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是将液相色谱(LC)的分离能力与质谱(MS)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能力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复杂样品中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定量分析、结构解析等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分离和检测极性强、热稳定性差、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如生物大分子、药物代谢物、天然产物等)。
基于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
常用模式:反相色谱(RP-LC,适用于非极性至中等极性化合物)、正相色谱(NP-LC,适用于极性化合物)、离子交换色谱等。
关键参数:流动相组成(如甲醇 / 水、乙腈 / 水体系)、流速、柱温、梯度洗脱程序。
通过离子源将分离后的化合物转化为气相离子,再根据离子的 质荷比(m/z)进行检测和分析。
电喷雾电离(ESI):适用于极性化合物,可生成多电荷离子,适合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分析。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适用于中等极性至非极性化合物,生成单电荷离子,适合小分子(如药物、脂类)分析。
目标:去除杂质、富集 analyte、调整样品极性 / 浓度。
方法:液 – 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蛋白沉淀(如加入乙腈沉淀血浆蛋白)。
LC 分离
选择色谱柱(如 C18 反相柱)和流动相体系,优化分离条件(如梯度洗脱时间、pH 值)。
示例:分析极性化合物时,流动相可加入 0.1% 甲酸增强 ESI 离子化效率。
质谱检测
离子源模式:正离子模式(适用于碱性化合物,如胺类)或负离子模式(适用于酸性化合物,如羧酸)。
扫描方式:全扫描(Full Scan,用于定性)、选择离子监测(SIM,用于定量)、多反应监测(MRM,用于高灵敏度定量)。
数据采集:记录各组分的保留时间(Rt)、质荷比(m/z)和信号强度(峰面积)。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定性:通过质谱数据库(如 Metlin、HMDB)匹配分子离子峰([M+H]+、[M-H]-)及碎片离子,结合保留时间确认化合物结构。
定量:采用外标法、内标法或同位素稀释法,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目标物浓度。
应用:未知物结构解析(如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环境污染物)。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肽)的分子量测定及翻译后修饰分析(如磷酸化、糖基化)。

2. 化合物定量分析
食品 / 环境中污染物残留检测(如农药、重金属络合物)。
3. 复杂体系分离与分析
优势:适合分离极性强、热不稳定、大分子化合物(如核酸、聚合物),弥补气相色谱(GC)的局限性。
典型样品:生物体液(血液、尿液)、植物提取物、化妆品、高分子材料
重四极杆 LC-MS(如 Agilent 6470、Waters Xevo TQ-S)
典型配置:ESI+MRM 模式,用于痕量物质定量。
高分辨 LC-MS(如 Thermo Fisher Q Exactive、Bruker Impact II)
典型配置:ESI-Q-TOF,用于代谢组学、天然产物表征。
离子阱 LC-MS(如 Thermo Fisher LTQ)
优势:多级质谱(MSⁿ),适合碎片离子分析和结构验证。
基质干扰(如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脂质抑制离子化)。
优化前处理方法:采用蛋白沉淀(乙腈 / 甲醇)、液液萃取(LLE)或固相萃取(SPE)去除杂质。

2. 色谱分离问题
更换色谱柱(如 C18→C8)或调整流动相 pH 值(影响化合物解离状态)。
采用梯度洗脱而非等度洗脱,提高复杂样品的分离效率。
3. 离子化效率低
切换离子源类型(如从 ESI 改为 APCI)或优化流动相添加剂(如加入 0.1% 甲酸增强 ESI 信号)。
4. 质谱污染问题
背景噪音高(如 m/z 28、44 等常见污染物峰)。
定期清洗离子源(如 ESI 喷针的雾化器)和质谱管路。
使用质谱级纯试剂,避免塑料耗材(如移液枪头)引入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研测试站
原文标题:《LCMS液相色谱原理程序、测试要求、制样方法、样品要求大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Tudsd4wfXYpASmIYc2t4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