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华算科技通过电荷转移的定义与基本原理、机制、应用、表征方法以及理论计算方法介绍了什么是电荷转移。读者可系统性地学习到电荷转移的基本概念与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电荷转移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电荷转移是指电子或电荷从一个供体(Donor)转移到一个受体(Acceptor)的过程。即其本质是系统为降低总能量而发生的电荷重新分布。根据驱动源的不同,可将电荷转移分为两类:
1. 自发转移
自发转移仅依赖系统自身电势差,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转移的电势差源于供体与受体自身的固有性质差异,如电子亲和能、电离能或氧化还原电位的不同,无需电场、光场等外部能量输入即可启动。
这种转移是热力学自发过程,其方向和程度由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决定,最终会推动电荷分布达到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

DOI: 10.1021/jacs.5c09275
2. 外场诱导

DOI: 10.1002/aelm.202200995
电荷转移的发生需同时满足以下3个关键条件:
1. 电势差
电荷转移必须存在电势差,电荷的移动方向严格遵循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电势差越大,转移趋势越强。
电势差的本质是供体与受体间的电荷势能梯度,没有这一势能差,电荷只会无规则热运动,无法形成有效转移。此外,电势差不仅决定转移方向,还能影响转移的动力学过程,足够大的电势差可降低电荷跨越能垒的难度,加快转移速率。

DOI: 10.1016/j.apsusc.2022.154741
2. 轨道能级匹配
电子转移时,供体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价带)”能量,必须大于等于受体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导带)”能量。这是电荷能克服壁垒进行转移的前提。
轨道能级匹配的核心是为电子转移搭建“能量通道”,确保电子从供体轨道跃迁至受体轨道的过程符合能量守恒,避免因能级不兼容导致电子转移受阻。
能级差的大小需处于合理范围,若供体HOMO与受体LUMO能级差过大,电子缺乏足够能量跨越能垒;若差值过小,转移后的电子易回迁至原轨道,引发电荷复合。

DOI: 10.1021/acs.jpcc.1c10281
3. 电子耦合作用
供体与受体的电子云需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才能为电荷提供从供体到受体的转移通道。

DOI: 10.1021/acs.jpclett.0c03514

电荷转移主要机制

电荷转移的主要机制可分为:分子间电荷转移、界面电荷转移、固体内部电荷转移三类。不同机制的核心区别在于电荷转移的环境、路径及是否形成中间态。
外层电子转移

DOI: 10.1021/acs.jpca.9b00812
内层电子转移
内层电子转移:供体与受体通过配体形成短暂的“过渡态复合物”,电荷可以直接通过配体传递,这个过程一般会伴随有配体结构变化。
内层电子转移虽然能直接传递电荷,但又未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是区别于永久化学键连接的体系。
配体的结构变化多表现为构型扭转、键长伸缩或电子云分布重排,这种变化并非随机发生,而是通过调整自身构象优化供体-受体间的电子耦合效率,降低电荷转移能垒,是电荷顺利跨越分子界面的重要辅助。
由于电荷通过配体直接传递,无需依赖溶剂介导,内层电子的转移速率通常显著高于外层转移,且配体结构变化的可逆性使其能适配多次电荷传递循环。

DOI: 10.1021/jacs.7b07390
1. 固-液界面
固-液界面:电荷转移过程发生在固体表面与溶液之间,转移效率主要受“双电层”影响。
双电层是固体表面电荷与溶液中反号离子、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界面电荷分布层,通常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其结构直接决定界面的电势分布与电荷传递环境。双电层的厚度、电荷密度及离子组成会显著改变电荷转移的能垒。
此外,双电层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温度波动、电解质浓度变化或溶液pH值改变都可能破坏其结构,导致电荷转移效率波动。在电化学催化、电池电极反应等实际应用中,通过修饰固体表面、优化电解质体系等方式调控双电层结构,是提升固-液界面电荷转移效率的关键手段。

DOI: 10.1038/s41467-025-57082-4
2. 固-固界面
固-固界面:电荷转移过程发生在两种不同固体材料的接触处,最常见的材料类型就是异质结。异质结由两种具有不同能带结构、功函数或电子性质的固体材料组成,其界面处的性质差异会自然形成内建电场和能级梯度,为电荷的定向转移提供核心动力。
电荷需跨越两种材料的界面完成转移,界面的结合状态至关重要,晶格匹配良好可减少界面电荷复合位点,而缺陷过多会阻碍电荷传递,甚至导致电荷滞留。

DOI: 10.1016/j.apcatb.2022.121261
1. 金属
金属内部的电荷转移以电子为主要载体,这些电子脱离原子束缚后形成“电子气”,在金属阳离子构成的晶格间隙中可无阻碍地自由运动,不存在其他材料中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隙或界面能垒。
电子的自由移动特性使其能快速响应外部电势差,远超半导体、绝缘体等材料,且电子的动态流动会即时抵消局部电荷富集,因此不会出现电荷积累现象。

