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原理
吡啶(C₅H₅N)是一种碱性探针分子,其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可与材料表面的酸性位点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特征吸附物种,通过红外光谱的特征峰位置和强度实现酸性表征:
B酸(质子酸):表面羟基(-OH)提供质子(H⁺),与吡啶结合形成吡啶盐阳离子(C₅H₅NH⁺),在红外光谱中显示1540cm⁻¹特征峰(强峰),同时伴随1640cm⁻¹附近的峰。
L酸(路易斯酸,电子接受体):表面金属离子或缺陷位点接受吡啶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络合物(C₅H₅N-Mⁿ⁺),特征峰位于1450cm⁻¹(强峰),部分材料可能伴随1620-1630cm⁻¹峰。
物理吸附吡啶:未与酸性位点结合,仅通过范德华力吸附,特征峰为1490cm⁻¹(可作为内标或参考峰),且在低温下易脱附。
酸强度表征:
酸性越强,与吡啶的结合力越强,需在更高温度下才能脱附。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结合红外(即不同温度下脱附后测红外),可区分酸强度:
低温脱附(如150℃)后残留的峰对应弱酸;
中温脱附(如300℃)后残留的峰对应中强酸;
高温脱附(如450-500℃)后残留的峰对应强酸。
样品形态:
通常为粉末状固体(如分子筛、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需干燥、无团聚(必要时研磨过筛,粒径建议
若为块状或薄膜,需加工成适合红外池的尺寸(如透射池需样品厚度均匀,漫反射池需样品能填充样品杯)。
预处理关键:
去除表面吸附的杂质(水、CO₂、有机物等),避免干扰吡啶吸附。预处理条件需严格控制:
气氛:真空(10⁻³-10⁻⁴Pa)或惰性气体(N₂、Ar)保护;
温度:根据材料稳定性设定(如分子筛通常200-500℃,金属氧化物需避免高温烧结);
时间:2-4小时,确保表面羟基或吸附物种完全脱附。
酸类型判断:
若1540cm⁻¹峰存在,证明有B酸;
若1450cm⁻¹峰存在,证明有L酸;
两者同时存在则为混合酸型材料(如HZSM-5分子筛同时含B酸和L酸)。
酸量计算:
酸量(单位:μmol/g)通过特征峰的积分面积计算,公式为:
酸量=ε×mA×S
其中:
A:特征峰(1540或1450cm⁻¹)的积分面积;
S:样品面积(透射池)或光路长度(漫反射池);
ε:摩尔吸光系数(需参考文献,如B酸1540cm⁻¹的ε约为1.67cm/μmol,L酸1450cm⁻¹的ε约为2.22cm/μmol,不同文献可能有差异);
m:样品质量(g)。
酸强度分布:
以“脱附温度-酸量”作图,高温下仍保留的酸量占比越高,说明强酸比例越高。例如:
150℃脱附后残留的酸量=总酸量(弱酸+中强酸+强酸);
450℃脱附后残留的酸量=强酸量。
吡啶纯度:需使用无水吡啶(含水分会与B酸反应,干扰1540cm⁻¹峰),建议提前经分子筛干燥。
原位池污染:测试后需高温烧除残留吡啶(如500℃空气气氛),避免污染后续样品。
样品稳定性:高温预处理或脱附时需确保样品不分解(如某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不耐高温)。
峰重叠干扰:部分材料本身的骨架振动可能与吡啶峰重叠(如1450cm⁻¹附近可能有碳酸盐峰),需结合背景谱图排除。
吸附饱和性:吡啶吸附时间不足会导致酸性位点未完全占据,需通过延长时间或提高吡啶分压(如饱和蒸汽)确保吸附饱和。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