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算科技通过本文系统介绍了磁性的定义与本质,从电荷流动和电子自旋的角度解释了磁性的产生机制。文章详细分析了传统磁性分类,包括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亚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并重点探讨了新型交替磁性材料的独特性质。
此外,文章还按使用功能对磁性材料进行了分类,包括软磁材料、硬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分别阐述了它们的特性与应用场景。通过理解磁性材料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表现,可以为磁性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磁性材料在能源、信息存储、传感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对推动现代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磁性的定义与本质
磁性是物质对磁场响应的性质,具体表现为物质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得顺磁性或铁磁性物质向着磁场方向移动,而反磁性物质逆着磁场方向移动。从微观层面来看,磁性的产生源于电荷流动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
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电子作为带有电荷的粒子,其运动状态决定了物质磁性的基本特征。电子的运动包括绕原子核的轨道运动以及自身的自旋运动,这两种运动都会产生磁场,进而形成微观尺度上的磁矩,即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
自旋磁矩是由于电子自旋运动而产生的,自旋是电子的一种内禀角动量,它使电子如同一个微小的磁体,具有一定的磁性。轨道磁矩则是电子围绕原子核轨道运动时形成的,电子的轨道运动可看作是一个微小的电流环,根据安培定律,电流环会产生磁矩。
不同物质的磁性表现各异,这主要取决于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和运动状态。例如,在某些物质中,电子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相互抵消,使得物质整体不表现出明显的磁性;而在另一些物质中,由于存在未成对电子,其自旋磁矩未被完全抵消,从而使物质具有一定的磁性。

磁的生产机制
电荷流动产生磁场
当电荷处于运动状态时,就会形成电流,而电流是产生磁场的根本原因,这一现象由安培定律所描述。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变化的电场会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磁场,电荷的运动本质上就是电场的变化,所以运动的电荷必然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
例如,在一根通有电流的导线周围,会形成以导线为中心的环形磁场,磁场的方向可通过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即右手握住导线,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其余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这些自由电子在导体中流动时,每个电子的运动都会产生一个微小的磁场,众多电子的磁场相互叠加,就形成了宏观可观测到的磁场。
在超导体中,由于电子能够成对地、无电阻地流动,会产生非常强的磁场,这也是超导磁体能够产生强磁场的原理所在。
电子自旋形成磁矩
电子不仅具有电荷,还具有内禀的自旋属性。电子的自旋可以类比为地球的自转,但这种类比只是一种简化的理解方式,实际上电子自旋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不能简单地用经典的旋转概念来描述。电子自旋具有固定的大小,其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并且对应着一个自旋磁矩。
在原子中,电子的自旋磁矩对原子的磁性起着关键作用。当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磁矩相互平行排列时,原子就具有较大的磁矩;而当电子自旋磁矩反平行排列时,它们的磁矩相互抵消,原子的总磁矩就会减小甚至为零。
例如,在铁磁性物质中,原子内部存在未配对电子,这些电子的自旋磁矩倾向于同向排列,使得原子磁矩相互增强,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很强的磁性。
而在一些反磁性物质中,原子内所有电子都已配对,它们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总和为零,当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矩,从而表现出反磁性。