DOI: 10.3390/ijms232314768
2. 半导体
在半导体中,电荷载体的表现形式为“电子–空穴对”,电子的转移需克服禁带宽度(Eg)。
由于其转移效率相对较低,电子与空穴容易在半导体内部复合,因此也衍生出了许多研究来阻止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并以此提高半导体的电荷转移效率。

DOI: 10.3390/ijms232314768

电荷转移的研究方法

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DOI: 10.1002/ange.202200872
2. 瞬态吸收光谱(TA)
核心原理:瞬态吸收光谱(TA)凭借飞秒至毫秒级的超高时间分辨率,瞬态吸收光谱能完整覆盖电荷转移从激发态生成、跨界面传递到复合湮灭的全动态过程。吸收信号的变化源于不同电荷物种的特征吸收差异,信号的出现对应电荷生成,峰形偏移反映电荷转移,强度衰减则关联电荷复合。
通过对时间分辨吸收曲线的拟合分析,可定量获取电荷转移速率常数、电荷寿命等关键参数,精准评估电荷分离与输运效率的优劣。

DOI: 10.1063/5.0008537
3. 电化学阻抗谱(EIS)
核心原理:过施加不同频率的交流电,测定阻抗谱(Nyquist图),Nyquist图中高频区半圆对应RSEI,半圆直径越小,RSEI越小,电荷转移则越快。

DOI: 10.33961/jecst.2019.00528
4. 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4D STEM)

DOI: s41586-019-1649-6
当两个组分接近时,电子会因电负性差异、轨道杂化或静电作用发生迁移。
差分电荷密度可对电荷转移进行定性分析,其常以等值面图形式呈现,电子聚集区域表现为负电荷富集、流失区域表现为正电荷缺失,能直观可视化电荷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
Bader电荷则可进行定量分析,基于电荷拓扑学原理,通过划分原子的电荷布居范围,可精确计算出各原子或组分得失电荷的具体数值,实现电荷转移量的定量表征。

DOI: 10.1002/cssc.202101462
2. 功函数
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或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它们的功函数不同,会导致电子在界面处发生转移,以达到新的电子平衡状态。功函数较低的材料会失去电子,功函数较高的材料会获得电子,直到两者的费米能级对齐。

DOI: 10.1021/acssuschemeng.5c06158

电荷转移的应用

1. 太阳能电池
电荷转移是实现光能向电能转化的核心步骤,其效率直接决定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
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如硅基、钙钛矿等)通过各异的电荷分离与传输机制,将光生载流子有效导出。电荷转移的速率和分离程度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上限。

DOI: 10.1002/cssc.201600210
2. 锂离子电池
提高电池充放电速率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离子电荷转移的转移效率。离子电荷转移阻力越小,电池快充性能越优异。
同时,电荷转移的稳定性还与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密切相关,优化电荷转移过程可有效提升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DOI: 10.1002/ange.202214828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电荷转移的平衡度不仅决定器件的发光亮度与使用寿命,还对发光颜色的纯度、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调控电子与空穴的转移匹配度,可实现 OLED 器件发光性能的全方位优化。

DOI: 10.1016/j.cplett.2019.136696
2. 场效应晶体管(FET)
借助栅极电压对半导体沟道电荷转移的精准控制,可以实现晶体管的“开/关”。
电荷转移速率直接影响晶体管的开关速度,速率越快,器件的集成度越高、功耗越低。

DOI: 10.1021/acs.nanolett.3c02293
1. 光催化
光催化中电荷转移的效率直接决定光生载流子的利用率,高效转移能让更多电子和空穴抵达催化剂表面参与反应,而非通过非辐射复合消耗能量,显著提升光催化量子产率。
常见的调控手段包括构建异质结、引入表面缺陷或负载助催化剂,这些方式可优化能级匹配或强化电子耦合,引导电荷定向转移并抑制复合。

DOI: 10.1002/smll.202101638
2. 电催化
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能够直接决定电催化反应的活性与稳定性。借助电化学阻抗谱、循环伏安法等技术解析电荷转移过程,可针对性地优化电催化剂的性能,提升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和耐久性。

DOI: 10.1021/jacs.9b03327

总结

电荷转移是电子从供体到受体的能量驱动过程,需存在电势差、轨道能级匹配与轨道电子耦合等才能发生。电荷转移的核心机制分为分子间、界面及体内三类,可通过实验表征与理论计算进行分析。其应用涵盖光伏、能源、催化等众多领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必须熟悉的核心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做计算 找华算】
🏅 华算科技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500+博士团队护航,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