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同步辐射XAFS的原理、发展、组成及EXAFS的K空间、R空间、小波变换的分析应用。读者可系统学习到其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构解析逻辑,了解该技术在材料结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XAFS(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的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当时Friche和Hertz首次观察到X射线吸收谱在吸收边处呈现出的精细结构,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1971年,Sayers、Stern和Lytle在单电子单次散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射线能量与被测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表达式。
通过结合傅里叶变换,他们成功地将材料的几何结构与XAFS特征清晰地联系起来,从而使XAFS成为表征材料结构的强大工具。不久之后,随着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被引入XAFS测试,数据的获取速度和精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EXAFS(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的理论、实验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已经日益成熟和完善,为材料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图1: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示意图
XAFS即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是指X射线吸收系数在吸收边附近的精细结构。
当X射线照射到物质上时,原子中的电子会吸收X射线的能量并发生跃迁。在吸收边附近,吸收系数随X射线能量的变化不是平滑的,而是呈现出一些振荡结构。
XAFS可分为两个区域,即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NES,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XANES区域通常在吸收边附近0-50eV范围内,它对原子的局部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非常敏感,能提供诸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类型和对称性等信息。
EXAFS区域一般在吸收边以上50-1000eV甚至更高能量范围,主要反映吸收原子周围近邻原子的种类、数量、距离和无序度等结构信息。

图2:X射线吸收谱
XAFS信号的产生源于入射X射线光子激发吸收原子的芯能级,从而产生光电子,这些光电子与邻近原子的静电势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当高能X射线光子照射样品时,会激发吸收原子内部的电子发生跃迁,生成具有特定动量和能量的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在真空中自由传播,但邻近原子的静电势场会对其电子波的相位和振幅产生影响。
邻近原子的存在导致电子波发生群散射,即光电子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扰动。经过与邻近原子的相互作用后,部分传播的电子波被散射回吸收原子,散射波与未散射的出射波以特定的相位关系相互叠加。
这种相互干涉改变了吸收原子的电子终态波函数,使吸收特性变得复杂,并在特定能量范围内产生明显的振荡现象。EXAFS理论公式通常基于第一近邻配位原子与出射电子的相互作用来表示:

这里:Ni表示配位数;Ri表示散射路径长度;σi2表示无序度因子;S02表示振幅衰减因子;Fi(k)表示散射振幅;λ表示平均自由程;Φj(k)表示散射相移。
一般来说,通过拟合EXAFS数据,可以获得目标原子与其周围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相邻原子数量以及邻近原子的分布宽度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能源催化材料的构效关系至关重要。
从同步辐射吸收谱的E空间来看,似乎仅呈现出一条直线,初看之下似乎缺乏可供分析的信息。然而,EXAFS的分析实际上涉及K空间、R空间和小波变换,这三者是EXAFS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三个重要方面。
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数学变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从原始数据到结构信息的完整分析链条。
K空间:K空间是EXAFS信号的原生载体,直接对应实验测量得到的振荡数据。其物理本质是光电子在不同能量下的波动特性,波矢k与X射线能量E的关系为:

R空间:通过傅里叶变换将K空间信号转换到R空间(径向距离空间),是EXAFS数据分析的核心步骤。
R空间的径向结构函数(RSF)直接反映中心原子周围配位壳层的空间分布,其横坐标为表观距离(未校正相移),纵坐标为散射振幅的平方。
需要注意的是,R空间的表观距离与真实键长之间存在偏差(通常相差0.3-0.5 Å),需要通过标准样品校准或理论计算进行相移校正。
此外,多重散射效应可能会在R空间产生虚假峰(例如,在线性三原子构型中,多重散射峰常出现在2R处),因此需要结合理论模拟进行识别和分析。
小波变化:传统的傅里叶变换在时间–频率分析中存在局限性,同样,K空间与R空间的转换也会丢失部分关联信息。
小波变换作为一种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可以同时在K和R空间展示EXAFS信号的特征,有效解决重叠壳层的分离问题。
EXAFS的小波变换通过母小波函数(如Morlet小波)与χ(k)的卷积实现,在二维小波系数图中,横坐标为R(距离),纵坐标为k(波矢),颜色深度表示信号强度。
这种二维表征能够同时区分不同配位壳层的k空间振荡频率和R空间距离,特别适用于复杂体系的分析。

