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系统介绍了掺杂:定义其通过异质原子引入调控电子结构、晶格与吸附;详述提升活性、导电性、稳定性的作用;介绍XPS、DFT、XAFS、TEM、XRD、AC-STEM、Tafel、EIS、LSV等表征手段;提出精准选元素、协同空位/合金/尺寸工程的高效利用原则,助力高性能电催化剂设计。
什么是掺杂?
掺杂是指通过特定合成工艺,向电催化剂基体中引入金属或非金属异质原子,破坏基体晶格的周期性排列、改变单胞参数,进而调控催化剂电子结构与价电子分布的改性技术。
其本质是利用异质原子与基体原子在离子半径、电负性、电子构型等方面的差异,引发局部电子重排与晶格畸变,构建新的活性位点,优化催化剂与反应中间体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电催化性能的提升。
从化学过程来看,掺杂可简化为如下反应式:
催化剂基体+异质原子(金属/非金属)→ 掺杂型电催化剂

图1:N–Co2P/NiCo2O4/NF的合成流程示意图。DOI: 10.1016/j.gee.2021.05.010
其中,基体催化剂可为金属、金属氧化物、碳材料等,如NiO、Co₃O₄、碳纳米管(CNTs)等;异质原子包括金属元素(Ni、Co、Mo、Ir等)与非金属元素(N、S、P等),需根据基体特性与反应需求精准选择。
掺杂的特征
掺杂的核心特征在于“电子结构调控”与“吸附行为优化”的协同效应。异质原子的引入会改变催化剂的电子态密度与电荷分布,进而影响关键中间体的吸附能与吸附构型。
如图2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展示了不同金属氧化物(Fe₂O₃、CuO、NiO等)对HMF的吸附能差异,而Co掺杂NiO后,HMF吸附能从-4.19 eV优化至-5.53 eV,直观体现了掺杂对吸附行为的调控作用。

图2:通过DFT计算分别得到HMF在(a)Fe₂O₃、(b)CuO、(c)Mn₂O₃、(d)NiO和(e)Co4O3上的优化吸附构型及其对应的吸附能(Eads)。DOI:10.1016/j.cej.2021.133842
掺杂有什么作用?
掺杂作为优化电催化剂性能的核心策略,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调控电子结构、构建活性位点、改善导电性、增强稳定性四个维度,且各维度相互协同,共同提升反应效率与选择性。
调控电子结构,优化中间体吸附强度
电催化剂的电子结构直接决定关键中间体的吸附能,而吸附能是影响反应速率与选择性的核心因素。掺杂通过异质原子与基体的电子相互作用,改变活性位点的电子态密度与能级分布,使吸附能处于最优区间(既保证中间体有效吸附,又避免过度吸附导致产物脱附困难)。
如图3通过DFT计算模拟了HMF在Co₃O₄与Ir-Co₃O₄表面的吸附构型与吸附能,清晰展示了Ir掺杂对吸附强度的调控效果,为电子结构与吸附行为的关联提供了直接证据。

图3:Co₃O₄与Ir-Co₃O₄的OCP曲线和吸附能计算。DOI:10.1002/adma.202007056
构建新型活性位点
异质原子的引入会打破基体催化剂的原有电子平衡,激活自身及邻近原子形成新的活性位点,这些新型活性位点往往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能够拓展反应路径,实现传统催化剂难以完成的选择性转化。
如图4对比了金属Ni与S调制Ni的电子态分布,显示S掺杂后Ni的价带更接近费米能级,证实S原子对Ni活性位点的激活作用,为新型活性位点的形成提供了电子结构层面的佐证。

图5:S调制金属Ni的电子态示意图。DOI:10.1021/acsaem.0c02418
改善电荷传输
电催化反应发生在电极–电解质界面,电子在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转移速率直接影响反应动力学。掺杂可通过优化催化剂的电子传输通道、降低电荷转移阻力,提升电子转移速率,从而加快反应进程。
如图5为NiCo合金掺杂AC催化剂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显示NiCo/AC的电荷转移电阻(Rct)显著低于纯Ni/AC与Co/AC,证实双金属掺杂对电子传输性能的改善作用,为电荷转移动力学的提升提供了电化学层面的证据。

