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本文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的技术发展历程(从发明初期到球差校正、原位/环境TEM、冷冻电镜等技术突破)、传统STEM成像模式(BF、ABF、ADF、HAADF等)的原理与特点,还详细阐述了差分相位衬度(DPC)、电子衍射叠层成像、电子断层扫描等进阶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重点解析了4D-STEM技术的原理(阵列化探测器记录扫描点衍射斑形成四维数据集)、技术突破(探测器与计算机技术推动)及应用场景(多模式成像、叠层成像重构、电场分析等)。
读者可系统学习到TEM(STEM)成像技术的演进逻辑与各类模式的实操要点,了解4D-STEM如何突破传统技术局限,为开展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微观结构(从原子级到三维结构)分析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与创新思路。
1.TEM技术发展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是现代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仪器,在微观样品形貌、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分析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32年,Ernst Ruska和Max Knoll成功发明透射电子显微镜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其制样技术、分辨率、成像方式等要素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样品制备方面,由最初的复型(Replica)方法,发展到目前多种多样的样品制备手段。目前,对于块体样品,除了传统的超薄切片以及磨制减薄的方法外,另一种常见的制样方式是使用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技术进行样品制备。超薄碳膜载网等高质量的载网让获得高质量的样品更加容易。同时,树脂包埋技术及冷冻电镜(Cryogenic-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 Cryo-EM)的发展让生物样品的三维结构能够在样品中保留下来。制样技术对于透射电镜成像具有关键的影响,由于电子束即使在经过几百千伏的加速之后,在固体中的穿透能力在宏观上仍然很弱,对于较厚的样品,成像质量会受到明显的制约。因此,如何获得高质量的透射电镜样品仍然是实验中重要的一环。
1.Haguenau F, Hawkes PW, Hutchison JL, et al.Key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Electron Microscopy[J].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003, 9(2): 96–138.
2.Adrian M, Dubochet J, Lepault J, et al.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of Viruses[J]. Nature, 1984,
3.Newman S B, Borysko E, Swerdlow M. New Sectioning Techniques for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J]. Science, 1949, 110(2846): 66–68. 4.Ishitani T, Tsuboi H, Yaguchi T, et 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ample Preparation Using a Focused Ion Beam[J]. Microscopy, 1994, 43(5):
1.Zernike F. Phase Contrast, a New Method for 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ransparent Objects[J]. Physica, 1942, 9(7): 686–698.
2.Gabor D. A New Microscopic Principle[J]. Nature, 1948, 161: 777–778.
3. Haider M, Rose H, Uhlemann S, et al. A Spherical-Aberration-Corrected 3.200 KV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J]. Ultramicroscopy, 1998, 75(1): 53–60.
4.Batson P E, Dellby N, Krivanek O L. Sub-Ångstrom Resolution Using Aberration Corrected Electron Optics[J]. Nature, 2002, 418(6898): 617–620.
1.Huang J Y, Zhong L, Wang C M, et al. In Situ Observ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Lithiation of a Single SnO2 Nanowire Electrode[J]. Science, 2010, 330(6010): 1515–1520.
2.Boyes E D, Gai P L. Environmental 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pplications to Chemical Science[J]. Ultramicroscopy, 1997, 67(1–4): 219–232.

进入21世纪后,在计算机科学的推动下,冷冻电镜技术迅速发展。在对生物样品的研究中,尤其是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进一步的,冷冻电镜的应用范围也快速的扩大,被应用与材料学研究中。
1.Dillard R S, Hampton C M, Strauss J D, et al.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Cryo-Electron Microscopy[J].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018, 24(4): 406–419.
2.Wang 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inds Place in Materials Science[J].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8,
3.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13504
2.TEM的传统STEM成像模式
在STEM模式下,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经过加速系统和会聚镜系统后,以会聚束的形式照射样品,并由偏转线圈控制电子束在样品上进行扫描。在扫描的同时,会聚电子束和样品进行相互作用,样品会对电子束产生散射。其探测器布置在样品的衍射平面上。现有的仪器上通常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环形探测器,用于收集不同散射角上的电子束强度信号。对于每个扫描点,将探测器收集到的电子强度信号使用像素阵列的方式排列,即获得在当前扫描区域的STEM图像。
STEM模式下的样品衬度和探测器收集的角度有关。根据收集角度的关系,STEM 模式的成像可分为:明场像(Bright Field, BF)、环形明场像(Annular Bright Field, ABF)、环形暗场像(Annular Dark Field, ADF)、环形高角暗场像(High Angle Annular Dark Field, HAADF)等。其中,HAADF是较常用的成像模式,主要其收集60到70 mrad 以上的散射,来源大多是非相干散射,体现样品的Z衬度,其信号强度和原子的核电荷数有关。其成像的分辨率更高,对于重元素的衬度也较好。但对轻元素的电子的散射能力弱,成像衬度较差。
1.Pennycook S J, Jesson D E. High-Resolution Z-Contrast Imaging of Crystals[J]. Ultramicroscopy, 1991,
2.Dellby N, Krivaneka L, Nellist D, et al. Progress in Aberration-Correcte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J]. Journal of Electron Microscopy, 2001, 50(3):
3.成像技术的进展
1.Shibata N, Findlay S D, Kohno Y, et al. Differential Phase-Contrast Microscopy at Atomic Resolution[J]. Nature Physics, 2012, 8(8): 611–615.
