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半导体材料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基石,其独特性能的实现离不开对杂质”的精妙控制。深入探讨了半导体中两类关键的“杂质”一类是经过精确控制引入的掺杂剂,它们是赋予半导体可控电导率的“灵魂”;另一类是意外产生的缺陷态,它们通常对器件性能有害,但有时也可被巧妙利用以实现特定功能。

详细阐述掺杂(包括N型P型)如何通过引入新的能级来改变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从而构建晶体管二极管等基本电子元件。

半导体的“灵魂”

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例如,在其本征状态下,表现出极低的电导率。在室温下,这些材料的原子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电子被紧密束缚,几乎没有自由载流子可用于导电。

因此,未经修饰的纯半导体,在电学上如同纸镇般沉闷,缺乏实际的电子学应用价值。它们虽然是优良的晶体,但其固有的电学特性使其无法直接用于构建复杂的电子器件。

杂质的悖论:为何它们是灵魂

“杂质”一词通常带有负面含义,暗示着不纯净或不理想的物质。然而,在半导体物理领域,对特定“杂质”的受控引入——即“掺杂”——不仅是必需的,更是赋予半导体生命和功能的根本所在。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半导体技术能够支撑现代电子世界的关键。通过掺杂,原本导电性差的本征半导体被转化为具有精确可控电学特性的材料。

这种“简单而巧妙的技巧”彻底改变了材料的电学行为,使其能够以精确的方式导电,从而为所有现代电子设备提供了动力。

纯硅本质上是一种绝缘体或极差的导体。然而,现代电子器件需要电导率可以精确控制和切换的材料。掺杂通过有目的地引入电荷载流子来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将掺杂剂比作半导体的“灵魂”并非仅仅是诗意的比喻;它标志着材料效用的根本性重新定义。

没有掺杂,硅可能仍是“纸镇”,但有了它,硅就成为了数字时代的支柱。这突出了一种范式转变,即一个被认为是“缺陷”(杂质)的特性被特意设计,成为核心功能属性。

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区分有意掺杂与无意缺陷

半导体领域,区分“有意掺杂剂”和“无意缺陷”至关重要。尽管两者都涉及晶体结构中的外来原子或结构偏差,但它们的目的和影响截然不同。

掺杂剂是为实现特定电学调制而有意引入的,它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原子,能够以可预测的方式改变材料的电学行为。相反,缺陷通常是晶体生长、制造过程或外部因素(如辐射、污染)导致的非预期偏差或瑕疵。

这种区分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杂质”影响的广泛性。掺杂剂的引入是为了实现功能,而即使是微量的非预期杂质或缺陷也可能对制造良率、一致性和长期器件可靠性产生灾难性影响。

例如,在半导体制造中,即使是十亿分之一的缺陷也可能导致10%的良率损失。这种对外部原子极端敏感的特性,从有益的掺杂剂到有害的污染物,凸显了在整个半导体制造供应链中实现和维持超高纯度的巨大挑战。

因此,“杂质”一词在半导体科学中具有高度的细微差别,它既包含精确控制的“灵魂”(掺杂剂),也包含严格避免的“祸根”(不受控制的缺陷)。这种二元性推动着行业对材料纯度和工艺控制的不懈追求。

杂质掺杂:电导率的工程化

基本原理与重要性

导体掺杂是一种有意的工艺,通过向高纯度半导体材料中引入微量特定杂质原子,以精确地调制其电学特性。这一过程在半导体晶格中创建了电荷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的不平衡,这些载流子随后可以自由移动,从而实现电导率。通过掺杂,材料的电导率可提高达1000倍。

掺杂剂的浓度直接控制着载流子浓度,从而使电阻率能够在多个数量级上进行调节,从几乎绝缘体到接近金属。轻掺杂(每百万个原子中约含1个杂质原子)可实现可调谐的半导体行为,并针对晶体管等器件进行优化。

重掺杂(约含1%的杂质原子)则使材料具有高导电性,类似于金属,常用于导体和欧姆接触。然而,重掺杂虽然提高了电导率,却会降低载流子迁移率(电荷在材料中移动的速度),因此需要采取“金发姑娘”方法来寻找最佳掺杂水平,以实现所需的性能。

掺杂对半导体能带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它在价带和导带之间的禁带中引入了新的浅能级,这些能级被称为施主能级或受主能级。N型掺杂使费米能级更接近导带,而P型掺杂则使费米能级更接近价带。

通过掺杂实现的精确定制电学特性,是几乎所有现代半导体器件的基础,包括二极管、LED、晶体管和集成电路。N型和P型半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P-N结等器件至关重要,P-N结控制电流流动,是整流器和稳压器等器件不可或缺的部分。

