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析氧反应(OER)与氧还原反应(ORR)是电催化核心反应,互为逆反应但机制不同。OER为水氧化生成氧气,ORR为氧气还原,路径依赖介质,二者对催化剂中间体吸附要求不同,活性常不匹配。
研究围绕反应路径量化、活性描述符识别等展开,通过火山图、自由能图等工具关联结构与性能,前沿结合机器学习和多尺度模拟,推动从经验筛选到理性设计,助力能源转化技术发展。
OER与ORR
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是电催化领域的核心反应,二者在能量转化过程中分别承担关键的氧化与还原角色,其基本概念与反应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OER发生在电解池阳极或金属–空气电池充电过程中,核心是将水分子氧化生成氧气,遵循四电子转移路径。ORR则发生在燃料电池阴极,是OER的逆反应,其反应路径依赖介质:酸性条件下,可通过4e⁻途径生成水或2e⁻途径生成过氧化氢;碱性条件下,4e⁻途径生成氢氧根,2e⁻途径生成过氧氢根。

DOI:10.3390/nano13172397
ORR的2e⁻路径因产生腐蚀性H₂O₂会降低能量转化效率,而4e⁻路径虽更理想,但对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要求更高。
反应机制的差异是二者性能不对称的核心原因:OER主要遵循吸附演化机制,通过四步质子–电子转移过程进行,关键中间体为OH、O、OOH;ORR除AEM外,还存在晶格氧机制和双位点机制,其中OOH的吸附自由能多是决定反应路径选择性的关键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ER与ORR互为逆反应,催化剂对二者的催化活性却往往不匹配,例如Pt对ORR表现出高效催化性能,但对OER几乎无活性,这种不对称性源于二者对中间体吸附强度的要求不同——ORR需要适中的O吸附能,而OER则要求O与OOH的吸附能协同优化,揭示了反应机制的本质差异。

核心内容

OER与ORR的核心理论研究围绕反应路径量化、活性描述符识别、电子结构调控及动力学模拟展开,形成了从原子级机制到宏观性能的完整关联体系。

DOI:10.1039/d4ra04011b
反应路径与自由能计算是解析二者动力学的基础,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四步反应模型可精确描述反应进程,通过比较各步ΔG可确定决速步,为活性优化提供靶点。
活性描述符与缩放关系是关联结构与性能的关键,OER的关键描述符为ΔG_O- ΔG_OH或ΔG_OOH;ORR中,ΔG_OOH是核心描述符,2e⁻路径的理想值约为0.44 eV,4e⁻路径则依赖O与OH的吸附能差。
但中间体吸附能存在固有缩放关系,这种线性关联限制了催化剂的活性上限。活性位点与电子结构分析揭示了性能调控的微观机制:单原子催化剂(SACs)中,金属中心的d带中心位置间接关联中间体吸附强度;双原子催化剂(DACs)通过金属对的电子重分配优化能垒。
动力学与过渡态模拟进一步量化反应速率:ORR中若O₂直接解离能垒较高,而加氢路径能垒较低,故更倾向于加氢机制;微动力学模型结合DFT能垒与电位依赖速率方程,可预测表观活性参数。

DOI:10.1039/d0ta08630d

典型OER/ORR应用

OER与ORR的典型应用通过可视化工具与量化分析,直观展现了催化活性与微观结构的关联,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明确指导。
火山图是关联活性描述符与催化性能的核心工具,其功能是通过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映射,定位最优催化剂。
Zhou等人的研究中,OER火山图以OH吸附自由能变为横轴,过电位为纵轴,颜色梯度表示η增大,顶点对应CoPc等高效催化剂,证实了ΔGHO作为描述符的有效性;Čolić的ORR火山图以O吸附能为横轴,交换电流密度log j₀为纵轴,Pt位于顶点,活性显著优于Ir、Pd等金属,明确了Pt在ORR中的优势源于对O的适中吸附强度。

DOI:10.1039/c9na00648f
吉布斯自由能图通过可视化各步能量变化识别决速步,Ostadhossein等人的研究中,横轴为OER反应路径,纵轴为ΔG,结果显示F修饰TiₓNᵧTₓ MXene的决速步势垒显著低于未修饰表面,揭示了F修饰通过电子效应优化OOH吸附的机制。

DOI:10.1038/s42004-019-0196-2
态密度分析则从电子结构层面解释活性差异,Zhang等人的研究中,态密度显示Ni嵌入Mo₂B₂后,Ni-3d轨道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显著增加,增强了电子转移能力,使OER活性提升3倍; Cu-3d轨道远离费米能级,电子传输受阻,活性较低,证实了d带中心与催化活性的正相关关系。

