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系统介绍了界面工程的概念、物理化学本质及调控手段,阐述了材料界面在性能优化中的关键作用。读者可从中掌握界面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调控策略,学会如何通过结构、化学与能态调控提升材料在催化、能源等领域的性能。

界面工程作为材料设计中的核心分支,主要涉及两种或多种相接触区域的结构调控与能态优化。
广义上,界面可涵盖固–固、固–液、固–气、液–液、液–气等多种形式,而狭义上则多指固体材料内部或表面上,不同晶相、组分或维度单元间的过渡区域。其空间范围通常限定在数埃至数纳米尺度内,具有高度异质性与能量梯度特征。

图1. 正极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示意图。DOI: 10.1038/s41578-019-0157-5
在现代材料体系中,界面不仅仅是相邻材料的边界,它还承担着载流子传输、离子迁移、应力缓冲、晶格匹配、电荷再分布等多重功能。因此,界面工程已演化为一种综合性的结构调控策略,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设计界面结构与电子态,实现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微观调控。

要理解界面工程的理论基础,首先需要从界面的物理与化学本质出发。界面并非一个静态的几何边界,而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动态性质的功能区域。它的核心特征是“结构–能态–功能”的多尺度耦合机制——即局部原子排列、电子能级结构和材料宏观性能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
在微观尺度上,界面区域由于晶格畸变、电荷不均匀分布以及元素组分偏析等因素,其晶体对称性、电子结构和能带分布常常与体相明显不同。这些差异可引发局部化态、界面态或量子限域效应,进一步改变界面处的电荷输运、反应活性以及稳定性。

图2. 界面工程中能态调控:外场诱导MoSe2/WS2异质结从I型至II型能带排列转变。DOI: 10.1038/s41467-024-48321-1
在原子层级,界面结构主要受晶格匹配程度、原子堆积序列、缺陷类型和键合重构等因素影响。这些结构特征会调控界面的局部能级分布,导致费米能级对齐、能带偏移以及电荷积累或耗尽区的形成。
同时,界面化学因素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局部化学势的变化、原子配位环境的重构,以及吸附行为和反应势垒的调整,均会直接影响界面的反应性与功能表现。

图3. 原子尺度STO-CTO界面结构的STEM/EELS表征。DOI: 10.1038/s41586-021-04238-z
上述结构与化学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且高度协同的能态体系。界面处的结构调控、电子能级分布与反应机制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耦合、动态影响。这种耦合机制正是界面工程得以实现材料性能调控的基础。
例如,精确控制晶格失配程度可引导缺陷的有序生成,从而增强载流子的空间分离能力或激活新的催化位点;通过设计异质材料的界面构型,可实现能带对准和电荷梯度的协同调节,促进电子/空穴的定向迁移和界面反应效率。

界面工程的具体实施依赖于多种调控策略,可大致归为三类:结构调控、化学调控与能态调控。
结构调控
结构调控主要聚焦于界面几何形貌、晶格排列与空间连续性等方面,其目标在于调节界面区域的晶体对称性、应力状态及缺陷结构,以实现界面能的最小化与热力学稳定性提升。
常见的结构调控技术包括:
外延生长:通过控制基底与沉积层之间的晶向匹配,实现有序界面构建,降低位错密度和界面不连续性。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异质结或超晶格结构的制备。

图4. SrTiO3薄膜原子层逐层外延生长过程中的RHEED衍射斑点强度振荡曲线。DOI: 10.1038/s41535-017-0015-x
厚度调控与纳米构型设计:在二维材料或薄膜体系中,通过调节界面相的厚度或形貌(如核壳结构、嵌套结构等),可以调控应力分布与表面能梯度,诱导界面稳定化。
插层与界面层构建:引入过渡层或中间相以缓冲主相之间的晶格失配,既可减小结构畸变,又能提供新界面功能单元(如电荷屏障、离子通道等)。
取向工程:针对多晶材料或织构薄膜,通过调控晶粒排列与界面方位关系,可显著影响晶界扩散、电迁移阻力及界面热传导路径。

图5. 铜中晶界扩散的取向调控。DOI: 10.1038/s41467-023-43103-7
在结构层面,界面的几何协调性直接决定了缺陷类型与分布,而缺陷又是调控界面活性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结构调控不仅是构建界面形貌的基本手段,也是界面性能调制的首要环节。
化学调控
化学调控主要聚焦于界面区域的元素组成、配位方式与化学势分布,通过调节界面反应性、离子迁移速率与活性中心稳定性,在材料内部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微环境。
具体策略包括:
异质元素掺杂:通过在界面处引入特定元素,改变局部电子云密度与配位环境,从而调控界面电子/离子分布与反应选择性。例如,过渡金属掺杂可诱导氧还原/析氧活性提升。

图6. Re掺杂提升RuO2活性与稳定性研究。DOI: 10.1038/s41467-023-35913-6
化学势差引导:通过构建界面处的成分梯度,如酸碱性、氧化还原电位等,实现反应路径的空间分离与局部微环境稳定化,常用于电催化与固态电池系统。
表面功能基调控:在纳米材料界面中,通过配体修饰调节表面电子结构与溶剂界面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离子吸附、分子识别或相互扩散行为。

图7. 不同表面功能基(SAM)改变界面亲疏水与电子相互作用研究。DOI: 10.1038/s41467-025-55993-w
界面自组装与化学锚定:利用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电荷作用等)构建稳定化学结合,提高界面稳定性并实现精确构象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界面处的配位不饱和原子与反应中间态之间的协同作用,是化学调控获得增强反应活性的重要机制。通过引导局部反应路径,化学调控策略可显著优化材料的选择性、耐久性与动力学稳定性。
能态调控
能态调控专注于界面电子结构与能级分布的定向调节,其核心在于实现界面载流子行为、能带结构与界面态的协同优化,从而提升材料在电子传输、光电转化或催化反应中的性能表现。
主要策略包括:
能带对准:通过构建异质结构,使不同材料的能级位置协同排列(如形成阶梯型、壳层型或Z型能带结构),优化电子/空穴迁移路径,降低界面复合几率。
外场调控:通过施加静电场、磁场或应力场诱导界面极化,实现对电荷密度、势阱深度与反应势垒的可逆调节,常用于铁电存储器、电致伸缩器件等体系。

图8. 应力场调控界面势垒研究。DOI: 10.1038/s41467-024-48451-6
界面态工程:通过引入局域缺陷态、陷阱态或中间能级,调节界面处载流子俘获与释放行为,优化电荷转移效率。例如,在光催化中构建电子陷阱可延长电子寿命,提高反应效率。
极化与电荷积累:通过构建具有内建电场或极化方向的异质界面(如p-n结、Schottky结),实现载流子驱动分离与定向迁移。
在能态调控范式中,界面作为能量阶梯或势垒调节平台,具有决定性的电子结构构型影响力。相较于体相,界面能态具有更大的调控自由度与响应性,因而在光电、半导体、储能、传感等应用体系中展现出极高的工程价值。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