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详细介绍了九种原位分析技术(XRD、TEM、SEM、AFM、拉曼光谱、XPS、FTIR、PL、EPR)的原理、可分析信息、典型应用场景及案例分享,展示了这些技术的强大应用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1.原理:利用X射线穿透样品时的晶体衍射效应,原位控制温度、压力、气氛或电化学条件,记录X射线被晶体晶格散射形成的衍射峰,通过衍射峰的位置、强度及半高宽变化,反映晶体结构的动态演变。
2.可分析信息:物相鉴定、晶体相变、晶格常数变化、晶粒尺寸、物相含量、结晶度及微观应变;
3.典型应用场景:锂电池/钠电池充放电过程电极材料的结构演化、高温陶瓷烧结过程中的晶粒生长、金属材料热处理中的相变、催化剂在反应气氛下的结构稳定性研究;
案例分享
图c不同位置(P1-P8)XRD图谱显示,(002) 与 (100) 衍射峰相对强度呈梯度差异。P1(高电流密度)以 (002) 织构为主,随电流密度从P1到P8降低,(002) 峰减弱、(100) 峰增强,证实电流密度可调控织构。
图d积分峰面积数据表明,(002) 与 (100) 峰面积随沉积时间线性增长,说明锌沉积量均匀增加;且P1峰面积斜率最大,从P1到P8斜率递减,对应锌生长速率随局部电流密度梯度分布。

图1:原位XRD用于对锌电沉积的研究。DOI:10.1038/s41467-025-61813-y。
1.原理:将样品置于可原位调控工况的TEM样品台中,在施加外场(热、电、力、液体)时,利用高能电子束穿透样品,通过电子与样品原子的相互作用(衍射、散射)形成图像,实时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结构和晶体结构的演化。
2.可分析信息:微观结构演变、晶体相变与位错运动、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收缩、反应中间体的生成与消失;
3.典型应用场景:锂电池锂枝晶生长的实时观测、催化剂在反应气氛下的活性位点动态演变、纳米器件的电致形变与失效机制、金属材料的原位拉伸变形与断裂过程;
案例分享
图a、b研究了汞纳米液滴在受电子束激发后,表面快速形成大量孔洞,随照射时间延长,孔洞相互接触并融合扩大,最终形成裂纹状结构。
图c研究了汞纳米液滴的生长融合,电子束剂量率直接调控液滴动能与融合效率,高剂量率提供更多能量驱动液滴移动与原子扩散,促进融合。

图2:原位TEM研究汞纳米液滴在界面处的动态演化。DOI:10.1038/s41467-025-59063-z。
1.原理:在SEM样品室中集成原位加热、加电、拉伸或气氛控制模块,利用聚焦电子束逐点扫描样品表面,激发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特征X射线,实时获取样品表面微观形貌与成分分布的动态信息。
2.可分析信息:样品表面形貌变化、元素分布动态、孔洞与裂纹的生成扩展、涂层的剥离与失效、沉积物形貌演化;
3.典型应用场景:金属材料的原位腐蚀过程观测、聚合物材料的热降解形貌变化、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表面氧化、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的界面分离;
案例分享
应变20%,图a:加载初期,部分碳纳米管顶端局部弯曲,符合铰支边界柱体弯曲形态;
应变60%,图b:进入后屈曲阶段,大量碳纳米管侧向位移且偏转方向耦合,形成局部致密/稀疏区,阵列屈服但无断裂、严重缠绕;
应变90%,图c:最大压缩状态下,屈服的碳纳米管底部段旋转或弯曲,压头与顶端无明显滑移,载荷传递稳定,阵列未整体坍塌;
卸载后,图d:阵列恢复80%-90%原始高度,残留少量弯曲与局部脱层,形态吻合经典铰支边界压缩柱体残余变形,验证类柱体变形本质。

