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效应是指在具有不同曲率的导体或材料结构中,电荷、电场、能量或物质会向曲率最大的“尖端”区域聚集,导致该区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增强的现象。如图1,示意了Pt/TiAl纳米针尖催化剂的设计和尖端增强电场效应,展示了电场对质子传输的促进作用。
                                                                 图1. 尖端增强效应 10.1002/adma.202418527
尖端效应在静电领域表现为导体尖端的电荷密集;在电化学领域表现为电极尖端的电场增强与反应物富集;在材料科学中可以表现为纳米尖端的应力集中或能量汇聚,如尖端发光增强。
尖端效应的本质可通过数学公式量化,以下为常用公式:
对于孤立导体球(或近似球形的尖端),电荷面密度 σ 与曲率半径 r 满足:
关键结论:曲率半径 r 越小,尖端越尖,电荷面密度 σ 越大。例如,半径 10nm 的纳米尖与半径 1μm 的微尖相比,电荷面密度可相差约 10 倍。
图2. 随着曲率半径增大而变化的电子轨迹图。DOI: 10.27005/d.cnki.gdzku.2025.000533
根据高斯定理,导体表面的电场强度 E 与电荷面密度 σ 成正比,结合上述电荷分布关系,可得:
其中,ε₀为真空介电常数(8.85×10⁻¹² F/m);
关键结论:尖端的电场强度随曲率半径减小而显著增强。
                                                  图3. 尖端效应示意图。DOI:10.1039/D3TA04723G
在氧还原、析氧反应等电催化反应中,尖端区域的反应物浓度如 OH⁻、H⁺与电流密度可通过以下关系关联:
基于电场驱动的离子迁移模型,尖端区域的反应物浓度 Ctip 与平滑区域 Cflat 满足:
其中,z 为离子电荷数,F 为法拉第常数96485 C/mol,Etip为尖端电场强度,d 为双电层厚度,R 为气体常数,T 为绝对温度;
关键结论:尖端电场 Etip 越大,反应物浓度富集倍数越高。这个公式揭示了尖端增强催化活性”的关键机制。
                              图4. NiFe-ONCAs的尖端效应示意图。DOI:10.1002/adma.202007377
根据 Butler-Volmer 方程,电催化电流密度 j 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因此尖端区域的电流密度 jtip 满足:
其中,α 为传递系数,通常 0.5-1,η 为过电位;
关键结论:尖端的高反应物浓度Ctip会直接提升电流密度,使催化反应速率显著加快。
要研究尖端效应,需结合实验表征与模拟计算,从 “形貌-物理量-性能” 三个维度建立关联,常用方法如下:
直接观测尖端的几何形态,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如 ImageJ)测量尖端曲率半径 r(精度可达 0.1nm);
                                                 图5. SEM和HAADF-STEM表征。DOI: 10.1002/adma.202418527
上图通过SEM和HAADF-STEM表征,展示了Pt纳米针尖的均匀分布及其高曲率特性,以及与TiAl骨架的相互作用。
适用于非导电材料的尖端表征,可同时获取尖端的三维形貌与表面粗糙度,避免电荷干扰。
曲率半径越小,电场越强;角度越尖锐,电荷聚集越明显,同时多个尖端之间可能产生耦合效应。
                             图6. 扫描范围为10 μm的六方氮化硼(h-BN)的形貌图像和表面电势图像。
从形貌图像中可以分析出该h-BN单层的厚度约为0.3 nm,平整处表面粗糙度约为0.4 nm。从表面电势图像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经过特殊处理的h-BN内部表面电势的不规则分布。
用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SKPM)测量尖端区域的电势分布,推算电场强度;或用场发射显微镜(FEM)通过电子发射强度反演电场大小;
                                                          图7. SKPM和AFM测试。10.1002/adma.202400670
图7通过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SKPM)观察到了双层MoS2晶体3R堆叠区域的固有垂直极化。SKPM图像显示3R堆叠MoS2的表面电位分布,插图是相应的AFM图。
在电化学体系中,用微电极探针靠近尖端,实时检测反应物的浓度梯度。
尖端越尖,催化过电位越低,通过电流-电压(I-V)曲线、过电位、电流密度等性能指标,间接验证尖端效应的强弱。
                                                                图8. HER性能曲线。 DOI: 10.1002/adma.202418527
图8评估了Pt/TiAl纳米针尖的HER性能,包括极化曲线、TOF和Tafel斜率,显示其显著优于Pt/C等对照组。
论文中常用 COMSOL、ANSYS 软件,构建尖端结构的三维模型,模拟电荷分布、电场强度、离子迁移轨迹,可量化不同曲率下的电场增强倍数;
                                              图9. 电场分布模拟。10.1038/s41467-024-49931-5
图9为r-Co3S4@NF 和 n-Co3S4@NF 的电场分布,以及n-Co3S4@NF 表面吸附的S2-与尖端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图10. 电场分布模拟。 DOI: 10.1002/adma.202418527
图10通过FDTDS模拟,揭示了不同曲率Pt纳米结构的电场分布、质子传输速率和反应动力学的量化关系。
从原子尺度模拟尖端区域的离子吸附、扩散过程,解释 “为何尖端能加速传质”;
                                                        图11. MD模拟。DOI: 10.1002/adma.202418527
图11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TiAl骨架中H₃O⁺的扩散系数显著高于商业Pt/C,证实了3D多孔结构的传质优势。
计算尖端表面的电子结构与反应物吸附能,判断尖端效应是否改变反应热力学,如降低了反应能垒。
图12. DFT计算 DOI: 10.1002/adma.202418527
图12基于DFT计算,揭示了Al掺杂如何通过提升Pt的d带中心优化中间体吸附能,从而提升HER活性。
在电催化、光催化中,尖端区域的高电场可加速电荷转移、富集反应物,使催化活性提升数倍至数十倍;
                                     图13. 新型尖状催化剂。10.1038/s41467-025-56977-6
上图通过计算模拟指导,设计了一种碳包覆的尖状In₂O₃电催化剂,利用尖端电场和碳层协同调控反应微环境,在低K⁺酸性条件下实现了高活性和长稳定性。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利用金属针尖的尖端效应,通过针尖 – 样品间的强电场实现原子级成像与操控;
图14. STM和AFM的工作原理。10.1038/s43586-021-00033-2
STM利用量子隧穿效应,通过尖锐的金属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收集微小的电流信号。由于隧穿电流的高度局域性,STM能够获得原子分辨率的图像。
AFM则通过检测探针与样品之间的局部力,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表面成像,无论样品是否导电。
在电化学体系中,尖端结构可缩短反应物传输路径,加速气泡脱附(如燃料电池、电解水设备),解决 “大电流下传质瓶颈” 问题;
图15. 尖端效应增强局部流场实现高效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10.1007/s40820-024-01531-0
图15设计了一种新型尖端阵列集流体(T-CC),以替代传统的平板集流体。该集流体通过尖端阵列的独特结构设计,大幅提升了电荷传递与离子输运能力。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