2.Yang H, Jones L, Ryll H, et al. 4D STEM: High Efficiency Phase Contrast Imaging Using a Fast Pixelated Detector[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5, 644(1).
3.1差分相位衬度
差分相位衬度能够体现样品的相位衬度,对于轻元素会比STEM-HAADF更加敏感,在对于轻元素结构的成像衬度会更加明显,相关的技术已经被用于进行石墨烯和二硫化钼的成像。
4由于其成像依赖与会聚到一点的电子束和样品电场的相互作用,它对于仪器和探测器的要求都很高。
1.Lazić I, Bosch E G T, Lazar S. Phase Contrast STEM for Thin Samples: Integrated Differential Phase Contrast[J]. Ultramicroscopy, 2016, 160: 265–280.
3.2电子衍射叠层成像
叠层成像技术是建立在相干衍射成像基础上的一种相位恢复方法。通过衍射图案来获得样品的相位信息,重构相位衬度的样品图像,分辨率可以尽可能贴近 λ/2 的衍射极限。
相干衍射成像的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原理是通过记录探测器上的光强(Intensity)信息,通过解析计算,或者迭代计算的手段,获得样品(Object)和探针(Probe)的信息,从而对样品进行成像的技术。由于在相干衍射成像中,为了满足频域的采样条件,样品的尺寸不能大于探针尺寸(光束照射的范围)的一半。这个条件使相干衍射成像能够使用的样品范围受到了限制。
叠层成像这一概念最初在1970年代被W. Hoppe 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重构算法。其中,主要有用于叠层成像的迭代引擎算法,魏格纳分布解卷积算法,以及差值图(Different Map)算法等。在可见光领域,J. M. Rodenburg使用迭代的叠层成像算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给出了样品的振幅和相位恢复图像。在X 射线成像领域,叠层成像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大量的样品上。
近年来,在TEM领域,叠层成像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相比传统的透射电镜技术,叠层成像技术拥有以下的优势:
1.Chen Z, Jiang Y, Shao Y T, et al. Electron ptychography achieves atomic-resolution limits set by lattice vibrations[J]. Science, 2021, 372(6544): 826-831.
3.3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同时,通过结合EELS和EDS,能够对样品三维结构中的元素分布进行重构。另外,对于材料科学、化学催化等领域,通过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提取出颗粒、晶粒等的三维结构信息,这些信息对与材料合成和性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学领域,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对生物样品的冷冻制样技术的成熟,也促进了冷冻电镜环境中的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冷冻电镜中的冰可以作为柔性的生物样品的支撑,保护样品的三维结构在透射电镜制样的过程中不被破坏。在细胞生物学领域,透射电镜的倾转三维重构已经成为常见的表征手段之一。同时,在对生物大分子经过分离与提纯的前提下,能够达到亚纳米级别的分辨率。
但是,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也有其缺陷:
1通常电镜中的倾转角度不能达到正负90度[1],导致接近平行光轴方向的信息不能完全的重构出来,这种信息的缺少被称缺失锥(MissingWedge);
2 通过断层扫描技术重构的样品三维结构的质量,依赖与其倾转数据集中各个投影图像的质量,如果现有的二维成像技术无法获得高质量的二维投影像,那也无法使用断层扫描技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重构;
1 Midgley P A, Dunin-Borkowski R E. Electron Tomography and Holography in Materials Science[J]. Nature Materials, 2009, 8(4): 271–280.
2 Koning R I, Koster A J, Sharp T H. Advances in Cryo-Electron Tomography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J]. Annals of Anatomy, 2018, 217: 82–96
3.4 4D-STEM 成像

常规STEM成像与4D-STEM成像对比
图片来源https://analyticalscience.wiley.com/do/10.1002/was.00010003
以往,制约4D-STEM技术发展的主要是探测器的采集速度,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传输、存储效率。近年来,由于电子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电子探测器大大提高了获取数据的速度,降低了探测器记录过程中的噪声。诸如pnCCD、直接电子探测器(DDD)等新的电子探测器的商业化使高速的衍射采集成为可能。并且,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输带宽和数据存储效率大幅上升,这些因素的发展共同推动了4D-STEM 技术的应用。
4D-STEM技术所采集的数据,即衍射图案和对应的扫描坐标,可以支持多种处理方式,能够同时获得不同成像方式的图像。例如,对于一定散射角范围的信号进行积分,则可以获得 STEM模式的 BF、ABF、ADF、HAADF 等的图像,取决于积分的角度区域。
4D-STEM采集的数据也可以作为电子叠层成像的输入数据,进行叠层成像算法的重构。或者可以通过分区域积分信号的方式,模拟分区探测器,获得差分相位衬度信号,也可以对数据集进行会聚电子束衍射分析,包括位置平均会聚电子束衍射PACBED等。
1.Ryll H, Simson M, Hartmann R, et al. A PnCCD-Based, Fast Direct Single Electron Imaging Camera for TEM and STEM[J]. 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 2016, 11(4).
2.Song J, Allen C S, Gao S, et al. Atomic Resolution Defocused Electron Ptychography at Low Dose with a Fast, Direct Electron Detector[J].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1): 1–8.
3.Zewail A H. 4D Ultrafast Electron Diffraction, Crystallography, and Microscopy[J].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06, 57(1): 65–103.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老千和他的朋友们
原文标题:《TEM(STEM)成像技术演变与4D-STEM》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m7ApsD1wDqIYtYctNYlb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