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阐述了晶体掺杂的核心概念、机制与广泛应用,如何通过引入异质原子精准调控材料的电学、光学等性能。
阐述了n型与p型掺杂的原理、能带工程对半导体性能的影响,以及掺杂在集成电路、激光器、LED和高效太阳能电池中的关键作用。
晶体掺杂的基本概念

晶体掺杂的本质是在一个高度有序的宿主晶格中,引入异质原子(掺杂剂),以系统性地改变其电学、光学、磁学或结构特性。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破坏晶体原有的完美周期性,从而创造出新的功能。
掺杂剂进入晶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机制:
替换掺杂(Substitutional Doping):掺杂原子取代了晶格中原有的宿主原子,占据其晶格点位。这是最常见且在半导体中至关重要的掺杂方式。
间隙掺杂(Interstitial Doping):掺杂原子尺寸较小,它并不取代宿主原子,而是“挤”进了晶格原子之间的空隙中。

DOI: 10.1038/s41467-018-05341-y
在半导体领域,掺杂的意义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根据掺杂后对载流子(导电粒子)类型和浓度的影响,可分为:
n型掺杂: 在硅(Si)晶体中引入第V族元素,如磷(P)。磷原子有5个价电子,取代只有4个价电子的硅原子后,多出的一个电子很容易被束缚能极低的原子核释放,成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负电荷载流子)。
p型掺杂: 在硅晶体中引入第III族元素,如硼(B)。硼原子只有3个价电子,取代硅原子后会形成一个缺少电子的“空穴”(Hole)。这个空穴可以接受邻近硅原子的电子来填充,表现为一个可移动的正电荷载流子。
通过n型和p型掺杂,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控制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类型和导电率,这是制造所有现代电子器件的基础。
常见的掺杂晶体模型

结构模型主要关注掺杂原子在晶格中的具体位置,以及它如何与周围的宿主原子相互作用。
例如,在研究Fe掺杂TiO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时,研究人员会构建不同的计算模型,模拟Fe原子是替换了Ti原子,还是进入了晶格间隙,并计算哪种结构在能量上最稳定,从而预测其实际存在形式。
这些模型常常基于电荷补偿原理,即当引入一个不同化合价的掺杂离子时,晶格会自发产生其他缺陷(如空位)来维持整体的电中性。
从功能的角度看,电子能带模型或许是掺杂最重要的模型。纯净的半导体或绝缘体具有一个满的价带和一个空的导带,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禁带,电子无法穿越禁带,因此导电性很差。掺杂的意义在于,它能在禁带中引入新的、局域的电子能级。
n型掺杂会在靠近导带底的位置引入一个“施主能级”。束缚在施主原子上的多余电子只需吸收很小的能量就能跃迁到导带,成为自由电子。
p型掺杂则会在靠近价带顶的位置引入一个“受主能级”。它能轻易地从价带中“捕获”一个电子,从而在价带中留下一个自由移动的空穴。

DOI: 10.1021/acs.jpclett.7b00351
掺杂的应用

整个信息时代的根基——集成电路,就是建立在掺杂半导体之上的。通过在硅片上不同区域进行精确的n型和p型掺杂,可以制造出p-n结。
p-n结是构成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FETs)等所有基本电子元器件的核心结构。芯片上亿万个晶体管的协同工作,构成了我们今天强大的计算能力。
固态激光器: 在激光晶体(如YAG)中掺杂稀土离子(如Nd³⁺, Yb³⁺),利用这些掺杂离子的特定能级结构来实现激光的产生。
发光二极管(LEDs): 通过不同元素的掺杂来控制半导体的发光波长,从而实现从红外到紫外的各种颜色的光,并极大地提高了发光效率。
太阳能电池: 在新能源领域,掺杂是提升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以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例,尽管其光电转换效率已取得巨大突破,但稳定性差是其商业化的主要障碍。
研究发现,通过在钙钛矿晶体中进行微量离子掺杂,如引入碱金属离子(Cs⁺, K⁺)或二价金属离子(Mg²⁺, Sr²⁺),可以有效钝化材料内部的缺陷,抑制离子迁移,增强材料对水和氧的耐受性,从而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器件的工作寿命。
例如,镁(Mg)掺杂曾被报道可将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至19%以上而钾(K)离子掺杂也展现出显著提升效率和稳定性的潜力。这些研究表明,掺杂工程是推动下一代光伏技术走向实用的核心驱动力。

DOI: 10.1038/s41586-024-07400-5
结论

从根本上说,“掺杂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在原子尺度上“雕刻”物质性能的万能钥匙。它将原本性能单一的纯净晶体,转变为功能丰富、性能可调的工程材料。
从支撑信息社会的硅基芯片,到点亮世界的高效LED,再到驱动未来的太阳能电池,掺杂技术无处不在,其影响力深远而持久。
随着材料计算科学和先进表征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掺杂机理的理解正日益深化,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设计和预测掺杂效果。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