有接受或提供电子对能力的位点,它们在催化一些需要极性分子活化的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

图6 Lewis酸和Lewis碱。DOI:10.32657/10356/69303
如何量化活性位点?
双电层电容的ECSA转换法
活性位点密度(ASD)是电催化剂性能评估的核心参数,其量化依赖于电化学测量与几何表征的结合。目前尚无普适性标准公式,但通过参数关联可建立有效估算模型。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是活性位点密度的间接度量,通过双电层电容(Cdl)与光滑表面标准电容(Cs)的比值计算:

其中Cdl通过循环伏安法非法拉第区电流积分获得,Cs为材料依赖常数(如金属表面典型值20–60 μF/cm²)。
活性位点密度则需结合粗糙度因子(RF)进一步转换:


此处ASDflat是光滑平面基准值(例如Pt(111)表面约1.5×1015 sites/cm2),Cdl,ref为光滑参比电极电容。该方法的关键局限在于Cs的经验性取值引入显著误差。

图7 (a-d)不同电催化剂的CV曲线(e)斜率为双层电容(f)假设每1cm2的ECSA对应40μF/cm2的特定电容来获得。DOI:10.1038/s41598-024-66775-7
TOF与活性位点密度联用
周转频率(TOF)是排除表面积影响的本征活性指标,其与活性位点密度的结合提供催化剂内在性能的完整描述。OER反应(转移电子数z=4)中TOF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个活性位点的氧分子生成数:

j:电流密度(A/cm²);A:电极几何面积(cm²);η:法拉第效率,F:法拉第常数(96485 C/mol);nsites:活性位点摩尔数(mol)。
该公式可由质量归一化变为:

由密度归一化变为:

其中mcat为催化剂质量,ASD为活性位点密度。

图8 TOF值相关推算
质量活性
催化剂质量活性(Jmass)可分解为TOF、ASD与电荷转移的乘积:

提升催化剂性能需协同优化本征活性(TOF)与活性位点密度(ASD)。

图9 催化剂的质量活性
活性位点有什么用?
对活性位点的深入研究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联并决定了衡量催化剂性能的三大黄金指标:活性(Activity)、选择性(Selectivity)和稳定性(Stability)。
决定催化活性
催化剂的活性通常由过电位和塔菲尔斜率等参数来衡量。其本质是活性位点降低反应活化能的能力。
根据萨巴蒂尔原理,一个理想的活性位点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应该是“适中”的:太弱的吸附无法有效活化反应物,而太强的吸附则会导致中间体“中毒”,难以进行下一步反应和脱附。因此,通过调控活性位点的几何与电子结构,可以优化其对关键中间体的吸附能,从而找到活性最高点的“火山顶”。

图10 在0.1M高氯酸中,不同铂和基于铂的电催化剂上的氧还原反应的火山图DOI:10.1039/C4CP00260A

图11 Sabatier原理的火山图示意图。DOI:/10.1016/j.jcat.2014.12.033
控制反应选择性
许多电催化反应,特别是CO2RR,涉及多条复杂的、相互竞争的反应路径,可能生成多种产物。
活性位点的独特性质是实现高选择性的关键。不同的活性位点对不同中间体的吸附能和构型有差异,这使得它们可以选择性地稳定某条特定反应路径的过渡态,从而引导反应朝向期望的产物进行。
例如,在CO2RR中,某些铜基活性位点倾向于C-C耦合,生成C2+产物,而另一些位点则可能主要生成CO或甲酸。因此,精准设计活性位点是实现从CO₂到乙烯或乙醇等高价值化学品定向合成的前提。

图12 嵌入超薄二维多孔N掺杂碳纳米片上的钴单原子(Co-S/ANC)、酞菁钴(Co-Pc)、负载在N掺杂碳上的钴纳米粒子(Co-NPs/NC)以及无钴的N掺杂碳的催化性能比较。DOI:10.1038/s41467-018-06296-w
影响催化剂稳定性
活性位点的结构在严苛的电催化反应条件下(如强酸/强碱环境、高电位)是否能保持稳定,直接决定了催化剂的寿命。
在反应过程中,活性位点可能会发生溶解、氧化、团聚或被其他物质毒化,导致催化活性衰减。因此,将活性原子牢固地锚定在稳定的载体上(如单原子催化剂中的强共价键),或设计出能够抵抗结构重构的活性位点,是提升催化剂稳定性的核心策略。

图13 MeNC催化剂活性位点识别和降解机制。DOI:10.1039/c6ta0106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