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案例分享-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TEM案例分享-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研究背景

 

本论文是关于激光粉末床熔合制备的钛合金研究,我们先了解一下相关名词解释:

 

  • 激光粉末床熔合技术(LPBF):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自由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钛合金制造。

 

  • 9R相:合金中的一种相,其晶体结构是由9层{111}原子层构成的长周期点阵结构。

 

Cu在钛合金中可以起到晶粒细化作用,而研究表明,即便在冷却速率很高的激光熔体加工中,Cu等溶质元素的纳米级偏析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研究者利用这种纳米级偏析现象导致的界面处层错能(SFE)降低,在不锈钢的LPBF加工中诱发了纳米孪晶和9R相的形成。

 

由于钛合金具有较高的层错能,这一相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报道。这种结构只有在Ti-5at.%Al等合金发生剧烈塑性变形后才能观察到。由于形成能高,9R相通常出现在面心立方(FCC) Ti中,而不是六方密排(HCP) Ti中。

 

问题在于,与HCP-Ti相比,FCC-Ti很难获得。因此,通过元素偏析在LPBF钛合金中原位形成纳米孪晶和9R相仍然是一个挑战。

 

论文工作

 

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粉末床熔合引入5wt.% Cu来制备纳米孪晶和9R相钛合金的有效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系统地研究了成品试样和变形试样中纳米孪晶和9R相的演变。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9R相的形成机制。

 

表征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经LPBF制备好的样品的微观组织情况。下图XRD可看到样品主要由α-Ti构成,EBSD的IPF面分布图可以直观看出片层结构的HCP相α-Ti。

 

XRD和EBSD可以表征较为宏观的样品结构信息,至于样品中含量更少或者更加文官的结构就要借助透射电镜来表征。下图中的选区电子衍射结果表明,样品中除了多晶α-Ti,还存在Ti2Cu相,这与Ti的共析转变(792℃下发生β → α + Ti2Cu)相吻合。

 

EDS能谱面分布图可以看出Cu在板条边界偏析。另外,在STEM图像中还可以看到板条上有许多平行的穿透相(箭头所示),这在LPBF中比较少见。

TEM案例分享-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为了进一步研究α-Ti和Ti2Cu微观组织,需要在更高倍数下进行观察。下图中显示了板条和穿透相的细节,在板条边界处可以分辨出纳米颗粒(绿色箭头),推断富Cu的板条边界为共析区。在此区域中,发生了HCP到FCC的转变。

 

对图2c中的不同区域使用傅里叶变换(FFT),可得到了类似于衍射斑点的结果,可以用来分析物相结构,如图2d-g。图2f就显示了9R相的结构,可以看到1/3{111}的斑点出现了,这表示晶体中出现了最小有序周期为3倍于{111}晶面间距的结构。

TEM案例分享-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下图(图3)是变形试样的STEM/TEM图像和EDS图。从图3f可以看到9R相沿着[110]观察的堆垛顺序为…ABC/BCA/CAB/A…重复堆叠,并转化为CBACBACBA…堆叠的纳米孪晶。这意味着9R相的稳定性与板条宽度有关

 

TEM案例分享-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论文还结合了第一性原理计算来解释Cu掺杂对Ti结构转变的影响,此处不再展开说明。最后附上论文中关于9R相演变的示意图如下。

 

TEM案例分享-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研究结果

 

 

  • 综上所述,尽管Ti具有较高的SFE,但在LPBF钛合金中,添加5 wt.% Cu合金可以原位生成纳米孪晶和9R相。该过程包括:高冷却速率引起的内部应力诱导的从HCP到FCC结构的转变、Cu向板条边界偏析导致低SFE、内部应力驱动的ITBs迁移、纳米孪晶和9R相的边界钉扎。

     

  • 在10%的拉伸应变下,我们进一步证明了穿透9R相的稳定性与板条边界的钉住有关;即窄板条有利于9R相的稳定。

     

  • 本工作首次报道了在未变形的钛合金中存在纳米孪晶和9R相,从而为利用LPBF制备偏析介导的纳米孪晶Ti提供了新的前景。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研究院

原文标题:《TEM应用 || 钛合金中纳米孪晶、9R相》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ko4jyOSE-pG2HRcQankjA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11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