磁性的传统分类
抗磁性
抗磁性是指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化强度的性质,其磁化率为负值,且数值非常小,一般在10-5到10-6量级。
抗磁性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一种基本磁性,但在具有其他更强磁性(如顺磁性、铁磁性)的物质中,抗磁性往往被掩盖,不易被观察到。只有在那些不存在未成对电子、原子磁矩总和为零的物质中,抗磁性才会表现得较为明显。
从微观机制来看,抗磁性的产生源于外加磁场对电子轨道运动的影响。当物质处于外加磁场中时,电子的轨道运动发生变化,根据楞次定律,这种变化会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矩,从而导致物质表现出抗磁性。
例如,在惰性气体中,原子的电子壳层是满壳层结构,电子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相互抵消,原子磁矩为零。当施加外磁场时,电子轨道运动的变化产生了抗磁性。
多数有机化合物也具有抗磁性,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中电子的分布使得整体磁矩为零,在外磁场作用下表现出抗磁性。
顺磁性
顺磁性是指物质在外加磁场中,感生出与外磁场同向的磁化强度的性质,其磁化率为小正数,一般在10-3到10-6量级。
顺磁性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固有磁矩,但在没有外加磁场时,由于热运动的影响,这些磁矩的取向是无序的,物质整体不表现出宏观磁性。当施加外加磁场后,这些固有磁矩会在一定程度上沿磁场方向排列,使物质产生与外磁场同向的磁化强度,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一旦撤除外磁场,热运动又会使磁矩的取向恢复无序,物质的磁性随之消失。从原子结构角度来看,组成顺磁性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未被电子填满的内壳层,存在未成对电子,这些未成对电子的自旋磁矩使得原子或分子具有固有磁矩。
例如,在过渡族金属的盐类中,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存在未成对电子,使得这些盐类具有顺磁性。在稀土金属的盐类及氧化物中,由于稀土元素特殊的电子层结构,也存在较多未成对电子,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铁磁性
铁磁性是指物质在较弱的磁场作用下,能够被强烈磁化,且在外磁场移除后仍能保持一定磁性的性质。
具有铁磁性的物质,如铁、钴、镍及其合金,其内部原子磁矩会由于交换相互作用而自发地沿同一方向排列,形成一个个小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磁畴。在没有外加磁场时,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是随机的,物质整体的宏观磁性相互抵消,不表现出明显磁性。
当施加外加磁场时,磁畴的磁化方向逐渐转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物质被磁化,且随着外磁场的增强,磁化强度迅速增大,直至达到饱和磁化状态。此时,几乎所有磁畴的磁化方向都与外磁场方向相同。
铁磁性物质存在一个重要的特征温度——居里温度(TC)。当温度低于居里温度时,物质表现出铁磁性;当温度高于居里温度时,由于热运动加剧,原子磁矩的有序排列被破坏,物质的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性。
例如,铁的居里温度约为 770℃,在这个温度以下,铁具有明显的铁磁性;当温度超过 770℃时,铁就不再表现出铁磁性,而呈现顺磁性。
磁滞现象也是铁磁性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当对铁磁性物质施加一个变化的磁场时,其磁化强度的变化会落后于磁场的变化,形成磁滞回线。这意味着在磁场强度减小时,磁化强度并不会沿着原来的磁化曲线返回,而是会保持一定的剩余磁化强度。
只有施加反向磁场,才能使磁化强度减小到零,这个反向磁场的强度称为矫顽力。磁滞现象使得铁磁性物质具有记忆效应,可用于制造永磁体和磁性存储设备。

亚铁磁性
亚铁磁性是一种与铁磁性密切相关的磁性,从宏观上看,亚铁磁性物质表现出与铁磁性物质相似的强磁性,在较弱的外加磁场下就能被显著磁化,并且在外磁场去除后能保留一定的剩余磁性。
然而,亚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通常比铁磁性物质低,一般在10-1到103量级。
亚铁磁性物质的磁性起源于其内部原子磁矩的特殊排列方式。在亚铁磁性材料中,原子磁矩存在反平行排列的情况,但由于不同亚晶格上原子磁矩的大小不相等,导致这些反平行排列的磁矩不能完全相互抵消,从而产生了一个不为零的净磁矩,使得材料表现出宏观磁性。
这与铁磁性物质中原子磁矩平行排列产生强磁性的机制有所不同。以铁氧体为例,它是一类典型的亚铁磁性材料,其晶体结构中包含不同的金属离子亚晶格,这些金属离子的磁矩大小和方向不同,通过复杂的磁相互作用,形成了亚铁磁性。
反铁磁性
反铁磁性是指物质内部相邻原子磁矩呈反向平行排列的磁性状态。在反铁磁性物质中,由于相邻原子磁矩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它们的磁矩相互抵消,使得材料在宏观上的净磁矩为零,不表现出明显的磁性。
从微观角度来看,反铁磁性的产生源于原子间的交换相互作用。这种交换相互作用倾向于使相邻原子的磁矩反向排列,以达到系统能量的最低状态。在低温下,反铁磁性物质的原子磁矩能够保持这种反向平行排列的有序状态。
然而,当温度升高时,原子的热运动加剧,会逐渐破坏磁矩的有序排列。当温度达到某个特定值,即奈尔温度(TN)时,反铁磁性物质会发生相变,转变为顺磁性物质。
在奈尔温度以上,原子磁矩的热运动占据主导地位,磁矩的排列变得无序,材料表现出顺磁性的特征。例如,氧化锰是一种典型的反铁磁性物质,其奈尔温度约为 116K,在低于 116K 时表现出反铁磁性,而当温度高于 116K 时则转变为顺磁性。

