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在电催化研究中,理解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是构建高效能量转化体系的关键。
催化剂性能往往由两类核心因素主导:其一是电子效应(electronic effect),即催化剂本征电子结构对反应物吸附、活化及反应路径的影响;其二是几何效应(geometric effect),即原子排列、晶面结构以及局域构型对反应活性的调控。这两种效应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催化剂的性能优劣。
电子效应强调的是电子能级与反应物能级之间的匹配关系,如d带中心理论所揭示的吸附强度调控机制;几何效应则关注空间位点的暴露、配位环境以及表面缺陷的构筑。
在不同的电催化反应中,这两类效应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侧重,例如氧还原反应(ORR)、析氢反应(HER)等高度依赖电子结构,而二氧化碳还原(CO₂RR)、氮还原(NRR)等则对几何构型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因此,系统理解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异同与耦合,对于实现催化剂性能的精准设计与调控具有基础与战略意义。


什么是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的核心在于催化剂的电子能级对反应物吸附态的影响。d带中心理论是解释这一机制的经典框架:过渡金属表面的d轨道与反应物的轨道发生杂化,决定了吸附键强度。
如果d带中心靠近费米能级,吸附强度增强,反应物易被活化;若d带中心远离费米能级,吸附强度减弱,反应物难以结合。这种电子结构–吸附能之间的线性关系,揭示了电子效应的本质,即通过调控电子态分布来调控反应势垒与路径。
此外,电子效应不仅影响吸附能,还决定了反应的选择性。例如在CO₂RR中,电子效应决定了CO中间体是否稳定存在,从而影响生成物是CO、CH₄还是C₂产物。
在ORR中,电子效应影响O₂分子π*轨道的填充程度,进而决定其四电子路径或二电子路径的反应选择性。因此,电子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能级匹配效应,通过电子态分布的优化,实现对反应物的精准调控。

DOI:10.1016/j.nanoen.2023.108718

什么是几何效应?

几何效应是指催化剂表面原子排列方式及其局域环境对反应的影响。催化反应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活性位点,而这些位点的几何构型直接影响反应物的吸附模式与活化过程。
例如,Pt(111)与Pt(100)晶面对HER的活性差异,就源于几何结构不同导致的氢吸附强度差异。
同样,在CO₂RR中,Cu的不同晶面会导致产物分布的巨大差异:Cu(111)更倾向于生成甲烷,而Cu(100)则有利于C–C偶联生成C₂产物。
几何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配位数与缺陷效应。低配位原子(如台阶位、边缘位、空位)通常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因为其未饱和键位能够更有效地与反应物耦合。
例如,单原子催化剂中的金属位点由于孤立存在,几何效应极为显著,表现出与传统纳米颗粒截然不同的催化特性。通过调控几何构型,如构建空位、引入应变或调节粒径,可以显著改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与选择性。

DOI:10.1002/admi.201900308

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耦合关系

尽管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可以独立讨论,但在实际催化中二者往往耦合存在。几何结构的变化会改变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进而引起电子态分布的调整。
例如,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不仅带来高比表面积,还导致d带宽度与中心位置的变化,从而同时体现几何效应与电子效应的协同作用。

DOI:10.1021/acs.jpcc.4c03266
典型的案例是合金催化剂。在合金体系中,几何效应通过原子排列方式调控局域环境,而电子效应则通过电子转移与轨道杂化改变d带结构。
以Pt–Ni合金为例,Ni原子的引入不仅改变了Pt表面的几何排布,还通过电子效应下移了Pt的d带中心,从而优化了氧吸附能,显著提升ORR活性。这种几何–电子效应的协同,是高性能催化剂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DOI:10.1038/s41467-022-28843-2

在电催化反应中的典型体现

在氢析出反应(HER)中,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关系尤为明显。根据Sabatier原则,氢原子的吸附能应适中,过强会导致氢无法解离,过弱则导致吸附不足。
电子效应通过调控d带中心决定氢吸附能,而几何效应则通过活性位点暴露度与配位环境进一步优化这一平衡。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最佳HER活性。
在CO₂还原反应(CO₂RR)中,几何效应决定了C–C偶联的可能性,而电子效应则决定了CO中间体的稳定性。
Cu催化剂是这一反应的典型体系,其(100)晶面几何结构更利于C–C偶联,而电子结构则决定了CO与H的竞争吸附关系,最终影响产物分布。
同样,在氮还原反应(NRR)中,电子效应决定N₂的π键活化难度,而几何效应则决定氮分子的吸附模式,是端位吸附还是桥位吸附。这些案例表明,只有将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结合分析,才能全面理解催化反应的本质。

DOI:10.1002/aesr.202100219

表征与计算方法的多维解析

为了区分和研究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实验与理论手段。
在实验方面,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XAS)、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等方法能够直接探测电子结构,从而揭示电子效应;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则可解析原子级几何构型,揭示几何效应。
在理论方面,密度泛函理论(DFT)是分析二者的核心工具,通过计算吸附能、态密度(DOS)与电荷分布,可以分别归因于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
此外,能量分解分析(EDA)、对称适应微扰理论(SAPT)等方法也被应用于区分不同贡献。
近年来,机器学习与高通量计算的引入,使得研究者能够在更大材料空间中快速识别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主导因素,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数据驱动的新路径。
这些手段的结合,使得对电子与几何效应的解析更加立体化,也推动了从定性认识向定量预测的转变。
未来的电催化研究,将更加注重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协同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结构调控实现精确的能级匹配,例如掺杂、合金化或应变工程,用于优化反应物吸附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几何结构工程实现活性位点的定向构建,例如原子级缺陷调控、单原子催化剂设计、二维材料边缘调控等。
这种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协同,将是未来催化剂优化的重要方向。

DOI:10.1002/anie.202300879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将进一步推动对二者的理解。例如,人工智能辅助的材料设计可以在大数据中快速识别电子与几何效应的耦合规律,实验与理论结合的多尺度模拟则能够揭示动态反应环境下的电子与几何变化。
这些发展将使电催化剂的设计从传统的经验驱动逐步走向预测驱动,推动能源转化与环境治理领域的重大突破。

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是电催化研究中最核心的两个因素。电子效应通过能级调控影响吸附能与反应选择性,几何效应通过结构构型影响活性位点与反应模式。
二者既有独立特征,又在实际反应中表现出显著的耦合与协同作用。通过结合电子结构调控与几何工程,可以实现对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的双重优化。
未来,随着实验与理论方法的发展,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综合理解将成为催化剂设计的重要理论支柱,为实现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转化体系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