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的核心原理是分子对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当红外光照射样品时,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匹配时,会吸收能量引发振动能级跃迁,从而在光谱中形成特征吸收峰。不同官能团(如 – OH、C=O)的振动频率不同,通过分析吸收峰的位置(波数)、强度、形状,可推断分子结构。

常用测试方法对比:ATR vs. 压片法
1. 衰减全反射法(ATR)
原理:
利用光在高折射率晶体(如金刚石、ZnSe)与样品界面的全反射,使光穿透样品表面浅层(约 1-5 μm)产生吸收,反射光经检测后生成光谱。
操作步骤:
将样品直接压在 ATR 晶体表面(固体、液体、糊状均可);
无需制样,直接扫描获取光谱。
优点:
快速便捷:无需研磨、压片等前处理,适合难溶、易分解或微量样品;
非破坏性:样品可回收;
适合表面分析:检测浅层成分(如涂层、薄膜表面)。
缺点:
灵敏度较低:仅反映表面信息,不适用于内部结构分析;
光谱需校正:反射光强度受样品接触紧密程度影响,需标准化操作;
强吸收样品失真:高浓度或强极性基团(如 – OH)可能导致峰形畸变。
操作步骤:
优点:
缺点:
两者核心区别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试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2.信息完整性
3.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
1. 定性分析(结构鉴定)
官能团分析:根据特征吸收峰位置判断官能团(如 3300 cm⁻¹ 的 – OH、1700 cm⁻¹ 的 C=O)。
谱图比对:
与标准谱库(如 Sadtler、NIST IR Library)对比,匹配度 > 90% 可初步确认化合物;
分析指纹区(1300-400 cm⁻¹):不同化合物的指纹区吸收峰差异显著,用于同分异构体鉴别。
辅助手段:结合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其他表征技术,排除官能团重叠干扰(如 C=N 与 C=C 峰位置相近)。
2. 定量分析
原理:基于朗伯 – 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浓度(c)成正比
方法:
标准曲线法:配制系列浓度标准品,测特征峰吸光度,绘制 A-c 曲线,计算未知样浓度;
差谱法:从混合光谱中扣除已知组分光谱,分析剩余组分(需借助软件如 OMNIC、TQ Analyst)。
3. 动态分析(反应监测)
原位红外:通过 ATR 或流通池实时跟踪反应中官能团变化(如酯水解时 C=O 峰强度下降);
差谱技术:对比反应前后光谱,提取新增或消失的峰,推断中间产物或反应路径。
4. 成像分析(显微红外)
结合红外显微镜,对样品微区(如 10 μm² 范围)进行逐点扫描,生成化学成像图,用于分析复合材料的成分分布或污染物定位。
如何选择测试方法?
案例展示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研测试站
原文标题:《红外光谱测试中ATR和压片法有什么区别?》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T3nhrVwnxrKt7gCJ2xpvA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