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总结:本文围绕Sabatier原则系统解析了吸附能催化活性的决定性作用,即反应物或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既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吸附过弱会导致反应物难以停留和活化,吸附过强则阻碍产物脱附并可能引发表面中毒。

文中结合HEROER、CO2还原等典型反应实例,以及火山曲线规律,说明了适度吸附能如何实现催化活性的最优化。同时还探讨了通过合金化、表面缺陷调控、高熵合金等方法突破传统火山顶限制的策略,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在催化过程中,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强度对催化活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关系可追溯到1913年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巴蒂耶提出的著名Sabatier原则:理想的催化剂应当对反应物或中间体有适中的吸附作用,既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

如果吸附过弱,反应物难以在表面停留并被活化,导致反应难以进行;反之,如果吸附过强,中间体或产物将难以从表面脱附,可能造成表面中毒,阻碍后续反应进行。这一原则常用生动的“火山曲线”来描述,即以催化活性(如反应速率或电流密度)为纵轴、吸附自由能为横轴的曲线呈火山形:在吸附强度太弱或太强的两端催化活性都低,在中等吸附强度附近出现峰值。

这一趋势已经在众多催化反应(如氢气析出HER、氧气析出/还原OER/ORR、二氧化碳还原CO2RR、氮还原NRR等)中被验证,并成为指导催化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吸附能过弱时

当催化剂表面对反应物或关键中间体的吸附过于微弱时,反应物难以有效被捕获和活化,表面活性位覆盖度很低,因而催化过程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初始吸附步骤往往是吸热的、热力学不利的,需要更高的能量(过电位)才能推动反应进行。

例如,在析氢反应(HER)中,若催化剂与氢原子的作用太弱,H*中间体无法稳定吸附,质子-电子对在表面难以结合成氢原子。

金等惰性金属就是典型例子:金电极与氢的结合自由能偏正(即吸附较弱),导致其HER交换电流密度远低于铂等金属,需要较高过电位才能产生氢气。换言之,金表面氢覆盖度低,H–H重组生成H2的几率小,表现为活性不佳。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DOI: 10.3762/bjnano.5.96

CO2电还原(CO2RR)中也能看到类似现象。研究表明,平整的Cu(111)和Cu(100)单晶表面对CO中间体的吸附较弱,在反应条件下几乎不产生多碳产物,反而大部分电流走向副反应如氢析出。

这是因为CO2在平坦铜面上还原生成*CO后,*CO吸附不牢靠,表面CO覆盖度“极低”,尚未来得及发生C–C偶联便可能脱附成CO气体或被进一步还原为甲烷等C1产物。

只有当铜表面存在阶梯/缺陷位时,才提供了较强的吸附位点以稳定CO,提高CO覆盖度,从而促进两分子的CO偶联形成C2产物。因此,纯Cu平面由于吸附过弱几乎不产乙烯,而引入适量的缺陷可增强中间体吸附,明显提升C产物的法拉第效率。

这一例子直观说明了吸附过弱如何限制催化活性:反应中间体停留时间过短或稳态浓度过低,以致后续步骤难以发生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doi: 10.1038/s41467-025-59267-3

总的来说,吸附能过弱会导致催化剂对反应物“抓不住”,表现为活性位空置率高而反应速率低。实验工作者在设计催化剂时需要避免催化剂表面过于惰性。例如,通过引入杂原子掺杂或产生低配位位点,可以适度增强吸附,往往能提升反应物转化率。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吸附能过强时

与上述情况相反,如果催化剂表面对中间体或产物的吸附过于强烈,问题在于产物难以脱附,或者关键中间体被“锁死”在表面,阻碍了反应向前进行。

过强的吸附相当于使得某一步反应过于放热,产物稳固地停留在表面,需要额外能量才能将其移走,从而提高了反应的能垒或过电位。这常常导致催化中毒或活性饱和:催化剂表面被反应中间体占据,新的反应物无法接触活性位。

经典例子之一是在CO2还原反应中,铂(Pt)等金属对CO中间体的吸附太强,使CO无法顺利脱附为产物CO气体,而是在表面积累并毒化了催化位点。实际上,Pt电极在CO2还原中几乎不产生CO产物,就是因为生成的CO绑得太牢,既不易进一步还原成甲烷等,也不释放成CO气体,反而阻挡了质子进一步还原其他CO2分子。

相比之下,金(Au)由于对CO吸附适中,被认为是CO生成的最佳单金属催化剂——它足够吸附并活化COOH中间体生成CO,又不会把CO绑死在表面,因而Au电极对CO2CO反应表现出很高的活性。Pt与Au活性的差异正是“吸附过强”与“适度吸附”对催化性能影响的鲜明对比。

在析氧反应(OER)中亦有类似道理。OER常涉及氧的多电子转移过程,中间产物包括吸附的OH、OOOH等。如果催化剂与其中某种氧中间体(例如O)的作用过强,则该中间体会过度稳定在表面,导致后续生成O2的步骤(如O结合另一OH生成OOH或直接脱附成O2)变得困难,需要更高的过电位推动。

这对应于火山曲线左侧(强吸附端)的催化剂。例如,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如MnO2)可能与氧中间体键合过强,结果其OER过电位很高,反应速率受限于OOH生成这一步的高能垒。

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酸性条件下IrO2RuO2之所以是最优秀的OER催化剂之一,就因为它们对OOOH的结合能既不太强也不太弱,正好处于平衡点附近;而偏离此点的氧化物要么需要过多能量去形成O–O键(吸附太强),要么难以吸附OH–启动反应(吸附太弱),因此表现出更差的活性。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DOI: 10.1039/D2SC06832J

