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本研究探究了一种新型高熵合金(HEA)Fe₃₅Mn₃₅Co₁₀Cr₁₀Ni₁₀(原子百分比)在室温(RT)和-100°C下的层错能(SFE)、变形行为及拉伸性能。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拉伸加载过程中变形亚结构的演变。随着温度从室温降至-100°C,合金的滑移模式从完全波浪状转变为完全平面状。研究合金仅在-100°C变形时出现变形孪晶,而室温变形时则未观察到。通过TEM弱束暗场(WBDF)技术测量了-100°C下合金的SFE,结果为~34.2(±4)mJ/m²。室温下因部分位错间距过小(可能由于SFE极高),无法通过WBDF技术有效分离,故未估算其SFE值。研究表明,在无明显短程有序且剪切模量相近的HEA中,摩擦应力的作用有限,而SFE是决定滑移模式的主要因素。-100°C下平面滑移诱导的泰勒晶格、微带和孪晶等位错特征激活,提供了更强的加工硬化能力,从而使其拉伸性能优于室温。

2. 文章亮点
1. 新型高熵合金的层错能与变形行为关联性验证
通过实验首次证实了Fe₃₅Mn₃₅Co₁₀Cr₁₀Ni₁₀高熵合金在-100°C下的层错能(SFE)为~34.2 mJ/m²,并揭示了SFE从室温(>50 mJ/m²)到低温的降低直接导致滑移模式从波浪状向平面状转变及孪晶激活,为HEAs中SFE-变形机制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
2. 温度诱导变形机制转变提升力学性能
研究发现低温(-100°C)下平面滑移诱导的泰勒晶格、微带和孪晶协同作用,显著增强加工硬化能力,使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提升1.5倍、1.4倍和1.65倍,突破了传统高熵合金强度-塑性权衡难题。
3. 摩擦应力与SFE作用的明确区分
通过对比Fe₄₀Mn₄₀Co₁₀Cr₁₀等参考合金,证实了在无明显短程有序和相近剪切模量的HEAs中,摩擦应力对滑移模式影响有限,SFE是主导因素,澄清了HEAs变形机制争议,为成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研究背景
高熵合金(HEAs)因其独特的合金化理念和广泛的工程应用潜力,近年来受到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其核心设计理念为探索近乎等原子比例的多组元合金,仅考虑38种过渡金属时,五组元等比例组合的可能性即达501,942种;若按HEAs定义(组元含量5-35 at.%且包含周期表所有元素),可能的合金组合更趋无限。HEAs的四大核心效应(高熵效应、晶格畸变效应、扩散迟滞效应和鸡尾酒效应)直接影响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这为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合金提供了巨大空间。
在结构材料领域,面心立方(FCC)HEAs(如Cantor合金FeMnCoCrNi)展现出卓越性能,尤其在低温环境下:77K时抗拉强度>1 GPa,断裂韧性>200 MPa·m¹/²(裂纹起始)和~300 MPa·m¹/²(稳定扩展)。此类性能提升归因于变形过程中多种硬化机制的激活,如77K下纳米孪晶的形成。例如,等原子CoCrNi合金因更早形成变形纳米孪晶,其室温至77K的力学性能甚至优于Cantor合金,20K时裂纹起始断裂韧性高达459 MPa·m¹/²。此外,铁基FCC中熵合金(MEA)通过TRIP效应(γ→ε和γ→α相变)与剪切带协同作用,实现了~1.5 GPa的低温强度与87%的延伸率。近期研究还表明,通过调整NiCoCrFe(Ti,Al)基MEA的成分可调控位错滑移模式(波浪状→平面状),从而同步提升强塑性。
SFE是调控传统FCC合金(如TWIP钢、奥氏体不锈钢)变形机制的核心参数:SFE45 mJ/m²则以位错滑移为主。然而,HEAs/MEAs中SFE与变形行为的关联尚未明确,且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负SFE”概念(如Cantor合金在0K时为−50 mJ/m²)与实验观察(4.2K变形后仍无HCP相)存在矛盾。计算误差可能源于温度效应、原子弛豫及磁相互作用等未被充分考虑,因此需通过实验测定SFE并验证其与变形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以Fe₄₀Mn₄₀Co₁₀Cr₁₀合金为参照,通过添加10 at.% Ni设计出新HEA(Fe₃₅Mn₃₅Co₁₀Cr₁₀Ni₁₀),采用透射电镜弱束暗场(WBDF)技术测定−100°C下的SFE(~34.2±4 mJ/m²),并系统分析其室温与低温变形行为差异,阐明SFE对滑移模式(室温波浪状→低温平面状+孪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4. 图文解析










5. 文章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了一种新型高熵合金Fe₃₅Mn₃₅Co₁₀Cr₁₀Ni₁₀在−100°C下的层错能(SFE)为~34.2 (±4) mJ/m²,并系统分析了其室温(RT)与低温下的变形行为及拉伸性能差异。研究揭示了温度变化对合金变形机制的显著影响:室温下表现为完全波浪状滑移,而−100°C时则转变为完全平面滑移并伴随变形孪晶的激活。这种转变直接归因于SFE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导致位错运动模式从多滑移系激活(高SFE)向受限滑移系(低SFE)转变。
通过对比Fe₄₀Mn₄₀Co₁₀Cr₁₀参考合金,本研究明确了在无明显短程有序(SRO)且剪切模量相近的高熵合金中,摩擦应力对滑移模式的影响有限,而SFE是主导因素。−100°C下平面滑移诱导的泰勒晶格、微带和孪晶等亚结构的形成,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加工硬化能力,使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达到室温的1.5倍、1.4倍和1.65倍。此外,透射电镜弱束暗场(WBDF)技术成功测定了低温下的SFE,而室温下因部分位错间距过小(推测SFE>50 mJ/m²)未能实现有效测量。
这些发现不仅验证了SFE与变形行为的直接关联性,还为高熵合金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调控SFE可优化变形机制组合,从而同步提升强塑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更宽温度范围内SFE的精确测定方法,以及摩擦应力在复杂成分合金中的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3.145522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学拾光
原文标题:《34.2 mJ/m²!AcSIR/CSIR-NML在MSEA发表高熵合金层错能低温测量重大发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lAU7DcOTfLEAUU2Xbzv3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