DOI:10.1039/d0ta08630d
这些应用工具共同构成了“描述符–能量–电子结构” 的验证链条,使理论预测与实验现象的关联更直观、量化。

有机框架高效催化OER/ORR

Liu等人的论文“Two‐Dimensional Organometallic Frameworks for Bifunctional ORR/OER”,通过设计吡啶型FeN₄配位的二维有机金属框架((phen₂N₂) FeCl),实现了高效双功能电催化,为OER/ORR双功能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典范。

DOI:10.1002/adfm.202207110
计算目标聚焦于开发兼具高ORR与OER活性的材料,传统催化剂往往因OER与ORR对中间体吸附强度的要求冲突难以兼顾,而该研究通过调控FeN₄的电子结构,实现了吸附能的协同优化。
理论方法采用DFT计算,泛函选择PBE并添加范德华校正以处理弱相互作用,结合隐式溶剂模型模拟电解液环境;恒电位模型通过调节费米能级模拟不同电极电位下的反应行为,确保自由能计算贴近实际电化学条件;微动力学分析结合过渡态理论计算转化频率(TOF),量化催化剂的本征活性。
关键结果通过自由能图、电子结构分析与火山图定位得以验证:OER路径中,O→OOH为决速步,ΔG=1.45 eV,对应过电位η_OER=0.35 V(pH=0);ORR路径中,OOH形成能垒最低,η_ORR=0.33 V(pH=0),二者过电位差仅0.02 V,展现出优异的双功能特性。
电子结构分析显示,Fe-3d轨道与吡啶氮的强耦合使d带中心位于-2.1 eV,这一位置优化了O的吸附能,同时避免OOH过强吸附。火山图定位显示,该催化剂处于双功能火山图的顶点区域,活性超越商用Pt/C与IrO₂。
实验验证进一步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实测η_OER与η_ORR与理论值偏差,TOF比传统Fe-N-C材料高2个数量级,证实了二维有机金属框架中FeN₄位点的高效双功能活性。
该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了“配位环境调控–电子结构优化–双功能活性”的设计范式,为突破OER/ORR活性冲突提供了可复制的研究思路。

DOI:10.1002/adfm.202207110

前沿

OER与ORR的前沿研究正通过多尺度模拟融合、动态界面解析及理论模型革新,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推动催化机制与材料设计的深度创新。

DOI:10.1002/adfm.202203439
多尺度模拟结合是提升计算效率与范围的核心路径:DFT与机器学习的结合通过训练大量吸附能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如Wu等人开发的图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预测双原子催化剂的关键中间体自由能变,计算效率比DFT提升10⁴倍,为高通量筛选提供了利器。
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则聚焦固液界面的溶剂化效应,如在碱性OER中,MD捕捉到水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动态取向变化,这种取向波动使OH吸附能产生±0.05 eV的瞬时变化,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电流波动现象,而传统静态DFT计算无法捕捉这一动态效应。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精度瓶颈,溶剂效应与熵变估算的误差仍影响过电位预测的准确性,开发杂化泛函与量子蒙特卡洛方法可提升精度,但计算成本需升高1-2个数量级。
动态界面模拟,实际反应中电位/pH诱导的表面重构会实时改变活性位点的配位环境,原位AIMD结合增强采样技术是捕捉这一过程的关键,但模拟时间尺度需从皮秒级延长至纳秒级。
机器学习泛化能力,小样本数据导致模型在新型催化剂上的预测精度下降,主动学习策略通过迭代补充高信息密度样本,可将模型迁移误差降低,推动机器学习从“interpolation”向“extrapolation”跨越。

DOI:10.1021/acs.jcim.3c00643
这些前沿方向的突破将推动OER/ORR研究从“经验筛选”向“理性设计”转变,为高效电催化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总结

OER与ORR的理论计算通过揭示电子结构、吸附能与反应动力学的内在关联,为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原子级蓝图,其发展历程从早期的DFT自由能分析,逐步拓展至机器学习高通量筛选,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体系。
理论计算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结构–电子态–活性”的定量关联:通过自由能图定位决速步,指导活性位点的精准调控;借助火山图与描述符,缩小催化剂筛选范围;利用态密度分析,揭示电子结构对吸附能的调制机制。
这些工具的协同应用,成功解释了Pt对ORR的高活性、NiFe基材料对OER的优势等实验现象,并预测了一系列高性能催化剂。
当前,计算电化学正朝着“材料基因工程”的目标迈进,通过融合原位计算与多尺度建模,逐步攻克动态界面模拟的难题——如捕捉电位诱导的表面重构、溶剂化效应对中间体的瞬时影响等。
未来,随着理论精度的提升与计算成本的降低,有望实现“从屏幕到电解池”的无缝转化,即通过理论设计直接指导催化剂合成与器件集成,为燃料电池、电解水等能源转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核心材料支撑,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