掺杂过程中反复提及“有意”、“微量”、“精确控制”和“金发姑娘掺杂水平”等词语,这并非偶然。这表明掺杂绝非简单地添加污染物。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艺,需要对杂质类型、浓度和位置进行原子级控制。

能够将电导率调节“多个数量级”的能力,意味着对量子力学和固态物理学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实现如此精细的控制,这正是现代半导体制造的标志。半导体技术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掺杂的精湛精度之上,它将块体材料的特性转化为精细可调的参数,这对于实现复杂的器件功能至关重要。

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N型掺杂:电子施主

N型掺杂是指将具有五个价电子的五价元素(周期表第V族)注入到半导体材料(如具有四个价电子的硅)中。常用的N型硅掺杂剂包括磷(P)、砷(As)和锑(Sb)。(Bi)和锂(Li)也因其特定应用而被提及。

当一个五价掺杂原子取代晶格中的一个硅原子时,它的四个价电子会与相邻的硅原子形成共价键。而第五个电子则弱束缚,成为可用于导电的“自由电子”。这些杂质被称为“施主杂质”,因为它们提供了可移动的电子。

N型半导体因此具有过量的负电荷载流子(电子),使电子成为多数载流子,而空穴则成为少数载流子 。“N”代表“负” 

能带图上,N型掺杂在禁带中、导带下方引入了“施主能级”(E_D)。这些施主态与最近能带之间的能隙(E_B)非常小(例如,硼在硅中的E_B为0.045 eV,尽管硼是P型掺杂剂,但小E_B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施主能级)。

在室温下,热能足以使几乎所有施主原子电离,将其额外的电子激发到导带中,从而显著提高电导率。费米能级向导带移动,表明在导带中找到电子的概率更高。

具体的掺杂剂特性也至关重要:

磷:扩散速度快,常用于体掺杂或阱形成,也用于太阳能电池,并能捕获金原子。

砷:扩散速度较慢,适用于扩散结,埋层,在需要良好控制的陡峭边界的浅扩散中,是VLSI电路的首选掺杂剂。

锑:扩散系数小,用于埋层,其扩散几乎是纯粹的替代性扩散,没有间隙原子,因此没有异常效应。由于这一优越特性,有时在VLSI中代替砷使用。重掺杂锑对功率器件很重要,且锑重掺杂硅具有较低的氧杂质浓度,最小的自掺杂效应使其适用于外延衬底。

对磷、砷和锑的详细描述表明,掺杂剂的选择并非随意。每种掺杂剂都具有独特的扩散特性、原子半径以及与其他杂质的相互作用。

例如,砷的“较慢扩散使其适用于扩散结”,以及其在“VLSI电路”中“需要良好控制的陡峭边界的浅扩散”中的偏好,这表明对掺杂剂特性如何直接影响制造工艺(例如,热预算)以及器件的最终性能和可靠性(例如,结的陡峭度对开关速度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理解。

因此,掺杂剂的选择是一项战略性的工程决策,其中具体的掺杂剂特性与器件设计要求和制造工艺限制精确匹配,这突显了材料科学与半导体器件制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P型掺杂:空穴受主

P型掺杂是指将三价元素(周期表第III族)引入到四价半导体(如硅)中。常用的P型硅掺杂剂包括硼(B)、铝(Al)和镓(Ga)。

当一个三价掺杂原子取代晶格中的一个硅原子时,它只有三个价电子与周围的四个硅原子形成共价键。这导致一个键不完整,从而产生一个“空位”或“空穴”。

这些杂质被称为“受主杂质”,因为它们可以从相邻原子那里“接受”一个电子,从而使空穴能够移动。“P”代表“正”。P型半导体因此具有过量的正电荷载流子(空穴),使空穴成为多数载流子,而电子则成为少数载流子。

能带图上,P型掺杂在禁带中、价带上方引入了“受主能级”。价带中的电子可以很容易地被激发到这些受主能级中,从而在价带中留下可移动的空穴。在室温下,热能足以使几乎所有受主原子电离,在价带中产生自由空穴,显著提高电导率。费米能级向价带移动,表明在价带中找到空穴的概率更高。

“空穴”作为正电荷载流子的概念是一种抽象,它代表着电子的缺失。这些电子缺陷表现得像带正电的粒子,可以接受新电子并在材料中移动。这凸显了虽然空穴并非与电子相同的物理粒子,但其有效移动是半导体物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简化概念。

能够将这种“移动”概念化,使得在描述P型材料中的电流流动时,能够建立一个一致的框架,即使其本质上是电子填充空位的运动。因此,“空穴”概念是一个强大的抽象,它简化了P型半导体中电荷传输的理解,使得在器件设计和分析中能够有效应用,尽管其并非物理实体。