图3:E、K、R、小波变换图
K空间图如何解读呢?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谐振峰的强度变化和峰位偏移。在纵坐标上,不同材料展现出不同的振荡幅度,这反映了配位强度的差异;而在横坐标上,振荡频率的变化则揭示了相结构的转变。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原始材料Co2(OH)3Cl,文章中的K空间图显示,在活化初期(如5秒时),其K空间曲线变化不大。然而,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谐振频率逐渐向β-CoOOH的频率靠拢,这明确表明相结构发生了转变。
而对于活化后的材料AC-Co2(OH)3Cl,经过充分活化后,其K空间图与β-CoOOH的K空间图非常相似,但振荡幅度较弱,这表明配位数有所下降。
此外,AC-Co2(OH)3Cl的K空间图显示出较低的振荡强度和较宽的谐振峰,这暗示了材料的结构无序度有所增加。

图4:Co2(OH)3Cl在不同活化时间下的Co K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的k3χ(k)振荡曲线。DOI:10.1002/adma.201805127
将K空间的波函数经傅里叶变换可视化为原子间距,就得到了R空间。R空间的解读主要关注不同壳层的峰位置和强度,这些信息反映了原子间的距离和配位环境的变化。
图中的第一壳层的峰对应于Co原子与配位O原子的距离,其键长约为1.5 Å,与β-CoOOH一致。
然而,峰强度的降低表明配位数有所减少。第二壳层的峰对应于Co-Co原子的距离,键长约为2.8 Å,同样与β-CoOOH一致,但峰强度的降低也表明配位数减少。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经过活化处理后,AC-Co2(OH)3Cl中Co原子周围的O原子配位环境以及Co原子之间的配位环境在键长上与β-CoOOH保持一致,但配位数的减少说明其配位环境仍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际的配位数需要拟合)。

图5:AC-Co2(OH)3Cl的Co K边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的傅里叶变换光谱及其对应的拟合曲线。
小波变换是R空间分析的补充工具。虽然它无法直接给出配位键和配位数,但它能够同时展示R空间和K空间的信息。
在R空间中,R值越小,原子间距越短;在K空间中,K值越小,原子质量越轻。从图像上看,越往右、越往上,形成的配位层原子越重,间距越大。因此,小波变换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哪些元素参与了配位。
小波变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表明,与P-CoSe2相比,硫掺杂的M-CoSe2中钴–硒键在K空间中向高K方向延伸(从8.7 A⁻¹延伸至9 A⁻¹)。这表明,由于掺入了电负性更强的硫原子,钴–硒键的共价性得到了增强。
此外,小波变换分析还显示,Co-Se键长从2.04 Å缩短到1.91 Å。这说明硫掺杂后,Co-Se键的键长发生了变化。随着硫掺杂水平的增加,Co原子周围的配位环境发生了变化,Co-Se键逐渐被Co-S键取代。

图6:(A和B)P-CoSe2和不同S掺杂M-CoSe2的Co K边XANES光谱。(C)P-CoSe2和不同S掺杂M-CoSe2中Co原子第一配位壳层的配位数。(D)P-CoSe2和不同S掺杂M-CoSe2的Co K边k3加权EXAFS光谱的小波变换。DOI:10.1126/sciadv.adh2885
总的来说,k空间可用于分析材料的相结构、配位强度以及结构无序度;R空间主要用于分析配位元素、配位键长和配位数;而小波变换则能有效分析配位元素、区分相邻键长相近的键以及区分相邻原子的配位环境。
本文介绍了同步辐射XAFS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阐述了XAFS的组成及EXAFS在K空间、R空间和小波变换中的具体体现与分析应用。
展望未来,随着同步辐射技术进步,EXAFS在材料结构研究中或更精准高效,其在复杂体系分析等方面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多学科研究提供更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