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硝酸根还原反应(NO₃⁻RR)的自由能台阶图是理解其反应机制、催化剂性能以及反应路径优化的关键步骤。
自由能台阶图(Free Energy Diagram)通过展示反应过程中各中间体的自由能变化(ΔG),能够直观地反映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包括反应的活化能、反应路径的能垒以及反应的可行性。
以下将结合多篇文献,详细分析如何从自由能台阶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探讨其在NO₃⁻RR研究中的应用。


自由能台阶图的基本结构与意义
自由能台阶图通常以反应坐标为横轴,自由能为纵轴,展示从反应物到产物的整个反应路径。在NO₃⁻RR中,反应物为硝酸根(NO₃⁻),产物为氨(NH₃),中间体可能包括亚硝酸根(NO₂⁻)、一氧化氮(NO)、羟胺(NH₂OH)等。自由能台阶图中的每个步骤代表一个反应中间体,其自由能变化反映了该步骤的热力学稳定性。
例如,FeMo@g-CN和CrMo@g-CN催化剂的自由能图显示了NO₃⁻RR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及其自由能变化。图(a)和(b)分别描绘了FeMo@g-CN和CrMo@g-CN在NO₃⁻RR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其中标记了不同的反应步骤及其对应的自由能变化。
这些数据表明,FeMo@g-CN和CrMo@g-CN在NO₃⁻RR过程中具有较低的限电位(limiting potential, U₁),表明它们可能是高效的NO₃⁻RR催化剂。



自由能台阶图中的关键反应路径
在NO₃⁻RR中,反应路径的选择对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至关重要。通过DFT计算,分析了不同金属原子(Cr, Mn, Fe, Co, Ni, Cu, Mo, Ru, Pd, La, Ce, W)在M-N-C结构中的NO₃⁻RR反应路径的自由能变化。
图a列出了不同反应路径的自由能变化,图b则通过二维坐标系展示了这些反应路径的自由能变化与NO₂⁻生成自由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据表明,不同金属原子对NO₃⁻RR的活性和选择性有显著影响,其中某些金属(如Fe、Ni)表现出更高的活性。

V@GDY上通过N端途径进行NO₃⁻RR的自由能图。图中详细列出了从初始反应物(*NO₃)到最终产物(如NO₂、NO、N₂O、N₂)的自由能变化,以及每一步反应的自由能值。这些数据表明,V@GDY在NO₃⁻RR过程中具有较低的能垒,从而提高了反应的效率。



自由能台阶图与催化剂设计的关系
自由能台阶图不仅有助于理解反应机制,还可以指导催化剂的设计。研究者通过DFT计算,分析了Cu₅₀Ni₅₀合金催化剂在NO₃⁻RR中的性能。结果表明,Ni合金化能够调节Cu的d带中心,并调控中间体(如*NO₃、*NO₂、*NH₂)的吸附能。这表明,通过调节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可以优化NO₃⁻RR的反应路径,从而提高催化活性。
研究者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分析了TM@GDY SACs(TM = Ti–Cu,Zr–Ag,Hf–Au)在NO₃⁻RR中的性能。结果表明,TM@GDY SACs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其中2-O模式是NO₃⁻吸附的主要配置。
此外,通过分析TM原子和NO₃⁻吸附能量之间的关系,发现TM中心的电子损失越大,NO₃⁻的吸附越强。这表明,通过选择具有合适电子结构的金属原子,可以提高NO₃⁻RR的催化活性。


自由能台阶图与反应选择性
自由能台阶图还可以用于分析反应的选择性。研究者通过计算自由能图,发现Os SAC对NO₃⁻RR的活性和选择性优于Fe SAC。进一步分析表明,Os SAC对NO₃⁻的吸附能比氢的吸附能更负,抑制了氢气的生成,有利于NO₃⁻RR反应的进行。这表明,通过调节催化剂的吸附能,可以提高NO₃⁻RR的选择性。
研究者通过自由能台阶图分析了不同过渡金属在NO₃⁻RR和HER之间的选择性。图中显示,NO₃⁻RR的限电位(U₁)与HER的限电位(U₁)之间的差异(U₁(NO₃⁻RR) − U₁(HER))反映了催化剂对NO₃⁻RR的选择性。最理想的催化剂应具有较高的U₁(NO₃⁻RR)和较低的U₁(HER)值,以确保NO₃⁻RR的高效进行。


自由能台阶图与反应条件的影响
研究者分析了不同pH值对Cu(111)表面上NO₃⁻RR反应路径的影响。图中分别标记了三种不同的NO₃⁻RR路径(NRA1、NRA2和NRA3),并标注了各路径中关键中间体的自由能变化(ΔG)。
在pH=0时,自由能变化范围从-0.37 eV到-6.02 eV;在pH=7时,自由能变化范围从-0.37 eV到-2.02 eV;在pH=14时,自由能变化范围从-0.37 eV到2.02 eV。这些数据表明,随着pH值的增加,反应路径的自由能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反映了电解质pH对NO₃⁻RR反应路径的影响。


结论
自由能台阶图是分析NO₃⁻RR反应机制和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工具。通过自由能台阶图,可以识别反应路径中的关键中间体、评估反应的热力学性质、优化催化剂设计、提高反应选择性,并分析反应条件对反应路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