半导体器件的正常运行需要P型和N型硅材料的共同作用。P-N结的相互作用对于二极管、LED和晶体管等器件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掺杂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制造导电材料,还在于创建具有不同导电类型(N型和P型)的不同区域

这些区域之间的界面(P-N结)随后实现了整流、放大和开关功能,这些功能对所有现代电子产品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能力精确地制造N型和P型材料,集成电路的基本构建块将不复存在。因此,掺杂是实现P-N结创建的基础技术,而P-N结是控制电流流动的基本界面,也是大多数半导体器件的核心工作原理。

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N型与P型掺杂特性比较

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缺陷态:非预期缺陷及其能级

定义与掺杂的区别

理想的晶体晶格中,每个原子都占据着一个指定且完美的位置。任何偏离这种完美周期性结构的现象都被称为“不完美”或“缺陷”。这些缺陷可以在半导体禁带中引入电子能级,类似于掺杂剂,但其特性和后果通常不同。

缺陷与掺杂的关键区别在于:

意图与非意图:掺杂是一个有意受控的过程,旨在引入杂质以实现特定的电学调制。相反,缺陷通常是晶体生长、制造过程或外部影响(例如辐射、污染)导致的非预期偏差或瑕疵。

目的:掺杂剂的选择是为了创建在室温下易于电离的浅能级,从而提供受控数量的自由电荷载流子。而许多缺陷,特别是深能级缺陷,则充当“陷阱”、“复合中心”或“产生中心”,它们通过缩短载流子寿命或引入漏电流来损害器件效率。

对良率和可靠性的影响:非预期杂质和缺陷会严重影响制造良率(例如,十亿分之一的缺陷可能导致10%的良率损失)、一致性和器件的长期可靠性,从而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和过早失效。

缺陷态的分类

导体中的缺陷可根据其维度和来源进行广泛分类

点缺陷

缺陷是发生在单个晶格点或其周围的局部不完美之处,不沿任何维度在空间中延伸,仅涉及少数最近邻原子。

本征(固有)点缺陷:仅涉及主体晶体原子。

空位(V):晶格中缺少原子的情况。在硅和锗等某些半导体中,空位可以具有多种电荷态(例如,V++、V+、V0、V-、V=)。晶格弛豫(Jahn-Teller效应)取决于电荷态。

自间隙原子(I):与晶格原子种类相同的原子占据非正常晶格位置的情况4。通常是高能量构型。

弗伦克尔缺陷(Frenkel Pair):空位和间隙原子紧邻的情况,由一个离子移动到间隙位置并产生一个空位引起。

外在点缺陷(杂质原子):涉及杂质原子。

替代杂质:杂质原子取代晶格中正常晶格位置的主体原子。例如,硅中的碳、硼和V族元素(P、As、Sb)。

间隙杂质:杂质原子占据非晶格(间隙)位置。例如,硅中的氧、氮、氢、铜和铁。

复合缺陷:多个点缺陷的小型聚集体(例如,双空位、空位-杂质复合体如A中心(V-O)、E中心(V-P)、间隙相关复合体)。

扩展缺陷

展缺陷是性质上延伸的缺陷,具有一维或二维结构。

线缺陷(1D):也称为位错,指晶格中插入了额外的原子平面,或原子沿一条线错位。

刃位错和螺位错是基本类型。

面缺陷(2D):晶体结构中二维平面上的不完美之处。

晶界(晶体学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

堆垛层错(晶体层堆垛顺序中的偏差)。

孪晶界(晶体排列中的镜像对称平面)。

研究资料显示,缺陷并非静态实体。原生本征缺陷(空位、自间隙原子)在低温下具有“移动性”,并且可以“扩散并与其它本征和外在缺陷相互作用,从而在室温下形成稳定的复合缺陷”。

例如,双空位、A中心(V-O)和E中心(V-P)等复合缺陷就是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形成的。这表明缺陷景观是动态变化的,初始的不完美会演变并与其他物质形成复合体,这使得缺陷的控制和预测成为一个重大挑战。硅中缺陷“非均匀分布呈螺旋状” 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复杂性。

因此,缺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原生缺陷可以迁移并与其它杂质或本征缺陷结合,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次级缺陷,这些缺陷对于材料质量和器件性能的理解至关重要。

常见半导体缺陷类型及其性质

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缺陷能级对半导体与期间的影响

电学特性

对电导率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陷在半导体禁带中引入局域态,这些局域态可以捕获电荷载流子,从而降低其迁移率并进而降低材料的电导率

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替代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都充当电荷载流子的散射中心,阻碍它们的移动并降低整体电导率。空位可以阻碍电子移动,从而降低电导率并增加材料的电阻。

