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电解液

电解液在锂电池、钠电池、全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中发挥着传递离子的作用。它并不是简单的溶剂,而是由多种极性或非极性分子、盐类离子和功能性添加剂组成的复杂混合体系。
电解液决定了离子能否快速迁移、界面是否稳定、循环寿命能否延长,以及电池在极端环境下能否安全运行。一个电解液配方的微小调整,往往会带来性能和安全性的巨大变化。

图1. 酒糟基硬碳的制备及其与酯/醚基钠离子存储电解质的相容性研究。DOI:10.1016/j.cej.2024.150708
分子模拟能精确再现溶剂分子如何围绕锂离子构筑溶剂化壳层,阴离子如何侵入并形成接触离子对,甚至能揭示添加剂在电极界面上的吸附与分解路径。
这种能力不仅帮助解释实验结果,更能在实验之前预测电解液性能,为设计高效、安全的新型体系提供指引。随着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MD模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工具。

MD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力场模型与物理基础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核心在于力场。力场是一个近似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通常包含两大类:
内禀作用:键伸缩、键角弯曲、二面角转动,这些决定了分子的基本形态和内部柔性。
非键合作用:范德华力控制分子间的疏密与堆积,静电力主导离子和极性溶剂之间的强烈耦合。

图2. 低聚阴极有效分离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的大分子。DOI:10.1021/acscentsci.7b00544
在电解液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力场极为关键。常见的OPLS-AA、GAFF、COMPASS等力场能较好描述常规体系;但在高盐浓度或离子液体中,传统固定电荷模型常常失效,因为它们难以捕捉极化效应。
这时,研究者会采用电荷缩来弥补,或直接使用极化力场(如 AMOEBA)。如果研究涉及化学反应或键断裂,比如SEI膜的生成,则需要更高精度的AIMD(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近年来兴起的机器学习势能面,能在保证接近量子化学精度的同时实现大规模模拟,逐渐成为热门选择。
模拟流程与数据分析
模拟流程:
(1)体系构建:根据实验配方或目标体系,确定溶剂分子、盐离子和添加剂的比例,并建立分子坐标和拓扑信息;
(2)能量最小化与升温:消除初始结构的原子重叠,再逐步升温至设定温度,避免体系震荡;
(3)平衡阶段:在恒温恒压(NPT)条件下运行,使体系达到合理密度;随后在恒温恒体积(NVT)条件下长时间采样,确保动力学过程收敛。
数据分析:
径向分布函数(RDF)得到溶剂化壳层的结构与配位数;
团簇分析判断离子对(CIP、SSIP)与聚集体比例;
均方位移(MSD)计算离子和分子的扩散系数;
电流自相关函数积分得到真实电导率,并与Nernst–Einstein理论值比较,获得Haven比;
应力张量自相关函数估算粘度,进而与实验数据对照。
这一系列步骤形成了从“轨迹”到“物理量”的桥梁。如果计算结果与实验存在显著偏差,研究者会回到力场和参数设定环节进行修正,形成一个闭环的优化过程。
算法与软件工具
不同的模拟软件各有优势:
GROMACS:以计算速度快、并行效率高著称,适合大规模体系;
LAMMPS:高度灵活,适合研究多体势能和复杂边界条件,常用于电极/电解液界面;
NAMD:最初用于生物分子体系,但在电解液–生物交叉研究中也常被使用。
随着GPU加速与并行计算 的发展,如今的研究者已经能够在纳秒甚至百纳秒的时间尺度上追踪上万原子的体系。
这意味着许多以往难以触及的问题——如界面电场分布、孔道限域效应、离子集群形成与溶剂化动力学——都能在模拟中得到直接观察与量化。
与此同时,算法层面也在不断优化,比如更高效的积分器、更稳定的温度与压力耦合方法,使模拟结果更接近真实物理环境。

MD模拟的应用


图3. 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和竞争配位定制阴离子主导的溶剂化环境,以实现快速充电和稳定循环的锂金属电池。DOI:10.1016/j.jechem.2025.01.038
1、溶剂化结构与离子配位
MD模拟清晰揭示了溶剂化规律。以Li+为例,将环己基甲基醚 (CME) 作为助溶剂,通过大体积分子的空间位阻效应及其与其他溶剂分子的竞争性配位来重塑Li+溶剂化环境。
模拟计算和光谱分析表明,CME分子的添加减少了其他溶剂分子在 Li+ 溶剂化鞘中的参与,并促进了Li+–PF6−配位的形成,从而加速了Li+输运动力学。此外,这种电解质组成改善了Li+脱溶剂动力学,促进了富含无机物的SEI的形成,确保了快速充电下的循环稳定性。

