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
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钢):这种钢中含有Ni、Cr、Mn、Mo和Ti等含量较低的合金元素,总含量在2.5 wt%以下,C含量在0.25 wt%以下,其余为Fe元素。
HSLA钢已被广泛用于船舶、建筑等领域的大型结构部件中。传统的HSLA钢是通过冶金铸造的方法来制备的,而近年来,增材制造(AM)在各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者们更多地着眼于增材制造在HSLA钢上的应用。
应用于HSLA钢的AM技术有两类:粉末床熔合(PBD)和定向能量沉积(DED),后者的沉积速率更高且制备零件的尺寸可以更大,在制备大型构件上有其优势。而本论文研究的电弧增材制造(WAAM)正是属于DED的一种典型技术。
论文工作
本研究采用基于冷金属过渡焊(CMT)的 WAAM技术制备了高度为170 mm的单道薄壁零件。研究分析了薄壁件的沉积高度相关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另外,还对比研究了铸态钢和沉积态钢,讨论了两者的塑性变形行为。
下图中的图b展示了本论文WAAM零件的制备过程和零件方向,Z轴是沉积堆叠方向,即零件的高度方向。X轴为每层的熔焊方向,即零件的长度方向。Y轴对应零件的厚度(宽度)方向。

表征方法
本论文光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RD和EBSD等作为微观组织的表征手段。
WAAM工艺制造的零件在高度方向上是一层层堆叠沉积起来的,自然地,首先用OM观察不同高度的组织有何差异,如下图,图b-f是从图a所示不同高度的YOZ截面的组织形貌图。图中可见层间的熔合线,用虚线标出。从组织上的差异来看,零件在高度方向上可以分为3个区域:底部,中部和顶部。

为了做进一步研究,使用OM和SEM表征了不同高度的XOZ截面的组织形貌,如下图。图中b、c、d对应底部、中部和顶部,三个区域的微观组织均表现为贝氏体,均由贝氏体铁素体(BF)和岛状基体组成。BF在OM下呈现白色(图b2-d2),而在SEM下呈现深灰色(图b3-d3)。
随着沉积高度自下而上的增加,BF颗粒尺寸明显增大,岛状基体长径比减小。底部区域的微观结构为羽状贝氏体(FB),由板条BF和呈亮白色、平行拉长形状的岛屿组成(图b3)。顶部区域的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GB),由粗粒BF和块状岛屿组成(图d3)。

为了探究样品的相组成,取底部、中部和顶部的样品,还有铸态样品做XRD测试,如下图。可以看到,不同高度的三个区域均包含主要的α-Fe相和少量的γ-Fe相,而铸态样品没有γ-Fe相。

对样品的成分分析表明样品中存在偏析,如下图。图中展示了中部的微观组织中的元素成分分布,和EBSD测试结果。分析表明,C、Ni、Mn、Cr元素存在带状偏析,偏析间距约为23.1μm。EBSD的BC图显示偏析区域BC灰度更大,表明其内部结构更复杂。

接下来使用TEM对上述带状偏析组织做进一步表征,如下图。在明场像中,偏析区域显示为深黑色,在HAADF像中则显示为亮白色,HADDF的原子序数衬度与合金偏析情况相符合。偏析区域组织中含有大量纳米孪晶(红色箭头),SAED表明[110]投影中BCC α-Fe 基体与α-Fe 孪晶之间存在{112}型孪生关系,这种孪晶近年来在低碳、低合金淬火铁基钢中经常被观察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SAED图中另一组黄色矩形标记的斑点被证实起源于六边形密堆积(HCP) ω相,它总是以微小纳米级颗粒形态出现在{112}型孪晶边界处。

上面分析了偏析区的微观组织,接下来再观察非偏析区的组织,如下图。从明场像看,该区域呈现出由亮白色BF和深黑色岛状组织组成的结构。
SAED斑点图中,亮度较强的是BCC α-Fe 基体的[001]带轴衍射斑。另外两组分别为BCC α-Fe的[-111]带轴和FCC γ-Fe的[011]带轴,这两组斑点是由岛状组织产生的,因为岛状组织在暗场图像中呈现白色,而暗场图像来自图b中两个紧密相连的点(-1-10) α-Fe和(-200) γ-Fe。因此,岛状组织实际上是由马氏体(M)和残留的奥氏体(RA)组成的。图中可看出明显的取向关系:[001]BF基体 //[-111]M//[011]RA。此外,相对于BF基体,M/A岛富含更多的碳和合金元素。

除了上述的零件中部组织,论文还详细研究了顶部和底部组织,此处不再展开叙述。
研究结果
经过一系列表征与分析,论文得出结论如下:
-
选择最优的WAAM工艺参数,在送丝速度为4.5m/min、行程速度为0.36 m/min的条件下,加工出气孔率为0.1996%的单道薄壁件,几乎无缺陷。
-
沉积薄壁件的显微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BF)组成的羽状贝氏体(FB)和底部的膜状奥氏体(A)岛,转变为由BF组成的粒状贝氏体(GB)和顶部的马氏体(M)岛。薄壁部分的中间区域体积约占76%,呈现为GB组织,主要相为BF和M/ A岛。随着沉积高度的增加,BF晶粒尺寸增大,岛的长径比减小。
-
与铸态钢内部的胞状偏析相比,沉积态钢在相邻的两个柱状母相γ晶粒之间表现出带状偏析,且距离较短,偏析程度较低。带状偏析区由纳米孪晶板条马氏体组成,更有利于塑性变形。此外,沉积态钢的BF晶粒明显优于铸态钢。
-
铸态钢相比于沉积态钢,屈服强度从426.2 MPa增大到594.9 MPa,极限强度从858.4 MPa减小到778.6 MPa, 拉伸应变总量从20.7%大幅降低到10.9%。与常规铸态钢相比,沉积态钢表现出明显增强的强度-韧性平衡。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研究院
原文标题:《TEM文献解读 || 电弧增材制备的低合金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uJnXl5bghBC8P10Kq6p_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