图3:原位SEM纳米压痕技术研究高泡沫状碳纳米管的压缩变形。DOI:0.1021/am101262g。
1.原理:将微悬臂探针靠近样品表面,利用探针与样品间的原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静电力或毛细力使悬臂发生偏转,原位控制温度、湿度、施加应力或电化学条件,通过扫描探针记录悬臂偏转信号,转化为样品表面三维形貌,同时可测量力学性能或表面电势。
2.可分析信息:样品表面形貌与粗糙度、体积膨胀/收缩、界面相互作用力/杨氏模量等力学性能、表面电势分布等;
3.典型应用场景:生物膜在不同pH下的形貌变化、锂电池硅负极的原位体积膨胀测量、聚合物凝胶的溶胀/收缩动态、纳米器件的电致形变与力学失效;
案例分享
开路电位时,Pt 电极表面平整;放电至1.26-1.11 V,出现1-2 nm厚的ZnO2纳米片,且纳米片沿水平方向生长。电位降至0.82-0.67 V,纳米片堆叠并横向扩展且无团聚,表明非碱性电解液中ZnO2沉积均匀。
当电位升至1.78 V,纳米片从边缘开始分解,底部优先分解、边缘保留形成环状轮廓,不与Pt基底接触,说明其形成与电化学反应本质相关,而非Pt催化作用。充电至2.00 V时,纳米片完全分解,仅留环状结构,证明O2/ ZnO2化学可逆性优异。

图4:原位AFM用于锌空气电池正、负极的纳米级界面演化的研究。DOI:10.1038/s41467-024-55239-1。
1.原理:利用激光照射样品,激发样品分子或晶格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拉曼散射光,原位控制温度、气氛、电化学或光照条件,记录拉曼散射光的频率(特征峰位置)、强度及峰宽变化,反映分子结构、化学键、分子间相互作用或晶体结构的动态演变。
2.可分析信息:分子结构识别、化学键变化、应力状态、晶体相变、反应中间体的生成与消失、物质含量;
3.典型应用场景: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结构变化、催化剂在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动态、聚合物材料的光降解/热降解、石墨烯基材料的原位掺杂与修饰;
案例分享
图a、b、c拉曼光谱仪结构示意图、拉曼与电化学反应池联用示意图及不同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示意图。
图a₁、b₁、b₂为Ni基催化剂,拉曼峰480 cm-1(δ(Ni3+-O))与560 cm-1(ν(Ni3+-O))为特征峰,通过Fe/Co掺杂诱导β-NiOOH→γ-NiOOH相变,γ相的δ/ν峰强比(Iδ/ν=1.55)更高,高价Ni4+可激活晶格氧,降低O-O耦合能垒。
图d₁–d为Co基催化剂,Co3O4的空位(Vo/VCo)可促进* OH吸附与脱质子,氧空位(Vo)使Co (OH)2特征峰(290 cm-1)在低电位出现,钴空位(VCo)加速 Co (OH)2分解,验证缺陷对OER步骤的调控作用。
图e1、e1为18O标记实验,NiOOH的拉曼峰快速从18O位置(低波数)切换至16O位置,证明晶格氧参与反应(LOM机制);而NiFe LDH无峰位变化,遵循AEM机制,直接通过拉曼峰位移证实两种OER路径的本质差异。
图f₁–f₃为甲醇氧化,Ni3+-O峰(560 cm-1)随电位降低减弱,证明Ni3+与甲醇的脱氢反应;氘代甲醇实验(f₂)中峰强衰减变慢,验证C-D键更难断裂,为反应动力学提供直接证据。
图g₁、g₂为尿素氧化,Ni2Fe (CN)6在反应中拉曼峰无变化,通过Fe/Ni位点协同催化尿素分解;NiC2O4易氧化为NiOOH但活性更低,证明稳定的晶格结构比动态重构更利于特定反应。


图5:原位拉曼光谱在电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DOI:10.1021/acs.jpcc.4c04324
1.原理: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利用X射线激发样品表面原子的内层电子,原位控制温度、偏压或反应气氛,检测光电子的动能与强度,通过结合能确定元素种类与价态,通过强度定量表面元素含量,反映表面化学态的动态变化。
2.可分析信息:表面元素组成与价态变化、表面化学态、表面官能团、能带结构;
3.典型应用场景: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表面氧化还原动态、半导体材料表面缺陷的原位调控、锂电池SEI膜的成分与形成机制、金属材料表面涂层的失效过程;
案例分享
图a、b证明Li与两种取向MoS2均发生反应生成Mo和Li2S。初始沉积后,所有Mo 3d峰均向高结合能偏移0.3-0.4 eV,为电子能带弯曲效应,而非化学位移,且两种取向的偏移程度一致,进一步验证反应的取向无关性。
图c、d随Ag沉积厚度增加,Mo 3d峰强度逐渐衰减,因Ag覆盖层阻碍MoS2光电子逸出,证明无化学相互作用。初始沉积后,Mo 3d峰向低结合能偏移(与Li沉积的偏移方向相反),因Ag 的高功函数导MoS2表面电子富集,属于能带弯曲效应,进一步证实Ag与MoS2仅存在物理接触,无化学键形成。

