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1. 生物样本的送检类型

 

 

用于TEM观察的生物样本,主要为3种类型:组织、离心团和微粒悬液。

 

其中,动物的肝、肾、肠和植物叶片、根、茎等,就属于组织类样本。组织样本的特点是结构相对致密、稳定,取材操作较简单,但固定液的渗透和后续准确定位观察目标,有时存在一定难度。收集的贴壁培养细胞、精液、血液或细菌等,常通过离心,制备成团状样本送检。离心团与组织相比,收集操作相对繁琐,但固定效果良好且稳定。某些不耐受高速离心的藻类、细菌和培养细胞,密度太低的外泌体等,以及做负染色形态鉴定的纳米材料,则通过悬液方式送检。微粒悬液的取材操作十分简便,固定效果也很好(某些负染色材料不需要固定),但后期如需超薄制样,往往相对麻烦。

 

 

2. 生物组织类样本的预处理——原理和操作

 

 

生物组织是TEM观察的主要样本类型之一,对后期制样技术的要求也最高。在预处理环节,减少操作损伤和提高固定效果,对后续制样质量具有决定意义。

 

首先看固定。组织由众多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密集排列形成,具有一定的尺寸。因此,冷冻固定等方法,很难用到实体组织上。化学固定最适用,但电镜样本的主要化学固定剂成分——戊二醛,渗透速度却远远慢于甲醛。尺寸过大的样本,看起来是离体后马上投入固定液,其实1到2小时后,组织深部还根本没有固定液渗入呢!所以,组织类样本做TEM观察,要求最大厚度不超过3 mm(最好控制在2 mm内),且应在离体后1 min内浸入固定液。做到这两点,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固定效果。

 

所谓组织的“厚度”,是指组织样本最薄的方向上的尺度,并不是要求切成2 ~ 3 mm见方的颗粒。比如,小鼠的小肠,肠壁本身的厚度不到2 mm,切下一段肠管,就不必再切了。像脑海马结构这样的标本,取材时应切成宽而薄的冠状面薄片(片厚控制在3 mm以下)。这样,既保证了固定的质量,也便于制样人员准确判别切片方向。图1是动物组织切割常用的例子。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1 动物组织常见的TEM块切割方式(从上到下依次为肾、脑、小肠)

 

 

植物组织的尺寸要求与动物组织相似。植物的叶片虽然看起来厚度很薄,似乎不用再切,但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屏障,渗透比动物组织更慢。因此,把植物叶片沿叶脉方向切成细长条形是必要的,以便固定液从叶片的正反面和侧面同时渗入。茎、根等部位,更需要尽可能剖开,才能获得理想的固定效果(图2)。此外,植物组织富含空气,往往浮在固定液表面,影响液体渗入。用洁净脱脂棉把组织压在液面下,或用低真空泵抽气使组织下沉,都能解决问题。对大多数实验室,用脱脂棉的方法更加简便。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2 植物叶片和茎干/叶柄的常见TEM块切割方式示例
 

除了控制样本尺寸、尽可能缩短组织离体到开始固定的时间,保证固定液的量充足,对获得优良TEM图像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固定液体积和样本体积的比值不应小于20 : 1,最好达到50 : 1。为方便记忆和参考,图3的标准应当遵守。简言之,绿豆大小的样本,用1.5 ml离心管装;黄豆大小的样本,用5 ml离心管装;蚕豆大小的样本,要用20 ml平底容器装。上述规则针对的是每个容器只装1个样本的情况,类比的是样本体积。注意,只要组织厚度超过3 mm,不论是黄豆还是蚕豆大小,都必须切开,把厚度减小,否则中央部分肯定是没法用的。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3 固定时样本体积和容器体积的关系

 

 

