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总结:本文华算科技介绍晶体织构的定义、两类核心分类(丝织构与板织构)、形成原因及三种表征方法,还提及织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本文章,读者可以收获晶体织构的本质认知、分类特征、形成机制、表征手段及与材料性能关联的知识。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什么是织构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要理解织构,先从多晶材料的晶粒取向说起:多晶材料(如金属、陶瓷、半导体)由无数微小的晶粒组成,每个晶粒都是一个小单晶,有自己的晶体取向(即原子排列的方向,如[100]、[111]晶带轴方向)。

若晶粒取向完全随机(就像人群随意活动),则材料无织构,性能(如强度、导电性)在各个方向上基本一致(称为各向同性);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1:无织构(随机取向)。

若多数晶粒的取向朝着同一个或几个特定方向(操场上站立排列的人群),则材料存在晶体织构,性能会随方向变化(称为各向异性)。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2:晶体织构(丝织构)。

晶体织构是多晶材料中大量晶粒取向呈现统计性择优的现象,是晶粒取向的集体偏好。在晶体学空间中,多晶体取向分布状态明显偏离随机分布的结构,存在取向集中区域,这种取向分布的非随机性即为晶体织构。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晶体织构的分类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根据晶粒择优取向的复杂程度,织构可分为丝织构板织构两大类,两者在工业材料中最常见,特征差异明显: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3:丝织构和板织构的示意图。DOI:10.1557/jmr.2017.207。

丝织构

核心特征所有晶粒的某一特定晶向(如111>100>)都平行于材料的某一宏观方向(如线材的长度方向、薄膜的厚度方向),但晶粒的其他方向(垂直于该晶向的方向)可以随机转动——像一根绳子上串着无数小磁针,所有磁针的N极都沿绳子方向,但磁针可以绕绳子随意转圈。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4:丝织构极图。{111}极图中的A1轴与基圆的两个交点处存在高密度极点三幅极图中均存在高密度圆弧,且每条圆弧均关于A1轴呈轴对称分布

丝织构会导致材料性能呈现各向异性。例如,具有尖锐  丝织构的铜丝,其轴向的电导率会显著高于径向。这是因为在面心立方晶格中, 是最密排方向,费米面上的电子在该方向迁移时受到声子的散射几率较低,平均自由程更长。各向异性的大小取决于织构的锐度。

板织构

核心特征晶粒不仅有一个晶向平行于宏观方向(如板材的轧制方向RD),还有一个特定晶面(如{100}、{111})平行于材料的宏观表面(如板材的的法向ND——相当于小磁针不仅N极沿绳子方向,还要求磁针的某一平面平行于桌面,取向约束比丝织构更严格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5:板织构极图。在三幅极图中均存在多对对称分布的高密度极点无高密度圆弧

板织构会导致材料在平面内不同方向(如轧制方向、横向)的性能差异。例如,冷轧钢板的{110}织构会让其轧制方向的屈服强度比横向高,但延展性更低(通过后续退火调整织构来平衡性能)。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晶体织构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织构并非材料天生就有,而是在制备或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以下将对其中的两种形成方式进行介绍

塑性变形加工

这是金属材料中织构最主要的形成原因——当材料受到外力拉伸、轧制、挤压时,晶粒会发生塑性变形(原子排列发生滑移或转动),最终多数晶粒的取向朝着变形阻力最小的方向集中,形成织构。

关键规律:变形量越大,织构越明显(晶粒取向越集中);变形温度越低(如室温冷轧),织构越稳定(高温下晶粒易再结晶,可能改变织构)。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6:轧制时,晶粒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择优排列。

再结晶与相变

当变形后的材料经过退火处理,会发生再结晶(旧的变形晶粒消失,新的无应变晶粒生成)或固态相变,新生成的晶粒会择优取向,形成再结晶织构或相变织构。

关键规律:退火温度和时间决定织构类型——低温短时间退火,织构与变形织构相似;高温长时间退火,易形成新的再结晶织构。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7:再结晶钛退火过程中织构演变。DOI:10.1007/s11661-020-06071-x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如何表征晶体织构?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织构是晶粒取向的统计规律,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通过专业仪器表征,常用技术有3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析尺度:

X射线衍射(XRD

XRD是表征织构最常用的技术,通过测量不同方向的衍射强度,反推晶粒取向的分布,核心方法是极图和反极图

极图:固定某一晶面(如{111}),测量该晶面在材料宏观空间中不同方向的衍射强度——若强度集中在某一区域,说明多数晶粒的{111}晶面朝向该方向,存在织构;

反极图:固定材料的某一宏观方向(如轧制方向),测量该方向上不同晶向的衍射强度——强度集中的晶向,就是晶粒择优取向的方向;

优势:可分析宏观区域(mm级)的织构,无需破坏样品,操作简单;

局限:无法观察单个晶粒的取向,仅能获得统计规律。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8:Mg-Zn-Gd合金的极图与反极图,表征合金在受应力过程中再结晶的晶体织构变化。DOI:10.1038/s41598-018-35170-4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EBSD通常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联用,通过扫描样品表面,获取每个晶粒的取向信息,能直观呈现单个晶粒的取向与织构的关系,核心输出是取向成像图(OIM)

取向成像图(OIM):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取向的晶粒——若某一颜色的晶粒大面积连续分布,说明该取向是择优取向,存在织构;

优势:可观察微观区域(μm级)的织构,能区分晶粒取向差(相邻晶粒的取向差异),甚至分析织构的形成过程(如变形晶粒到再结晶晶粒的取向变化);

局限:需样品表面平整(需抛光),非导电样品需镀膜,分析区域较小(通常<1mm2)。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9:Mg-Zn-Ca合金再结晶不同时长的EBSD IPF图,表征材料的晶体取向变化。DOI:10.1038/s41598-019-43415-z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TEM(尤其是高分辨TEM和衍射)可分析纳米级小区域的织构,适合研究超细晶粒材料或织构的局部异常:

高分辨成像:观察纳米晶粒的晶格取向,若多数晶粒的晶格条纹方向一致,说明存在织构。

优势:分辨率高(纳米级),可分析原子级的织构细节(如晶粒内部的取向畸变);

局限:样品需超薄(<200nm),制备难度大,分析效率低(无法快速统计大量晶粒)。

什么是织构?分类、形成机制、表征方法及性能调控

10:锌衬底及生长界面的HAADF-STEMNBED图像。DOI:10.1038/s41467-025-60797-z。可用于分析晶体微区的取向,但对大区域的晶体织构的分析效率较低。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025年11月17日 下午4:43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