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016/j.apcatb.2025.1256279.密度泛函理论(DFT)构建金属氧化物 – 金颗粒的模型,模拟氧空位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电子密度分布,量化氧空位对反应的促进作用。模拟 CO 在氧空位处的反应路径,计算出 CO 与晶格氧反应的能垒为 0.3 eV,远低于无空位时的 0.8 eV,解释了为何氧空位可提升 CO 氧化速率。DOI:10.1021/acsami.8b17062
如何用好氧空位?
在《Importance of Size and Contact Structure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the Genesis of Unique Catalytic Processes》研究表明,氧空位是金催化体系的 “活性核心”。下面我们将结合Chemical Reviews期刊的这项工作进行说明,如何有效利用氧空位提升催化性能呢?
1.选择合适的载体优先选用“可还原 MOx”作为材料(TiO₂、CeO₂、ZrO₂、FeOx、ZnO 等),因为这些材料本身更容易形成/存储氧空位并能参与 Mars–van Krevelen 循环。论文显示 Au 在可还原 MOx 上能极大提升低温 CO 氧化活性,且 OSC 与周界长度呈线性关系。通过掺杂引入 Vo:如将 Y³⁺、Fe³⁺ 等掺入 TiO₂ 可制造氧缺陷(形成氧缺位)并稳定 Au 团簇(论文举例:Y³⁺ 掺杂使 TiO₂ 上形成氧空位,提升活性)。载体的晶相/纳米度也重要:纳米晶 CeO₂-x、表面高缺陷密度的 ZrO₂ 等比块体更易形成 Vo,能更好配合 Au。
DOI: 10.1021/acs.chemrev.9b00551
2.调控金属尺寸与接触结构使 Au 形成“半球形/平铺”与支持紧密接触以放大周界长度,因为周界处往往是 Vo 生成与 O₂ 活化的热点;论文中通过改变制备方法/热处理调控 Au 形貌(DP vs SI,或退火温度)并观察到周界长度对 OSC/TOF 的决定性关系。粒径设计:亚纳米簇、1–2 nm、2–5 nm 在不同体系中会呈现不同活性(有时单原子/簇优于 NP,有时相反),因此在工程上需以目标反应/支持为导向做对比实验并以 TOF-P/TOF-S 判据区分活性位点。
DOI: 10.1021/acs.chemrev.9b00551
3.热/气氛预处理还原处理(H₂)、氧化/再氧化循环:适当还原可产生或增加 Vo(论文提到 Au/ZnO 在 H₂ 还原 + 空气预处理下 Vo 增加并获得极高活性),但过度还原会导致 Au 电子态变化(电子转移至 Au,削弱 CO 吸附)或过度形成体缺陷导致不利影响;因此需要优化温度/时长/气氛。避免碳酸盐与中毒物种阻塞:某些载体(如 Mg(OH)₂)容易形成碳酸盐阻塞周界,导致“负的可观测活化能”与温度相关失活;在准备与反应过程中需注意去除碳酸根与控制湿度。DOI:10.1021/acs.est.0c083354.反应条件的把控(湿度、反应温度)水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因体系而异:对惰性载体(SiO₂ 等),水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可还原 MOx 上水有时有益(促进 OOH 形成),但也可能导致表面阻塞。论文对水对低温 CO 氧化与丙烯环氧化作用有讨论。温度选择决定机理:低温常见分子吸附态/界面机理(需要稳定的吸附 O₂),高温则以格位氧参与的 Mars–van Krevelen 主导(Vo 的消耗与补充成为循环的核心)。因此设计实验时需覆盖温区并联合 TAP、EPR、ECM 等表征以区分机理。
DOI: 10.1021/acs.chemrev.9b00551
5.定量化策略(结合表征)用 TAP/TPO/O₂-TPD + 电导 + EPR + XPS/XAS 的组合来交叉验证 Vo 的数量与可逆性:TAP 给出可逆可用于催化的氧量(OSC);电导测量给出 Vo 伴随电子释放的实时信号;EPR 给出未成对电子(Ti^{3+} 等);XPS/XAS 给出化学态变化与支持/金属间电荷转移。论文就以这些方法多角度证明 Vo 是关键。VO表征工具总结。DOI: 10.1002/eom2.1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