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篇文章介绍了三电极体系,包括其由工作、参比、对(辅助)电极构成的组成,各电极特点,双回路工作原理,能精准测电位、控电流的优势,在电池、电分析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及未来趋势。经过阅读能掌握该体系核心知识,为电化学研究打下基础。
01
什么是三电极体系?
如图1,三电极体系是电化学研究中的核心实验配置,由工作电极(WE,Working Electrode)、参比电极(RE,Reference Electrode)和辅助电极(CE,Counter Electrode)构成。这一设计旨在解决两电极体系中因极化电流导致的电位测量误差,实现高精度电化学测量。

图1:三电极体系示意图。
02
三电极的基本组成
工作电极(WE)
工作电极是化学反应发生的主要场所,如金属腐蚀、电池充放电或催化反应。电极材料需满足化学惰性(不与电解液反应)、表面均一平滑、电位窗口宽,且易于表面净化。例如锂离子电池中的活性材料、超级电容器的金属氧化物。
常见的工作电极(如图2):
铂电极夹:电极杆直径(6 mm),内置金属片(纯度99.99%Pt),电极接头(镀金铜棒),电极杆(聚四氟乙烯材质)。应用于ITO、FTO、碳纸材料测试。
玻碳电极:电极杆直径(1、2、3、4 mm等多尺寸可选),电极接头(镀金铜棒),电极杆(聚四氟乙烯材质)。直型适用于粉末、液体电极制备;L型可用于侧式光催化。

图2:工作电极。
对电极
对电极与工作电极构成电流回路,承载极化电流,确保反应持续进行。通常由惰性材料(如铂)制成,具有大表面积以减小极化。
常见的对电极(如图3):
铂片电极:电极接头(镀金铜棒),电极杆(聚四氟乙烯材质),铂片纯度99.99%,铂片尺寸(5*5、5*10、10*10 mm等尺寸),铂片尺寸(0.1、0.2、0.3 mm)。
碳棒电极:电极接头(镀金铜棒),电极杆(聚四氟乙烯材质),电极成分(碳)。

图3:对电极。
参比电极
提供稳定的电位基准(如饱和甘汞电极、Ag/AgCl电极),确保工作电极电位测量的准确性。其本身几乎无电流通过,避免极化干扰。
常见的参比电极:
酸性:甘汞电极(Hg/HgCl2,电极电势:饱和KCl为0.2415V;1MKCl为0.28V;0.1MKCl为0.334V)、银氯化银电极(Ag/AgCl,电极电势:饱和KCl为0.197V;1 MKCl为0.2224V;0.1MKCl为0.288V)、汞硫酸亚汞电极(Hg/Hg2SO4,在饱和K2SO4中电极电势:0.656V)、一般气电极(NHE,电极电势:0V)、标准氢电极(RHE,电极电势:0V)、可逆氢电极(RHE,电极电势:0V)等。
中性:甘汞电极(Hg/HgCl2,电极电势:饱和KCl为0.2415V;1MKCl为0.28V;0.1MKCl为0.334V)、银氯化银电极(Ag/AgCl,电极电势:饱和KCl为0.197V;1MKCl为0.2224V;0.1MKCl为0.288V)、可逆氢电极(RHE,电极电势:0V)
碱性:汞氧化汞电极(Hg/HgO,在1 M KOH中电极电势为0.0977 V)、可逆氢电极(RHE,电极电势:0 V)

图4:参比电极。
注意:在三电极体系中,参比电极的核心作用是提供稳定、可重复的参考电位,确保工作电极电位的准确测量。参比电极的选用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不同参比电极间的电位转换是数据对比(如与文献数据匹配)的关键,以Hg/HgO参比为例,根据能斯特方程:

已知Hg/HgO在1 M KOH中的电势大小为0.0977 V,所以在选用Hg/HgO作参比时,进行电位换算时应代入以上公式,最终为:

03
三电极体系的工作原理
如图5,三电极体系包含两个独立回路。
极化回路:电源(P)→电流表(mA)→对电极(CE)→工作电极(WE)。施加极化电流驱动工作电极反应,电流大小反映反应速率。
测量回路:电压表(V)→参比电极(RE)→工作电极(WE),仅检测电位(无电流通过)。避免干扰。该设计解决了双电极体系无法分离电流与电位测量的缺陷。
三电极体系是为了消除因极化电流导致的电极电势测量误差。它在传统两电极体系(仅包含工作电极与对电极)的基础上,新增了用于稳定工作电极电势的参比电极,具体构成与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
其电解池由三个核心电极组成:工作电极(W)作为主要研究和操作对象,参比电极(R)作为电势测量的基准,对电极(C)则主要承担传导极化电流、实现电极极化的功能。
下图呈现了三电极体系的电路结构:其中P为极化电源,用于为研究电极提供极化电流;mA(电流表)和V(电压表)分别负责测试电流与电势。由P、mA、C、W构成的测量回路称为极化回路,该回路中通过极化电流,可实现对电极的极化调控。
由V、R、W构成的右侧回路称为测量控制回路,其核心作用是对研究电极的电势进行测量与控制,由于此回路中几乎无极化电流通过,仅存在微弱的测量电流,因此不会干扰研究电极的极化状态及参比电极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三电极体系能够在确保研究电极表面通过极化电流的同时,精准实现对电极电势的控制与测量,达成电势和电流的同步调控与检测。正因如此,绝大多数电化学研究与测试均在三电极体系中完成。

图5:三电极体系电路图。
04
三电极体系的核心优势

图6:三电极体系连接图。
三电极体系由工作电极、对电极与参比电极协同构成,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精准的电位调控与独立的电流测量,为电化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实现高精度的电位控制:
参比电极作为稳定的电位基准,可精准锚定工作电极的电位数值,有效规避电流波动对测量的干扰。以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为例,SEI膜形成的电位区间极窄,三电极体系能在微伏(μV)级别的电位变化中实现精准调控与监测,确保捕捉到材料界面反应的关键电位信息。
保障电流测量的准确性:
体系中工作电极与对电极构成独立电流回路,对电极通过平衡工作电极的电流维持系统稳定,从而精确捕捉电化学反应中的电流响应。这一特性对分析电池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反应速率等核心参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升复杂体系的解析能力:
相较于两电极体系易受电解液、电极材料及电流路径等多重因素干扰的局限,三电极体系凭借参比电极的稳定参考作用,可清晰分离电化学过程中的各环节,为解析反应动力学机制提供更清晰的实验依据,显著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与重现性。
05
三电极体系的应用领域
电池研究
在电池领域,三电极体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锂离子电池为例,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为两电极体系,难以单独研究正负极各自的特性及其对电池整体性能的影响。
而引入参比电极形成三电极体系后,可以分别监测正极和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深入了解电极材料的嵌锂/脱锂机制、容量衰减原因以及电池的失效模式。通过对正负极电位的精确测量,能够优化电池的设计和制备工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电分析化学
在电分析化学中,三电极体系是实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分析检测的关键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工作电极的电位,可以使目标分析物在特定电位下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产生特征电流信号。根据电流信号的大小与分析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对物质的定量分析。
电催化研究
电催化反应需要精确控制电极电位以优化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三电极体系能够为电催化研究提供精准的电位控制和电流测量,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电催化反应机理,筛选和设计高效的电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