新型磁性-交替磁性
交替磁性是一种介于铁磁性和反铁磁性之间的新型磁性状态,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能。从磁矩排列来看,交替磁性材料的相邻磁矩始终彼此反平行,这一点与反铁磁性材料相似,使得材料在宏观上不存在净磁化,即整体不表现出明显的磁性。
然而,交替磁性材料又表现出自旋极化电流,就像铁磁性材料一样,这是其区别于反铁磁性材料的关键特性。这种自旋极化电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正是“交替磁性” 名称的由来。
从原理上分析,交替磁性的产生与材料内部的电子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在交替磁性材料中,电子的自旋和晶体的晶格振动存在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导致电子的自旋在不同的晶格位置具有不同的取向。
尽管整个晶体保持中心对称且无净磁化,但在局部尺度上,晶格振动引起的局域反演对称性破缺影响了电子自旋,进而实现了克拉默斯自旋简并的消除,产生了交替磁性。这种超越自旋轨道耦合的新对称性破缺机制,赋予了交替磁性材料独特的物理性质,使其在磁性材料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

磁性材料的使用功能分类
软磁材料
软磁材料是指在较弱磁场下,容易被磁化且去除磁场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的一类磁性材料。其显著特点是矫顽力低,通常 Hc 不大于 1000A/m ,这使得软磁材料在较小的外磁场作用下就能迅速被磁化,且当外磁场移除后,材料能够快速退磁。
软磁材料还具有高磁导率,一般在几百到几十万之间,这意味着它能够高效地传导和增强磁场,用较小的外磁场就能实现较大的磁化强度 。软磁材料的磁滞回线较窄,这表明其在磁化和退磁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较小。
从微观结构角度来看,软磁材料内部的磁畴壁移动相对容易,当施加外磁场时,磁畴能够迅速转向外磁场方向,使材料被磁化;而去除外磁场后,磁畴又能较容易地恢复到原来的无序状态,导致磁性快速消失。这种特性使得软磁材料在交变磁场中能够快速响应磁场的变化,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工作效率。

硬磁材料(永磁材料)
硬磁材料,又称为永磁材料,是指在外磁场作用下被磁化后,即使撤去外磁场,仍能保持较高磁性的一类材料。硬磁材料的矫顽力较大,一般大于 1000A/m,这使得它一旦被磁化,就很难被退磁,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磁性。
其剩磁较高,即在外磁场去除后,材料仍能保留较强的磁感应强度 ,磁滞回线宽,表明其在磁化和退磁过程中需要较大的能量变化。
从微观结构上分析,硬磁材料内部的磁畴结构相对稳定,磁畴壁难以移动。在磁化过程中,磁畴克服较大的阻力转向外磁场方向;而在撤去外磁场后,由于磁畴壁的高稳定性,磁畴能够保持在已磁化的方向,从而使材料保持较强的磁性。这种特性使得硬磁材料能够为各种设备提供持久稳定的磁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稳定磁场的需求。
功能磁性材料
功能磁性材料是一类利用材料的特殊磁效应,如磁致伸缩效应、磁电阻效应、磁光效应、磁热效应等,来实现特定功能的磁性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仅具备一般的磁性,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磁性与其他物理性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可以引发材料其他物理性质的显著变化,从而实现能量转换、信息存储、传感检测等特定功能。
例如,磁致伸缩材料在磁场作用下会发生尺寸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磁场强度密切相关,能够实现磁能与机械能之间的高效转换;磁电阻材料的电阻会随着磁场的变化而显著改变,为磁传感器和信息存储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磁光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其光学性质会发生变化,可用于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等领域;磁热材料在磁场变化时会产生温度变化,可应用于磁制冷技术。
这些特殊的磁效应赋予了功能磁性材料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现代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