图4. 高温下对甲苯磺酰基异氰酸酯对石墨负极溶剂化结构和固体电解质界面形成的影响。DOI:10.1016/j.jcis.2024.10.153
2、离子传输与添加剂效应
采用分子动力学(MD) 和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 (AIMD) 模拟研究了对甲苯磺酰基异氰酸酯 (PTSI) 作为LiPF6/EC/DMC电解液中的电解质添加剂对高温下石墨负极SEI形成过程的影响。
MD模拟显示PTSI诱导溶剂化结构的修饰,导致在Li+的第一个溶剂化壳层中产生两个碳酸乙烯酯(EC) 和两个碳酸二甲酯 (DMC) 分子。此外,根据AIMD模拟,PTSI添加剂在高温下抑制了LiPF6/EC/DMC/PTSI电解液中溶剂分子和PF6–阴离子的分解,有助于形成更稳定的SEI层。
此外,这种抑制可归因于溶剂分子和盐阴离子的反应性降低,键强度增强和键长缩短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微观见解提供了对PTSI添加剂功能的多方面理解,有助于合理设计新型添加剂。

图5. 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对界面稳定性的关键影响。DOI:10.1002/inf2.12249
3、界面结构与动态过程
电极/电解液界面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通过对稀释电解质(1 M LiTFSI-PC)和超浓缩电解质(8 M LiTFSI-PC)的综合比较来说明SEI结构的重要性。
原位光学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明,在浓缩电解液中实现了锂阳极上的均匀镀层。然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与一般理解相反,对于在两种电解质中循环的锂负极,SEI的成分几乎相同。
详细的表征表明SEI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在浓缩电解质中,可以获得紧凑的SEI层结构,这主要是由于界面层的溶解度降低和出色的形成动力学。该工作为超浓电解液在锂金属电池中的优异性能提供了新的认识。

挑战与前沿突破

计算规模与力场精度:真实电解液体系往往包含数千甚至上万原子,要获得统计收敛需要运行几十纳秒甚至更长的采样,这对算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虽然经典力场(如OPLS-AA、GAFF)计算效率高,但它们无法准确处理电子转移、化学键断裂与极化效应,因此在描述SEI膜形成或添加剂分解时存在明显局限。
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可以提供接近实验的精度,但因计算成本过高,只能处理上百原子、皮秒级的短时过程。如何在规模与精度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电解液模拟面临的最大瓶颈。
新方法与创新进展:
(1)机器学习势能面(MLP):通过量子化学数据训练模型,在保持接近AIMD精度的同时具备经典MD的效率,尤其适合高盐浓度电解液与离子液体体系。
(2)恒电位电极方法:突破了传统固定电荷模型的限制,使电极能够在外加电位下自洽调整电荷分布,更真实地再现电极/电解液界面电场与离子吸附行为。
(3)反应网络自动识别:结合AIMD或反应力场轨迹,利用算法自动提取反应路径、识别速率瓶颈,帮助研究者明确SEI膜生成和界面副反应的主要步骤。
这些新工具使得MD不再局限于“看结构、算扩散”,而是逐渐具备了探索反应化学与界面动力学的能力。
未来MD 模拟将与多尺度方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结合。通过QM/MD/MC的联合模拟,可以从原子层面一直扩展到电极宏观行为;通过AI主动学习与高通量模拟,可以快速筛选溶剂–盐–添加剂组合;通过开放数据库,可以建立可复现的电解液基准集,为全行业共享与加速创新奠定基础。

总结

电解液决定了电池的效率、安全和寿命,而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我们能够揭示溶剂化壳层的构筑、离子迁移的细节、界面的双电层结构乃至反应路径,成为电解液研究与设计的核心工具。
尽管目前仍受限于计算规模和力场精度,但随着机器学习势、恒电位方法、多尺度建模的不断发展,MD模拟正逐渐成为驱动电解液创新的战略引擎。未来的电解液研究将从“经验试错”转向“模拟优先、实验验证”的理性范式,为高能量密度、安全可靠的储能器件提供坚实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