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技术提供样品表面的晶体学信息。然而,在研究晶粒结构、三维晶粒尺寸与界面特性,往往还需要从材料内部三维体积获取信息。通过聚焦离子束(FIB)技术,逐层去除材料表面的方式获取不同深度的表面完成三维EBSD(3D-EBSD)信息的获取。本文将介绍3D-EBSD技术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与相关的应用案例。
3D-EBSD技术原理
与FIB-SEM联用的三维重构原理类似,本质上都是“逐层扫描+数据拼接”,具体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1.样品制备与逐层剥离:采用FIB技术,对样品进行纳米/微米级精度的逐层剥离、暴露出新的样品截面。
2.逐层EBSD表征:每剥离一层,对当前新截面进行EBSD扫描,获取该层的晶粒取向、晶界、相分布等二维EBSD数据。
3.三维数据拼接与建模:将所有层的二维EBSD数据,根据剥离厚度与空间坐标系进行对齐、校准,再通过软件重构出三维可视化模型。

图1 3D-EBSD(FIB-EBSD)原理图
3D-EBSD应用场景
传统二维的EBSD只能观察表面或单一截面,三维重构则能揭示样品内部的“立体信息”,主要应用于:
· 晶粒三维形貌分析:准确测量晶粒的三维尺寸、体积、形貌因子,避免二维截面带来的 “形貌误判”(如柱状晶在二维截面可能显示为等轴晶)。
· 内部织构与取向演化:分析材料内部不同深度的织构分布,研究变形、热处理过程中取向的三维演变规律(如金属轧制后的织构梯度)。
· 缺陷三维表征:直观展示内部孔洞、裂纹、析出相的三维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与晶粒、晶界的交互作用(如合金中析出相对晶界迁移的阻碍)。
应用案例
实例1:Cu样品的3D-EBSD结果

图2 Cu样品的3D-EBSD结果。(a) 重建和处理后的三维取向图;(b) X,Y和Z平面的截图;(c)突出显示选取的单个晶粒。
实例2:铝合金微米级第二相和再结晶组织的3D-EBSD结果
采用3D-EBSD技术对铝合金中的第二相与再结晶组织的数量、尺寸、形态与体积分数进行了定量表征。相较于传统的二维EBSD结果可更真实地反映第二相与再结晶组织的三维形态。

图3 铝合金3D-EBSD结果:(a)反极图面分布图的三维重构结果;(b)菊池花样质量图的三维重构结果;(c)第二相Mg2Si相的三维渲染图(XY,XZ和YZ方向);(d)合金中再结晶组织的三维渲染图(XY,XZ和YZ方向)。
(DOI:10. 11868/j. issn. 1001-4381. 2023. 000321)
实例3:超细丝材截面3D-EBSD结果
3D-EBSD三维重构技术将样品的二维结构信息以三维结构信息呈现,可更直观地反映出超细丝材的真实微观信息。从3D-EBSD技术重构的再结晶晶粒取向的三维立体形貌可知,丝材芯部存在粗大的长条丝织构和退火孪晶,边部的再结晶晶粒细小。三维结构既能体现晶粒的真实尺寸和结构,同时对取向判定也有重要意义。

图4 超细丝材的取向重构3D-EBSD结构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材新材料
原文标题:《告别 “表面观察”!3D-EBSD 带您探索材料内部晶粒结构与取向演化》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rI8s3wmSIKASdslRhPYX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