此外,吸附过强往往带来稳定性问题,因为表面长久覆盖中间体会导致催化剂结构变化或毒化失活。例如在燃料电池催化中,CO对Pt的强吸附会造成催化剂中毒失活,需要通过提高温度或加入助催化剂来移除CO物种。

总而言之,过强的吸附会使催化剂“抓得太紧”,从而降低活性,设计催化剂时需通过调控成分和表面结构来削弱过强的键合作用。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适度吸附能

综合以上分析,最佳的催化活性出现在吸附强度适中的情况下——这正是Sabatier原则所强调的“恰到好处”的吸附。当吸附自由能ΔG接近热中性(约为0),意味着反应中间体的生成和脱附都不需要额外耗费过多能量,此时各步反应均容易进行,整体过电位最低。

在火山曲线中,这对应于曲线的峰顶区域,反应速率或催化活性达到最大值。这一规律已在许多经典催化体系中得到验证:

HER方面:铂(Pt)被广泛认为是最佳HER电催化剂,就是因为Pt对氢的吸附自由能ΔG-H非常接近0 eV(在中性pH下约为0),既能迅速吸附质子生成H*,又能让两个H*高效结合放出H。实验中Pt电极在接近0过电位时即有显著氢析出电流,即其催化活性几乎达到理论极限。

相反,过渡金属如钴或镍因与氢的作用偏强(ΔG_H为负,氢吸附过于放热)或偏弱(ΔG_H为正)而导致活性低于Pt。因此没有任何单一廉价金属能在酸性HER中超越Pt的表现,这也验证了火山曲线顶点的特殊地位。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DOI: 10.3762/bjnano.5.96

OER方面:在酸性介质中,鲁/铱氧化物(RuO2/IrO2)常被认为位于OER活性的火山顶点附近。它们对关键中间体(如OHOOH)的吸附平衡得恰到好处:既不像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那样难以形成OOH*(吸附过强导致该步障碍高),也不像惰性氧化物那样难以吸附OH-启动反应(吸附过弱)。

因此IrO2RuO2在较低过电位下即可达到高电流密度,被作为酸性OER的benchmark催化剂。

而在碱性OER中,NiFe基氧氢氧化物被视为顶点附近的高活性催化剂体系;引入适量Fe进Ni(OH)2能够优化Ni对OH*/OOH*的绑定强度,使其接近IrO2的水平,从而活性大幅提升,甚至超过某些贵金属催化剂。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DOI: 10.1039/D0QI01465F

CO2还原方面:对于将CO2还原为一氧化碳(CO)的反应,实验和DFT计算均显示金(Au)具有接近火山顶的性能。Au对COOH和CO中间体的吸附强度适中:足够稳定COOH使之脱去水生成CO,又不会过分束缚CO而妨碍其脱附成为CO气体。

因此Au电极上CO2CO的过电位很低、法拉第效率高。而若进一步将CO还原为烃类等多碳产物,则需要催化剂对CO有稍强一些的吸附以保持一定表面覆盖度用于C–C偶合,但又不能强到让CO无法移动和反应。

这个“平衡”恰被铜(Cu)实现:Cu对CO的结合强度比Au略大,使CO不会过早脱附,因而两分子CO有机会偶联形成C2中间体;同时Cu又不像Ni那样将CO绑定到不活泼(Ni上CO倾向中毒表面),它仍允许后续的反应发生。

这使得Cu成为目前已知唯一能大量生成多碳产物(如乙烯、乙醇)的单一金属电催化剂。当在Cu基催化剂中引入第二或第三金属,形成合金或多金属活性位时,也常以调节CO吸附强度为手段来优化产物选择性。

例如,2023年的一项研究设计了Cu与其他过渡金属的二维多金属硫化物,由于不同金属位点对*CO的电子供给能力不同,能够平衡CO吸附和C–C偶合两个过程的能垒,使两者“不过强也不过弱”,从而显著提高C2H4的生成速率。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DOI:10.1038/s41467-025-61850-7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新方法被提出以突破单一活性位的火山限制。例如,高熵合金(HEA)催化剂利用表面多种原子位的分布,使不同位点承担不同功能:有的提供强吸附以活化反应物,有的提供弱吸附以促进产物脱附。

如果中间体能够在表面扩散,这等于同时满足了强吸附和弱吸附的要求,从而可能实现超越传统火山顶的活性。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某高熵PtFeCoNiCu合金表面对氢的吸附自由能分布呈Gauss分布,其中一部分位点H吸附很强(用于高效捕获H),另一部分位点H吸附较弱(有利于H2生成释放),整体效能超过了单一Pt催化剂。

这被作者称为“非传统Sabatier原则”,拓展了我们对吸附强度优化的认识。同样,通过界面工程(如在金属表面引入亲产氢化物LiH界面)或应力应变工程等方法,人们也在尝试打破单参数吸附能所带来的限制,以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为什么吸附能不宜过强也不能过弱?基于 Sabatier 原则的催化机理解析

结语

Sabatier原则为理解吸附能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观而深刻的指导:“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恰到好处才能催化最好”。对于从事实验研究的能源与催化领域科研人员而言,这一原则有助于从热力学角度把握催化剂的性能瓶颈:如果活性不佳,要考虑是否反应物不易吸附(需要提高亲和力),或者是否中间体过于稳定(需要降低吸附强度)。

现代计算化学(尤其是DFT)的发展使我们能够量化各种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从而定量绘制出各反应的“火山图”,指导新材料开发。展望未来,随着对多活性位、动态表面、非线性标度关系等新概念的深入研究,Sabatier原则将不断被丰富和发展。

但无论催化体系多复杂,其核心仍归结于一句话:反应物要留得住,产物要放得走。只有满足这一本质要求,我们才能设计出更高效的催化剂来应对能源转化的挑战。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6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