图5:Ni/AC、Co/AC和NiCo/AC在1.0 M KOH中的EIS光谱。DOI:10.1016/j.jcis.2018.07.122
增强催化剂稳定性
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易因表面积碳、活性位点团聚、晶格重构等原因失活,而合理的掺杂可通过稳定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抑制活性位点团聚、减少积碳生成,显著提升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与长期反应能力。
如图6展示了P掺杂Pd/CNT与纯Pd/CNT催化剂对甘油氧化产物的分布对比,显示P掺杂后催化剂的选择性长期保持稳定,证实P掺杂对催化剂稳定性的提升作用,为抑制失活提供了产物分布层面的佐证。

图6:P掺杂的Pd/CNT和Pd/CNT的产物分布和选择性(插图)。DOI:10.1016/j.catcom.2020.105964
如何表征掺杂?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PS是表征掺杂元素化学态、电子分布及与基体相互作用的核心手段,通过分析掺杂元素与基体元素的结合能变化,可明确电子转移方向与强度,验证掺杂对电子结构的调控作用。
如图7为MoO₃与MoOₓ的Mo 3d XPS谱图,显示Mo的结合能存在显著差异,证实Mo的化学态发生变化,为掺杂引发的电子相互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该图通过对比不同化学态Mo的结合能,明确了掺杂对元素化学态的调控作用。

图7:MoO3和MoOx的Mo 3d的XPS谱。DOI:10.1002/smll.202104288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DFT计算是从理论层面量化掺杂对吸附能、电子态密度、反应能垒等关键参数影响的核心手段,能够从原子层面揭示掺杂的作用机制,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支撑。
图8通过DFT计算模拟了HMF在Co₃O₄与Ir-Co₃O₄表面的吸附构型与吸附能,直观展示了Ir掺杂对吸附能的调控效果,为实验中Ir-Co₃O₄催化剂活性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图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得的开路电位(OCP)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DFT计算的可靠性。

图8:Co₃O₄与Ir-Co₃O₄的OCP曲线和吸附能计算。DOI:10.1002/adma.202007056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XAFS包括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与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可用于分析掺杂原子的局部配位环境(配位数、键长、键型),明确掺杂原子在基体中的存在形式(原子分散、簇状或颗粒状)。
如图9为Pt/N-CNTs的Pt L₃边XANES谱与EXAFS谱,通过与Pt箔、PtO₂的对比,明确了Pt的化学态与配位环境,为Pt原子的分散状态与掺杂形式提供了直接证据。该图的表征结果与DFT计算得出的Pt-N₃C₁结构一致,验证了掺杂原子的配位环境与存在形式。

图9:Pt基催化剂的XAFS图。DOI:10.1021/jacs.1c0232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TEM可用于观察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及掺杂原子的分布情况,明确掺杂原子是否均匀分散、是否引发晶格畸变,为掺杂的成功实施提供结构层面的证据。
如图10通过HRTEM观察MoOₓ/Pt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显示MoOₓ与Pt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面,且Pt的晶格间距发生轻微偏移,证实MoOₓ对Pt的掺杂与修饰作用,为晶格畸变与掺杂分布提供了结构层面的证据。

图10:MoOₓ/Pt催化剂的HRTEM图和EDS能谱图。DOI:10.1002/smll.202104288
X 射线衍射(XRD)
利用 X 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通过衍射峰的位置、强度与峰形,分析晶体的物相组成、晶格参数及结晶度。若掺杂元素成功融入晶格,衍射峰将发生规律性偏移;若出现新衍射峰,则表明存在相分离。
如图11,以 Fe₂O₃为主体,Cr₂O₃为掺杂源,通过 XRD 表征验证 FeCrO₃的形成显示 FeCrO₃的衍射峰与标准卡片 PDF#02-1357 完美匹配,而未掺杂的 Fe₂O₃对应 PDF#33-0664 标准峰。
对比发现,FeCrO₃的衍射峰无明显杂峰,证明 Cr 元素未形成独立物相;同时衍射峰位置略有偏移,对应晶格参数从 Fe₂O₃的 0.270 nm 收缩至 FeCrO₃的 0.268 nm,证实 Cr 原子成功嵌入 Fe₂O₃晶格。