再来看取材损伤。TEM的放大倍率和分辨能力均很高,稍有损伤,就会一览无余,干扰结构观察和分析。除了延迟固定造成的细胞成分自溶外,取材损伤最常见的形式是挤压伤、切割伤和渗透压不当造成的损伤。新鲜柔软的结缔组织,固定之前稍稍挤压,一般不影响结构的真实性。肝、肾、胰、神经等样本,尤其是神经,即使是固定前挤压,也容易产生机械损伤。大幅度拉扯、硬性切割(不要“剁”,应该是沿一个方向“划”、“割”)、钳夹等操作,势必带来结构破坏。刀片越锋利,刀片厚度越薄,切割损伤就越小。双面剃须刀片、薄的手术刀片、一次性石蜡切片刀片等,均为理想的选择。样本切薄后,尽可能直接投入足量固定液。除非含有大块淤血或较多粘稠分泌物、粪便等,TEM样本不要动辄用生理盐水或其它缓冲液冲洗。在不含添加剂的情况下,常用的PBS(磷酸缓冲生理盐水)和PB(不含氯化钠的磷酸盐缓冲液)的渗透压构成与细胞外基质大不相同,会增加固定假象。

 

 

3. 脑和脊髓取材的特殊性

 

 

脑和脊髓属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质地十分柔软,且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普遍不耐受10 min以上的缺氧。既要杜绝手术取材和切薄时发生挤压、拉扯,又要迅速取出这些组织进行及时的固定,几乎办不到(组织投入固定液到渗透充分并开始固定反应,还有一段时间)。因此,用于TEM观察的脑和脊髓,首选灌注固定的方法。基本原理就是麻醉后,通过左心室(小动物)或颈总动脉(大动物)穿刺,以恰当压力注入电镜固定液,利用血液循环管道将固定液带到脑和脊髓中,实现及时、充分的固定(图4)。灌注压力的大小,与该动物的动脉血压相当即可。比如用输液瓶和头皮针给小鼠做经心脏灌注固定,瓶子挂在小鼠身体上方1.5 m高的地方就差不多。灌注后,就能不慌不忙地进行手术分离,不论是机械损伤还是固定假象,都可大幅减少。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4 小鼠灌注固定操作示意图(引自《显微形态学实验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版)

 

 
4. 培养细胞的离心固定收集法

 

 

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有贴壁、悬浮和三维培养3类。三维培养的细胞,可按组织样本的预处理方式,切薄后直接固定、送检。这里我们先看看贴壁细胞的预处理。悬浮细胞的操作和贴壁细胞相比大同小异。

 

把细胞从培养平面上分离下来,有刮取和消化两种方法。为了使细胞的膜性结构尽量保真,最好采用刮取的方式。如果要观察细胞连接,那就必须避免消化。

 

刮取的细胞收集在1.5 ml尖底离心管中,低速离心短时,让细胞富集,弃上清。加入电镜固定液重悬细胞,然后立即以10000 ~ 12000 rpm离心10 ~ 12 min。这里的离心转速和离心机转子尺寸有一定关系,小型离心机可能需要取较高的转速和时间。注意,加入固定液后必须尽快高速离心,久了可能难以离紧,后续运送和制样过程中可能分散丢失。

 

离紧成为稳固的细胞团后,尺寸须小于半颗绿豆大小(图5)。超过尺寸限制,底部的细胞没法充分渗透,在后续制样环节,会拖累整个细胞团的后固定、脱水、浸胶和聚合的质量。水平转子离心机处理的细胞团是半球形的,固定角转子离心机则制备出拖尾的细胞团。两种离心机都可使用。如果确保能控制好细胞量,不超过半颗绿豆大小,水平转子离心机得到的细胞团质量一般会更好一些。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5 离心细胞团的合适大小(固定角转子离心机)

 

 

如果是悬浮培养的细胞,直接收集在1.5 ml尖底离心管中,从低速离心弃上清开始操作,和贴壁细胞后面的步骤是一样的。

 

高速离心成团后,室温静置离心管30 min,吸去管内液体,沿管壁小心加入新的电镜固定液,即可送检或转入4 ~ 8℃暂存。

 

漂洗过的细菌、真菌,抗凝处理的血液细胞,经洗涤操作的精子,都可参考培养细胞,以离心团的形式送检做TEM制样和观察,只是某些场合使用的固定液种类有所区别。

 

 

5. 微粒悬液的预处理

 

 

有的细胞具有长的突起,或者本身结构因素所限,高速离心后形态可能大幅改变,就应当避免用离心团的形式送检。此外,纳米医药材料、病毒、外泌体样本等,需要通过负染色观察,也不适合离心成团。这类情况,用0.5 ~ 1 ml小管加满,直接送检微粒悬液更妥当。需要做超薄切片的样本,电镜技术人员会根据样本的性质,进行富集、粘结和其它处理。

 

 

6. 经常咨询的问题(FAQ)

 

 

样本在电镜固定液中能保存多久?

