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主要介绍PVD、CVD、ALD的基本原理、关键类型(如PVD的电子束蒸发、CVD的PECVD、ALD的PE-ALD)、工艺流程,包含各技术的优缺点与应用场景,可以掌握它们在薄膜制备中的核心特点与适用范围。
什么是薄膜沉积?
薄膜是厚度在1μm及以下的纳米级结构材料。其重要性在于具备优于块体材料的优异功能特性,且多数需在高功率运行及真空条件下制备。
在现代技术中,薄膜材料因其独特性能(相较于块体材料),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磁信息存储、微电子、光学滤波器、催化及显示器件等领域。薄膜的特性差异显著,是电子、电气、磁学及光学器件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薄膜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其中厚度均匀、保形性好且可控的超薄膜材料,对未来半导体及其他器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薄膜沉积技术中,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和原子层沉积(ALD)是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三种核心技术。

图1. (B)各类沉积技术的层级关系。DOI: 10.1016/j.snb.2020.129403
物理气相沉积(PVD)
PVD技术是指在真空条件下,将材料源(液态或固态)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汽化,或部分电离成离子,并通过低压气体(或等离子体)在基片表面沉积出具有特定功能薄膜的过程。PVD方法主要包括蒸发和溅射沉积。
PVD的核心过程可分为三步:(1)蒸发/溅射:通过能量输入使固态或液态的源材料转化为气态粒子。(2)输运:气态粒子在真空中从源头向基底运动。(3)沉积:粒子到达基底表面并凝结成膜。
电子束蒸发
电子束蒸发是一种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在真空环境中,通过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由电子枪(灯丝)产生一束高能、聚焦的电子束。该电子束被引导轰击靶材(蒸发源),使其迅速升温并汽化,汽化后的材料原子/分子沉积在预设的基片表面。

图2. 电子束蒸发工艺示意图。DOI: 10.5772/65702
电子束蒸发适用于多种材料的沉积,包括晶体与非晶半导体、有机分子材料、金属及其氧化物等,且所得薄膜纯度高、质量优异。
如图3所示,研究人员研究了WO3-x薄膜的电子传输行为。薄膜通过电子束蒸发在氟掺杂氧化锡(FTO)导电玻璃上沉积,分别于室温(RT)和300°C退火。研究证实,氧空位浓度的增加是薄膜电导率提升及光转换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

图3. (a)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示意图。(b)实际器件的截面扫描电镜(SEM)图像。(c)采用WO3-x-RT与WO3-x-300°C薄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正反向电流–电压(J–V)曲线。(d)对应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谱图。DOI: 10.1021/acsaem.9b00547
溅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产生的高能离子轰击位于阴极的靶材(靶片),靶材与等离子体分置两侧。离子轰击使靶材原子被击出,并通过冷凝作用沉积在衬底上。
由于这种离子轰击,靶材表面还会发射二次电子,这些二次电子对维持等离子体起着关键作用。

图4. 溅射系统示意图。DOI: 10.5772/65702
溅射技术是一种成熟的薄膜沉积方法。但传统溅射技术存在缺陷:衬底损伤大、沉积速率低、电离效率低。为解决这些问题,磁控溅射技术应运而生。
如图5所示,研究人员采用RF磁控溅射技术在钠钙玻璃衬底上沉积Cu₂ZnSnS₄(CZTS)薄膜,并分析其结构特性和化学组成:薄膜在350-550℃下退火,部分薄膜采用不同铜覆盖比(0.65、0.71、0.85)并在500℃下退火,薄膜厚度为140-280nm。
XRD和拉曼光谱证实,薄膜为黄锡矿型CZTS结构。其中,铜覆盖比为0.71的CZTS(CC1-0.71)薄膜光学特性显著改善。

图5. Cu覆盖CZTS样品的结构特性。(a)Cu覆盖CZTS样品制备示意图。(b)样品CC0、CC1、CC2及CC3的X射线衍射图谱。(c)Cu覆盖样品CC0、CC1、CC2与CC3的拉曼光谱。DOI: 10.1016/j.solener.2013.02.003
物理气相沉积(PVD)优点:化学组成、相变及薄膜厚度可实现原子级控制,锐度高。
缺点:需高温和高真空环境,成本高,设备复杂,涂层生长速率较慢。
化学气相沉积(CVD)
CVD技术之所以成为优选方案,是因其能制备高质量薄膜且成本经济,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CVD的沉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溶液化学性质、粘度、pH值等参数。
CVD基本流程
尽管各类CVD存在差异,其基本流程却相同,均可归纳为以下通用步骤。
(1)首先,反应气体被输送到反应器中。这些反应气体要么通过均相反应形成中间反应物和气态副产物,要么直接穿过边界层扩散到基底上。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应气体和中间反应物都会吸附在加热的基底表面上并在表面扩散。
(2)随后在气固界面发生的异相反应通过成核、生长和聚结以及副产物的形成导致连续薄膜的形成。
(3)最后,任何气态产物和未反应的物质从表面解吸并从反应区被带走。当温度足够高或引入额外能量(如等离子体)时,均相气相反应才会显著进行;若沉积依赖衬底表面催化(例如金属表面石墨烯的催化生长),则异相反应尤为关键。