图11:FeCrO₃的XRD表征。DOI:10.1021/jacs.5c04572
球差电镜(AC-HAADF-STEM)
利用原子序数(Z)差异产生的衬度差异(Z 衬度),直接观察原子级别的元素分布。重原子(高 Z)表现为亮斑,轻原子(低 Z)表现为暗斑,可直观呈现掺杂原子的排列方式。
如图12通过 AC-HAADF-STEM 实现了 FeCrO₃的原子级表征。亮斑对应 Fe 原子(Z=26),暗斑对应 Cr 原子(Z=24),清晰显示 Fe 与 Cr 原子在晶格中呈交替层状排列;
线扫描图谱进一步量化验证了这种有序分布,Fe 与 Cr 的原子信号呈周期性交替,证明掺杂达到原子级精准度;元素 mapping 图像显示 Fe、Cr、O 三种元素在整个纳米片范围内均匀分布,无局部富集现象,证实体相掺杂的均匀性。

图12: FeCrO₃的球差电镜表征。DOI:10.1021/jacs.5c04572
塔菲尔(Tafel)斜率与电化学阻抗谱(EIS)
如图13中FeCrO₃的 Tafel 斜率为 37.7 mV・dec⁻¹,远低于 Fe₂O₃的 99.4 mV・dec⁻¹ 和 IrO₂的 80 mV・dec⁻¹,表明 Cr 掺杂加速了反应动力学; EIS Nyquist 图显示,FeCrO₃的圆弧半径最小,证实其电荷转移电阻最低,与电子转移增强的表征结果一致。

图13:FeCrO₃和 Fe₂O₃的塔菲尔斜率和EIS图。DOI:10.1021/jacs.5c04572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通过扫描电极电势,记录对应的电流密度,获取材料的 OER 活性参数(如起始电势、过电势)。过电势越低,催化活性越高。
如图14,FeCrO₃在 10 mA・cm⁻² 电流密度下的过电势仅为 258 mV,远低于 Fe₂O₃的 438 mV 和商业 IrO₂的 337 mV,证实 Cr 掺杂显著提升了 OER 催化活性。而晶格不匹配的 Fe₂O₃-CeO₂和 Fe₂O₃-MnO₂的过电势分别为 314 mV 和 347 mV,,进一步证明原子级精准掺杂的优势。

图14:FeCrO₃的LSV图。DOI:10.1021/jacs.5c04572
如何调控掺杂?
精准选择掺杂元素
掺杂元素的选择需兼顾基体催化剂的晶体结构、电子性质与目标反应的催化需求,优先选择离子半径、电负性与基体原子匹配度高的元素,以保证掺杂的均匀性与稳定性。
金属掺杂方面,对于NiO、Co₃O₄等金属氧化物基体,优先选择离子半径与基体金属离子相近的元素,如Mo⁶⁺(65 pm)与Ni²⁺(69 pm)、Co³⁺(61 pm)与Ni²⁺(69 pm),这些元素易实现晶格替代掺杂,引发晶格畸变与电子重排。
对于Pd、Pt等贵金属基体,可选择电负性差异适中的金属元素(如Ag、Rh),通过合金化掺杂调控d带中心,优化中间体吸附能。
非金属掺杂方面,碳基催化剂优先选择N、S、P等元素:N掺杂易形成石墨相N-C活性位点,适用于氧化反应;S掺杂擅长调控金属的电子态,适用于加氢与氧化反应;P掺杂可稳定金属价态,适用于易积碳的反应(如甘油氧化)。
如图15展示了不同金属氧化物对HMF的吸附能差异,其中NiO的吸附能最优,而Co掺杂NiO后吸附能进一步优化,证实Co元素与NiO基体及HMF氧化反应的高度匹配性,为掺杂元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15:不同含量Co掺杂NiO/CC的理论模型。DOI:10.1016/j.cej.2021.133842
联用协同策略
单一掺杂策略的优化效果有限,将掺杂与空位工程、合金化、尺寸调控等策略联用,可通过协同效应进一步优化电子结构、丰富活性位点、改善吸附行为,显著提升催化性能。
如图16中PtRh合金掺杂介孔碳纳米球(MCN)催化剂,Pt与Rh的合金化形成协同电子作用,Rh原子将电子转移给Pt原子,优化了苯酚与H*的吸附能,使苯酚加氢的法拉第效率达88%,显著高于单一Pt/MCN或Rh/MCN催化剂。
通过Bader电荷分析证实Rh向Pt转移0.2 e/atom,为合金化与掺杂的协同电子作用提供了证据。

图16:合金化PtxRhy/MCN的表面价带、白色条表示重心。苯酚还原的相对能量图和PtRh(111)表面的Bader电荷分析。DOI:10.1007/s11426-021-1100-y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