只要充分接触电镜固定液,生物样本的成分在接触后的2 h内,固定作用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渗透时间和温度因素,过夜的固定,时间再怎么都足够了。再往后,固定作用基本停止,固定深度也不会改变。根据制样经验,只要保存在4 ~ 8℃,固定2天到2月的样本,结构上区别很小。一般的结构观察,基本不用担心。但是,固定液中存放超过2月,特别是液量不太足,且没有换液,样本的超微结构就可能“黑化”,表现为基质电子密度升高,结构边界的区分度下降,等等(图6)。因此,如果不得已要保存样本超过2月,应在第2月末,将样本转入等渗缓冲液中保存,直到开始制样。戊二醛对结构的交联固定作用与甲醛不同,是不可逆的,因此超微结构不会因为离开固定剂成分而崩坏。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6 小鼠肝组织不同固定时长的TEM成像差别(同批制样)

 

 

固定液使用的时候是室温还是低温?

 

大多数生物样本的固定,应遵循室温开始固定、低温维持保存的原则。因此,即便保存的固定液是4℃的状态,固定前也建议复温到室温(20 ~ 25℃)使用。开始固定后,等待1 ~ 2 h(离心细胞仅需静置30 min),再转入4℃保存。某些特殊标本的固定,还需要和技术人员专门沟通,确定最佳的固定温度。

 

 

送检的样本是否需要用冰袋保持低温?

 

冰袋内装的一般是高比热的材料,能吸收大量的热,使周边物体的温度快速降低。这里有个背景知识:只要经过化学固定,样本绝对不能再结冰,哪怕只是冻结了一瞬间,结构就近乎全坏,没法满足观察要求(图7)。因此,冰袋有时候就是个危险品,不小心接触久了,导致样本结冻,前功尽弃。样本送检的时候,不少人的习惯是将容器装在有冰袋的泡沫盒中。这样做可保证较长时间维持低温。但必须注意:使用冰袋的情况下,既不能让盒内的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也不能让样本容器接触到。从这一原则考虑,冬季较寒冷时,宁可常温运输。夏季炎热时,为防止运输途中意外暴晒,冰袋是必要的,但装盒前不要冻得太冷,且与样本容器之间务必用海绵、气泡袋等隔开,严防冻伤。

 

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图7 运输途中短暂冻结过的细胞TEM成像 细胞整体收缩变形,结构难以辨认

 

 

样本的切片和观察方向有明确要求,该怎么办?

 

有的组织,如植物叶片、茎干,动物肠壁、神经束、骨骼肌等,往往要明确地观察横断面或纵切面。为保证最终的观察平面满足方向要求,需要在3个环节做好定向操作。第1个环节是取材切割,这是送检前的步骤,由研究人员自行做好质控。比如植物样本按本文前述的方法切割;肠管保持环状,以便制样人员判断方向;骨骼肌应沿肌纤维走向切成长条,提示纵切的方位;如此等等。送检后,电镜室的技术人员会根据观察要求,按照样本的基本形态,对样本进行进一步修结,按规程修结成具有明确定向信息的组织块,这是保证方向的第2个环节。第3个环节是超薄切片之前,电镜技术人员会先制备半薄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确保选择方向正确的区域进行后续制片和观察。所以,研究人员在送检之前,只要按上述要求留下方向线索,别把样本切得太短小,完全不用担心最后观察时找不准方向。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四川赛因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原文标题:《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的生物样本该怎样预处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JflnozOEn4yzmuxno1s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