图6. 典型CVD过程各基本步骤的示意图。DOI: 10.1038/s43586-020-00005-y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PECVD是一种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可将气态前驱体转化为固态薄膜并沉积于各种衬底。
其核心流程为:将气体反应物通入射频(RF)激励电极与平行接地电极之间,通过电极间的容性耦合使气体反应物激发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发生化学反应后,反应产物沉积在预设衬底上—衬底需放置在接地电极上。
依据薄膜种类不同,衬底通常只需加热至250-350℃,远低于传统CVD的600-800℃,因此特别适用于那些高温会损伤已制备器件的低温工艺场景。

图7. PECVD工艺示意图。DOI: 10.1016/j.jmrt.2022.10.064
化学气相沉积(CVD)优点:外延薄膜生长,沉积速率高,膜层质量优异,工艺可重复性好,台阶覆盖保形性佳。
缺点:需要高温条件,遮蔽表面处理难度大,反应腔室在尺寸上也有限制。
原子层沉积(ALD)
ALD技术的核心是精准控制衬底表面的化学反应,且反应具有自限制特性,这使其成为超薄膜沉积的理想技术。
ALD与CVD极为相似,关键区别在于:ALD中前驱体通过惰性气体吹扫实现物理分离,不会同时通入反应器。这种前驱体暂态分离和反应自限制的特性,使ALD成为一种原子级逐层沉积的先进超薄膜制备技术。
ALD工艺基本流程
ALD采用自下而上的沉积思路。如图8所示,目标材料的制备需经过两步或多步反应,且包含多次吹扫过程。
典型的四步ALD流程如下:
(1)前驱体吸附:将衬底暴露于前驱体(反应物1)中,反应物1与衬底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吸附并触发表面反应,直至衬底表面所有官能团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会被释放。
(2)第一次吹扫:通过惰性气体吹扫,移除未反应的反应物1及第一步产生的副产物。
(3)表面反应:通入共反应物,共反应物与衬底表面已化学吸附的反应物1发生自饱和表面反应。
(4)第二次吹扫:再次通过惰性气体吹扫,移除未反应的共反应物及新产生的副产物—此时衬底表面会形成带有新官能团的活性位点。

图8. ALD工艺通用技术示意图。DOI: 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20.119602
重复上述四步循环,即可在衬底表面实现逐层沉积。根据目标薄膜厚度需求,ALD循环可重复数千次。凭借高保形涂层、均匀沉积、厚度精准可控的核心优势,ALD已成为催化、燃料电池、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
ALD主要分为三类:热原子层沉积(T-ALD)、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和光辅助原子层沉积。
其中,T-ALD和PE-ALD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类型。T-ALD通过表面热反应实现薄膜沉积,可精准控制薄膜厚度并保证保形性,但其沉积温度范围为150-350℃,相对较高的温度限制了其应用场景。为解决这一局限,PE-ALD技术应运而生。
PE-ALD利用高反应活性的等离子体物种,在不降低薄膜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沉积温度,从而提升材料质量与性能。
此外,PE-ALD的优势还包括:等离子体可拓宽前驱体选择范围,使其能沉积热-ALD难以制备的材料。在低温下,PE-ALD可产生高反应活性的催化剂或物种,进一步扩大前驱体与衬底的选择空间。这意味着PE-ALD可在热敏衬底上制备薄膜。同时,PE-ALD还具有工艺灵活、沉积速率更高的优势。
如图9所示,研究人员对比了T-ALD与PE-ALD制备的Nb₂O₅薄膜:以ᵗBuN=Nb(NEt₂)₃为前驱体,分别以H₂O(热-ALD)和O₂(PE-ALD)为共反应物,在Si衬底上沉积薄膜,沉积温度范围为150-350℃。
SE显示,两种ALD技术制备的薄膜厚度均一,且在200℃时,二者均实现自限制生长。PE-ALD制备的薄膜在200℃时的每循环生长量(GPC)为0.56Å,高于热ALD的0.38Å。这归因于PE-ALD中Nb的吸附量更高。研究还发现,两种技术制备的薄膜GPC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图9. SE结果示意:(a)热ALD与(b)等离子体ALD所生长Nb₂O₅薄膜的厚度均匀性。(c)热ALD(H₂O吹扫时间)和(d)等离子体ALD(O₂吹扫时间)的每循环生长量(GPC)变化。(e)经RBS校准后,两种ALD模式在不同温度下的GPC对比。DOI: 10.1116/1.5034097
原子层沉积(ALD)优点:均匀性好、薄膜质量高、可低温沉积、保形性好、化学计量比可控、具有自限制特性。
缺点:前驱体成本高,沉积速率慢,配体材料浪费严重,工艺复杂。
【高端测试 找华算】
华算科技是专业的科研解决方案服务商,精于高端测试。拥有10余年球差电镜拍摄经验与同步辐射三代光源全球机时,500+博士/博士后团队护航,保质保量!
🏅已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Angew、AFM、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
👉立即预约,抢占发表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