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带中心?光催化/电催化中通过界面工程调控d带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关键

说明:本文华算科技介绍了d带中心的基本概念、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在催化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d带中心作为过渡金属电子结构关键参数如何影响吸附键稳定性,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等计算方法解析其调控机制。

通过案例展示了界面工程对d带中心的优化如何提升光催化性能,为读者系统理解电子结构描述符在材料设计中的作用提供指导,推动高效催化剂开发。

 

什么是d带中心

 

d带中心(d-band center)是表征过渡金属电子结构的关键物理参数,其定义为金属原子d轨道能级的加权平均能量位置,通常相对于费米能级进行测量。

这一概念由催化理论先驱HammerNørskov1990年代提出,已成为描述和预测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和催化活性的核心描述符之一。

要理解d带中心的意义,首先需要了解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特点:在形成金属晶体时,过渡金属原子的价电子轨道会分裂成宽而低的sp能带和相对窄而高的d能带。

其中,d轨道由于空间定位性强,形成较窄的能带,且位置通常靠近费米能级,对催化活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什么是d带中心?光催化/电催化中通过界面工程调控d带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关键

DOI:10.1039/c6ra04345c

 

在催化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时,会发生轨道杂化形成新的分子轨道。

当吸附质的原子轨道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时,首先与金属的sp能带耦合产生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但由于sp能带非常宽,产生的反键轨道能量远高于费米能级,不会被电子占据,因而不影响成键稳定性。

随后,这一杂化体系会与金属的d能带进一步耦合,产生最终的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此时,d带中心的位置决定了反键轨道相对于费米能级的位置:d带中心较时,反键轨道能量降低,更多部分低于费米能级而被电子占据,减弱了吸附键的稳定性;反之,当d带中心较时,反键轨道能量升高,电子占据减少,吸附键更稳定

 

d带中心的理论计算方法 

 

精确计算d带中心是应用该理论指导实验研究的基础。d带中心本质上是d电子的平均能量,其标准计算方法基于过渡金属的投影态密度PDOS)分析。计算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需要借助第一性原理计算(如密度泛函理论)和后续的数据处理。

对于计算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通常需要借助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如VASPMedeA等)获取态密度数据,然后使用Origin等数据处理工具进行积分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d带中心计算结果会受到计算参数(如截断能K点网格等)的影响,因此在系统比较不同体系的d带中心时,需要确保所有计算采用相同的参数设置。

此外,对于表面催化反应,通常只考虑表面原子的d轨道态密度,因为体相原子的d带中心与表面原子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而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表面。

 

顶刊案例解析:极端功函数调控与欧姆接触

 

案例背景与问题提出

 

传统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钙钴氧化物(CaCoO₅,CC)虽具有适合光催化的一些特性,但其d带中心位置通常远离费米能级,导致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力不足,反应动力学迟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石墨炔(GDY)作为电子调节器。

GDY是一种新型sp杂化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受体/供体双功能特性与高载流子迁移率,为调控金属d带中心提供了全新思路。

什么是d带中心?光催化/电催化中通过界面工程调控d带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关键

DOI: 10.1016/j.apcatb.2025.125614

 

研究团队通过简单的浸渍法构建了GDY/CC S型异质结。这种异质结结构能够有效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同时通过界面电子相互作用调控Co原子的d带中心位置。

S型异质结机制结合了传统Type-II异质结的电荷分离优势与肖特基结的能带对齐特点,能够在维持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同时实现高效的电荷分离。

d带中心调控机制与实验验证

 

研究团队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实了GDYCo d带中心的调控作用。XPS分析证明了GDYsp碳键与Co³⁺/Co²⁺存在电子相互作用;UPS测试显示异质结界面形成了0.28 eV的强界面电场(IEF),促进电荷分离。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同步辐射表征和DFT计算,研究团队直接观察到了Cod带中心上移0.15 eV,向费米能级靠近。

 

什么是d带中心?光催化/电催化中通过界面工程调控d带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关键

DOI: 10.1016/j.apcatb.2025.125614

 

d带中心的上移优化了H的吸附自由能,使吸附键强度达到Sabatier原理的最优值。

理论计算表明,d带中心的上移增强了Co原子与氢中间体(H)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水解离和氢原子形成的能量势垒,从而显著提升了光催化产氢的动力学过程。这种电子结构动力学协同调控策略,突破了传统金属氧化物的动力学限制。

 

性能提升与理论意义

 

经过GDY修饰的复合催化剂产氢活性达1079 μmol·g⁻¹·h⁻¹,为纯CC18.7倍,展现了d带中心调控对催化性能的显著提升效果。

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揭示了GDY对过渡金属d带中心的调控规律,建立了有机碳材料金属氧化物电子相互作用模型,推动S型异质结从结构设计向电子结构设计的范式转变。

什么是d带中心?光催化/电催化中通过界面工程调控d带提升催化剂性能的关键

   DOI: 10.1016/j.apcatb.2025.125614

 

该案例清晰地展示了d带中心理论在指导实际催化剂设计中的强大能力。通过合理的界面工程,实现对d带中心的能级裁剪,为开发新一代太阳能氢能转换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也表明,d带中心不仅是理解催化活性的理论描述符,更是指导实验设计的实用工具。

 

总结

 

d带中心理论作为表面催化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从基本的d带中心概念到计算方祛,再到实际应用案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d带中心理论的全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催化科学的发展,传统的d带中心理论也在不断演进,BASED理论、双d带中心协同调控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电子结构描述符体系。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