图6:原位XPS用于不同晶体取向MoS₂与 Li、Ag、Ge的界面化学转变的研究。DOI:10.1021/acsami.7b10230。
1.原理:利用红外光照射样品,样品分子或官能团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后发生振动/转动能级跃迁,原位控制温度、气氛、压力或电化学条件,记录红外吸收光谱,通过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及峰形变化,反映分子结构与吸附态的动态变化。
2.可分析信息:分子吸附/脱附、官能团变化、分子结构变化、反应中间体的生成与消失、化学键振动模式;
3.典型应用场景:多相催化反应中表面中间体的实时监测、聚合物材料的热老化/光降解过程、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水合动态、生物分子的构象变化;
案例分享
图a为初始ZnO/ZrO2,通入H₂后28 min内,未检测到甲酸盐(1586 cm-1)和C-H键振动(2800-3000 cm-1),表明初始催化剂H2活化能力弱,无法有效将吸附的碳酸盐加氢转化为甲酸盐。
图b为反应后ZnO/ZrO2,通入H₂约8 min后出现C-H键振动(2800-3000 cm-1),20 min时检测到甲酸盐(1586 cm-1),证明反应后催化剂因ZnOx簇聚集,H2活化能力显著提升,可高效催化碳酸盐加氢生成甲酸盐,进而转化为甲醇。

图7:原位FTIR用于CO₂加氢反应中ZnOₓ簇的动态演化的研究。DOI:10.1021/acs.iecr.3c03533。
1.原理: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样品,激发样品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电子跃迁回基态时释放荧光,原位控制激发光强度、温度、电压或气氛,记录荧光光谱,通过荧光峰的位置、强度及寿命,反映电子能级与载流子动力学的动态变化。
2.可分析信息:发光中心、能隙、能量转移、局域环境极性、缺陷态、禁带宽度变化、载流子复合速率、缺陷浓度、发光效率及反应中间体的生成;
3.典型应用场景:半导体材料的原位掺杂调控、光催化剂的载流子分离效率动态、OLED器件的电致发光稳定性、生物分子的原位标记与追踪;
案例分享
图a表明 QDs 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为界面动态监测提供清晰信号基准。图e为室温放置,QDs的PL持续红移,同时3D钙钛矿的PL强度逐步增强,说明Br–从QDs迁入3D钙钛矿,钝化表面缺陷,抑制非辐射复合,验证双向卤交换–缺陷钝化的协同作用。
图g-j温度对卤交换的影响,随退火温度升高,QDs的PL红移速率加快,且红移幅度更大,证明卤交换为温度激活过程,高温加速卤离子扩散,为后续活化能计算提供实验依据。

图8:原位PL用于QDs/3D钙钛矿异质结的卤离子交换动态的研究。DOI:10.1021/acsenergylett.4c01268。
1.原理:基于未成对电子在外部磁场中吸收微波能量产生的共振效应,原位控制温度、气氛、光照或电化学条件,记录EPR信号,通过信号的g因子、峰分裂及信号强度,反映自由基或缺陷的动态变化。
2.可分析信息:自由基浓度、缺陷位点的生成与湮灭、金属离子的价态变化、局域结构、反应中间体的自旋态;
3.典型应用场景:聚合物材料的光降解/热氧化过程、光催化反应中的自由基动态演变、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缺陷调控、生物体系中的氧化应激(如细胞内自由基浓度);
案例分享
图a为CV曲线,呈现对称的氧化还原峰,峰间距仅19 mV。表明STEMPO在mesoITO电极上的电子转移可逆性优异。
图b为EPR光谱,证实氧化还原过程可逆,EPR信号变化与CV峰位置完全对应。正向与反向扫描的EPR双积分–电位曲线均符合1电子能斯特方程,拟合得到的还原电位与CV曲线峰电位完全一致,验证FE-EPR可精准测定表面固定化物种的热力学参数。
双积分值随电位呈典型S型,表明STEMPO・/STEMPO⁺的转化达热力学平衡,表面电子转移过程无显著动力学阻碍。

图9:原位EPR用于表面固定化电催化剂催化动力学与电子转移机制研究。DOI:10.1038/s41557-024-01450-y。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