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系统介绍了恒电势计算的概念与实现途径,重点比较了恒电势与恒电荷计算在物理假设、界面极化与吸附能预测上的差异与适用场景,讨论了电位参考、边界处理与尺寸收敛等关键难点,并建议从恒电荷到恒电势逐步验证以提高模拟与实验电位对齐的可靠性。

恒电势计算是指在模拟电化学体系时将电极保持在固定电位(电势)条件下进行的数值计算,而不是传统上把电极带固定电荷来研究。
通俗地说,真实电池和电催化器件工作的关键是“电极电位”——它决定了电子的能量、界面上离子和分子的吸附与反应趋势。下图展示了同一个电极板上恒电荷(左)方法与恒电势(右)方法的电荷分布对比。

DOI:10.1038/s43588-021-00153-5
恒电势计算的目标就是在计算机里重现这个真实的控制变量,让电子或表面电荷根据外加电位自由调整,从而更接近实验条件。
对初学者而言,可以把它想象成把实验台上的电极接到一个理想的电位源上:无论界面发生什么化学变化,电位都被稳住,电荷会自动在电极内重新分配以维持该电位。
这种思路对于描述双电层、界面电容、吸附能随电位变化以及电化学反应动力学都非常重要。

在计算中实现恒电势有多种策略,核心思想是允许电极的局域电荷根据周围环境自洽变化。
经典分子模拟里常见的方法是把电极原子赋予可变电荷模型,通过求解电荷约束方程或最小化能量来满足给定电位;这类方法可在经典MD中重建电极—电解液界面、双电层结构与电容行为。
有相关工作展示了电极原子电荷的高斯分布模型(Gaussian charge distribution),通过最小化静电能量来动态调整电荷,使电极电势恒定。下图图中还对比了恒电荷方法和恒电势方法的不同的时间常数。

DOI:10.1063/5.0099239
对于需要量子精度的化学反应,研究者会采用恒电势下的量子计算策略: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内通过改变电子数并配合适当的电位参考或使用开系综(grand-canonical)方法,使体系在给定电位条件下达到电子平衡。
还有混合QM/MM或嵌入式方法,把反应区用高阶量子方法处理,周围电解液与电极用经典可变电荷模型表示,兼顾准确性与规模。
无论哪种实现,关键问题包括电位的参考与标定(如何与标准氢电极对应)、边界条件与长程库仑处理、以及有限尺寸效应对电场与电荷分布的影响。

在电化学模拟中,恒电势(constant-potential)和恒电荷(constant-charge)是两种常见但截然不同的边界条件,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控制变量是谁:实验中通常控制的是电极电位(用电位计或电源),因此恒电势更贴近真实情形,而恒电荷则固定电极上带的总电荷,不允许电荷随环境自发调整。
相关工作发展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恒内电势方法(CIP-DFT),用于模拟偏压下的电化学反应。
下图显示了两电极体系的静电势分布:电极内电势(φ_M)通过边界条件固定,而电解质中的电势梯度反映了双电层结构,同时还展示了如何通过控制费米能级来模拟实际电极电位,适用于催化反应和电池材料设计。

DOI:10.1038/s41524-023-01184-4
两者差异带来一系列重要后果:在恒电势条件下,电极表面会根据附近离子、溶剂和吸附物的变化自动重新分配局域电荷,双电层结构、电荷密度分布与吸附能都会呈现出电位依赖性;在恒电荷条件下,电极的电场分布被人为固定,可能高估或低估界面极化效应,导致对吸附自由能和反应能垒的预测与实验电位下的行为不一致。
实现上恒电荷更简单——在DFT里只需设定电子数或在经典模拟里固定表面电荷;而恒电势需要可变电荷模型、开系综技术或额外的求解步骤以使电极电位与参考电极一致,编程和计算复杂度与成本更高。

恒电势计算把“电位”这一实验核心量引入计算化学,为电化学接口、催化和电池研究提供了更现实的模拟框架。实现方式多样:经典MD中用可变电荷模型重建双电层,量子化学中采用开系综或调整电子数以匹配给定电位,而QM/MM混合方法兼顾精度与规模。
真实应用时需要解决电位参考、边界与长程相互作用、有限尺寸效应与统计收敛问题。对初学者建议循序渐进:从经典恒电势模型学起,验证与实验可比的宏观量(如电容、扩散系数),再逐步迁移到恒电势下的DFT或QM/MM反应研究。
尽管实现复杂且计算要求高,恒电势计算能显著提升电化学模拟的现实相关性,是连接理论与实验、推动电极与电解液协同设计的重要工具。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