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TEM 样品的制备方法多样,具体选择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恰当的制备方式直接影响透射电镜的成像质量与实际观察效果。举例来说,对于粉末样品或分散液,常采用超声分散法进行处理;合金类样品则可选用双喷电解抛光、离子减薄聚焦离子束等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对于有机或生物样品,超薄切片技术和负染法则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 超声分散法

对于粉末状纳米材料或纳米材料分散液,最常用的制样方法就是超声波法。超声波法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取少量样品放入易挥发、与样品不发生反应的溶剂当中,用超声波充分分散后滴至微栅或支持膜上,常温自然干或红外灯烘干便可进行TEM 观察,主要用于粉末材料的形貌观察、颗粒度的测定及结构与成分分析等。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丙酮、氯仿等。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对于颗粒或粉末样品,使用TEM样品载网作为支撑是常见做法。载网直径通常为3.05毫米,个别场景下也选用2.3毫米直径。载网厚度多在5-30微米范围内,其网眼大小用目数定义。例如,100目载网表示每英寸(25.4毫米)含100条线。对于在有机溶剂体系中的纳米颗粒,推荐使用纯碳支撑膜。如果样品是分散在乙醇或甲醇中的粉末样品,普通的碳支持膜就能满足需求。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TEM纯碳支持膜铜网 TEM碳支持膜带有机芳华膜,25个/盒

 

具体制样步骤如下:

  1. 取适量粉末样品,分散于与之不发生反应的溶剂中(通常选用纯乙醇),制备成溶液。易挥发溶剂(如乙醇)有助于粉末颗粒更稳固地吸附在支撑膜上,避免直接撒粉时小颗粒脱落污染设备。若使用带有碳涂层的载网,可进一步增强颗粒附着效果,降低污染风险;

  2. 将载网置于辉光放电仪中,确保支撑膜面朝向离子源,进行短时间处理。此过程在高压电场下产生等离子体流,其作用是:清洁支撑膜表面;将膜表面性质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显著提高后续样品溶液在膜表面的铺展浸润性;

  3. 使用微量移液器取5-10uL制备好的样品溶液,静置60秒以上以使较大颗粒沉降;

  4. 将载网放置于干净的滤纸上,支撑膜面朝上,直接滴加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丢弃底部大颗粒部分,保留剩余溶液滴加在载网的支撑膜表面。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 双喷电解抛光法

双喷电解抛光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及合金薄膜样品的制备。在进行该工艺之前,通常需对样品进行预减薄处理,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精密切割机或复式线锯将块状样品裁切为厚度约0.3 mm的均匀薄片;随后通过砂纸研磨使其达到约100 μm的厚度;再经机械抛光或化学抛光液进一步减薄至40 μm左右;最后使用冲孔机冲出直径为3 mm的圆片,作为终步减薄的试样。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 离子减薄法

离子减薄法可用于陶瓷材料、合金、复合材料、多相半导体以及截面样品的TEM 样品制备。在离子减薄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减薄,一般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或金刚石切割试样,制备完成后放入TEM中进行观察。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 聚焦离子束技术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绝大多数块体材料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电解双喷、离子减薄等传统制样方法相比,FIB技术具备精度高、效率高和成功率高的显著优势,尤其能够针对材料中特定的微观区域进行精准取样和制样。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在利用透射电镜研究材料形态与结构时,样品必须固定在电镜专用的载网上,通常样品会借助聚焦离子束设备(FIB-SEM)将透射电镜样品焊接在FIB载网上,以开展后续分析工作。FIB载网可使样品在受到离子轰击时仍能保持稳定,为样品提供良好的支撑,常用的FIB载网有三齿铜网和四齿铜网。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FIB载网Omniprobe三齿铜网 FIB载网Omniprobe四齿铜网

 

  • 超薄切片技术

超薄切片技术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样品制备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尤其适用于生物样品、聚合物以及较软的无机材料。该类样品的制备过程通常较为复杂,以生物样品为例,一般需经历取材、固定、漂洗、脱水、浸透、包埋、修整定位和超薄切片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骤都直接影响最终样品的质量和观察效果。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参考资料


[1]
Zhiping Luo,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fundamentals (First edition). Momentum Press. (2016).

[2] Lu Zhao, Wei Huixin, Chen Xia, et al. Review of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TEM samples[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23, 23(19): 8039-8049.

[3] Rao D V S , Muraleedharan K , Humphreys C J .TEM specimen preparation techniques[J]. 2011.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牛津仪器科技

原文标题:《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方法解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SHVsQQZTcq3_lyARAZLF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5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