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电流:缺陷通常会导致不必要的电流流动(漏电流),即使器件处于关闭状态,这会增加功耗并降低器件性能

阈值电压漂移与亚阈值斜率:栅极介质或半导体-氧化物界面(界面陷阱)中的缺陷会改变电场,影响场效应晶体管(FET)的阈值电压,导致开关行为不可靠。由缺陷引起的较高亚阈值斜率表明开关速度较慢 。

/关电流比:缺陷会降低这一数字电路的关键参数。当器件本应关闭时,缺陷(特别是界面缺陷)会增加漏电流,导致集成电路中的功耗和热问题

短沟道效应:在小型化晶体管中,随着沟道长度的减小,位错等缺陷会加剧短沟道效应,导致沟道电流控制不佳和器件可扩展性降低

什么是半导体?从杂质控制(掺杂与缺陷)解析其电学特性与应用

DOI:10.63680/ppfh7507

载流子寿命与复合

流子产生与复合:这是移动电荷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被创建和消除的过程。在平衡状态下,产生和复合速率是平衡的。过剩的载流子(例如,来自光照)会增加复合速率

肖克利-里德-霍尔(SRH)复合(陷阱辅助复合):这是一种主要的非辐射复合过程,其中电子通过由禁带内掺杂剂或缺陷产生的“陷阱”能级在能带之间跃迁 。能量以晶格振动(声子)的形式释放,产生热量 。

对载流子寿命的影响:缺陷态主要影响非辐射复合寿命。非辐射复合的增加会导致载流子寿命(激发载流子在复合前存在的平均时间)缩短,从而降低光电器件的内量子效率

陷阱类型:缺陷可以是电子陷阱(靠近导带)或空穴陷阱(靠近价带)。它们还分为浅陷阱(能量差小于热能,易于清空)或深陷阱(能量差大于热能,更有效地捕获载流子)。深能级通常是主要的复合中心。

光学特性

对吸收光谱的影响:陷可以在禁带中创建能级,这些能级能够吸收亚带隙光子(能量低于本征带隙的光子),从而影响吸收光谱,并可能导致对较低带隙的误判

布尔斯坦-莫斯效应(Burstein-Moss effect)指出:缺陷可以通过将导带中的吸收边推向更高能量来影响光学带隙,从而使导带边缘附近的能态被填充,进而增加光学带隙 。这对于极端掺杂水平尤为相关 。

相反,一些缺陷(如悬挂键、孤对电子、局域态)可以降低光学能隙,并将吸收边移向更高波长。研究资料承认了关于缺陷导致带隙增加或减少的明显矛盾,但澄清了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具体取决于缺陷类型和浓度

研究资料强调,缺陷既可能导致光学带隙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其减小,并且可能在吸收光谱中产生“伪影和特征”,这些特征可能被“误解” 。这意味着,仅仅测量半导体的光学带隙或吸收光谱,如果不对其缺陷分布有透彻的理解,将是不足够的。

缺陷的存在引入了额外的复杂性,可能掩盖或扭曲材料的本征特性,从而使准确的表征和材料设计更具挑战性。因此,缺陷在半导体光学表征中引入了显著的复杂性,需要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对缺陷诱导能级的详细理解,才能准确解释吸收和发射特性。

对发射光谱(发光)的影响

光需要具有非零带隙的半导体结构和能量输入。缺陷充当非辐射复合中心,电子-空穴对在此处复合而不发射光子,而是将能量转移给杂质或晶格振动(声子)。这会降低发光强度和LED、激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的量子效率。

理想的晶体结构通常是实现所需光学特性所必需的;缺陷可能导致发射光谱展宽,从而导致发光效率降低和清晰度下降。钝化表面悬挂键可以减少非辐射复合。

总结

上所述,半导体中的“杂质”涵盖了两个截然不同但同样至关重要的类别:一类是经过精确控制的掺杂剂,它们是实现电导率和器件功能的根本驱动力;另一类是意外产生的缺陷态,它们通常是不受欢迎的,但有时也可被巧妙地工程化以应用于先进技术。

正是对掺杂的精确控制和对缺陷分布的有效管理,构成了所有现代电子器件的基石,从简单的二极管到复杂的集成电路,无一例外。随着器件小型化的不断推进,对掺杂剂的原子级精度定位和缺陷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纯度标准和挑战。

缺陷工程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其重点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传统器件(如太阳能电池、功率电子器件)中的有害影响,同时探索受控缺陷在量子计算和新型二维材料等革命性技术中的潜力。

半导体技术的未来,与对有意杂质和缺陷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精密的控制密不可分,这将不断推动材料科学和器件物理的边界。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华算科技旗下资讯学习网站-学术资讯),并附有原文链接,谢谢!
(0)
上一篇 21小时前
下一篇 18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