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简介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是一种强大的技术,是对物质在中红外波段响应测试的主要设备,是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的仪器。配备ATR和积分球附件,除透射外还支持内反射和漫反射测量方式。
当红外辐射穿过被测样品时,一部分红外辐射会被官能团的特定共价键吸收,另一部分红外辐射则直接穿透收集到的光谱代表了分子的吸收和传输,形成了用于化学鉴定的分子指纹。这也使得红外光谱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分析。可用于获取吸收/排放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红外光谱,测量物质对红外的吸收,广泛用于表征材料的分子基团结构、化学键、材料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1)特征吸收频率(基团)–定性分析,可用作已知物的鉴定和确定未知物结构;
(2)特征峰的强度–定量分析
基本原理

待测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基团吸收特征频率的辐射,其振动或转动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形成分子吸收光谱,如下图所示。         

 

分子运动有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四种,其中后三种为量子运动。分子从较低的能级E1,吸收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可以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2,整个运动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定律E2-E1=hv。能级之间相差越小,分子所吸收的光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和转动跃迁所引起的, 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或转动)的状态,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用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发生振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分子的转动能级差比较小,所吸收的光频率低,波长很长,所以分子的纯转动能谱出现在远红外区(25~300 μm)。振动能级差比转动能级差要大很多,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吸收的光频率要高一些,分子的纯振动能谱一般出现在中红外区(2.5~25 μm)。(注: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所吸收的光在可见以及紫外区,属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振动时,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时,该振动才具有红外活性(注:如果振动时,分子的极化率发生变化,则该振动具有拉曼活性)。 

分子的主要振动类型

在中红外区,分子中的基团主要有两种振动模式,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伸缩振动指基团中的原子沿着价键方向来回运动(有对称和反对称两种),而弯曲振动指垂直于价键方向的运动(摇摆,扭曲,剪式等)。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优势
非破坏性
无需外部校准
灵敏度高
速度快
光通量高
操作简单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使用色散仪来提高灵敏度和速度的应用,可同时收集宽波长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光谱,这与色散光谱仪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色散光谱仪一次只能测量相当窄波长范围内的峰值强度。 
测试应用

1.基于同质异性、同系物、几何和光学异构体的光谱差异进行化学鉴定,通过比较特定官能团的峰跟踪化学反应过程,通过研究潜在污染物的峰值进行纯度估算。 
2.根据吸收的波长鉴定被测化学品中的官能团,定性分析有机物质结构,基于化学键对红外光的吸收频率不同,监测特定峰,来获取化学键的信息,通过红外数据,结合谱图库能对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两种测试方法,透射法适用于液体样品、固体可研磨样品;反射法适用于薄膜类、橡胶类等不可研磨样品或需检测表面结构信息的样品。
测试项目
粉体常规压片测试、ATR测试、液体池测试
形态要求
粉末、块体、薄膜、液体
测试模式
透过率、吸收(吸光度
波数范围
粉体常规压片测试、液体池测试是400-100000cm-1;ATR测试是600-100000cm-1

样品要求

1.粉末:样品干燥不含水,大于10mg,200目以上,可用于直接压片的粒度;
2.溶液:样品必须无毒、无腐蚀性;提供2mL以上,样品尽量不含水(溶剂不能为水,含水的样品,水峰对样品谱图的干扰很大);
3.块体/薄膜:样品干燥不含水,大于0.5cm*0.5cm,硬的块状/薄膜样品很难出峰,需要提前咨询确认工作人员,薄膜/片状样品请注明测试面,建议在反面用记号笔(非透明样品)或者双面胶或者标签纸(玻璃透明样品)粘好方便判断;
4.易潮解的样品,请用户自备干燥器放置;
5.易挥发、升华、对热不稳定的样品,请用带密封盖或塞子的容器盛装并盖紧,同时必须注明样品保存条件;
6.扫描次数默认32次,如需增加次数,请联系工作人员。    
7.粉体常规压片:粉末样品常使用KBr压片测试;薄膜/块体(不能被研磨成粉末的样品)需要选择ATR测试(硬的样品很难出峰,需提前咨询确认能否测试);液体样品:可以选择ATR或者液体池测试(ATR测试波数从600-100000cm-1,液体池测试波数可从400-100000cm-1)。液体池不能做含水样品。
8.吸收(吸光度)、透过率两种数据可用Omnic软件相互转换
9.常规最大可测波数范围400-100000cm-1,但请注意ATR是600-100000cm-1
数据分析 

  
红外光谱的解析

光谱的解析一般首先通过特征频率确定主要官能团信息。单纯的红外光谱法鉴定物质通常采用比较法,即与标准物质对照和查阅标准谱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对于样品的要求较高并且依赖于谱图库的大小。如果在谱图库中无法检索到一致的谱图,则可以用人工解谱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红外知识及经验积累。大多数化合物的红外谱图是复杂的,即便是有经验的专家,也不能保证从一张孤立的红外谱图上得到全部分子结构信息,如果需要确定分子结构信息,就要借助其他的分析测试手段,如核磁、质谱、紫外光谱等。         

 

红外吸收光谱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分子中的官能团,也可以用于定量分析(较少使用,特别是多组分时定量分析存在困难)。红外光谱对样品的适用性相当广泛,固态、液态或气态样品都能应用,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都可检测。 
红外光谱和红外谱图的分区

 
通常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2.5 μm)、中红外区(2.5~25 μm)和远红外区(25~300 μm)。一般说来,近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倍频、合频产生的;中红外光谱属于分子的基频振动光谱;远红外光谱则属于分子的转动光谱和某些基团的振动光谱。(注:由于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频吸收带都出现在中红外区,因此中近红外光谱仪红外区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区域,积累的资料也最多,仪器技术最为成熟。通常所说的红外光谱即指中红外光谱)    
按吸收峰的来源,可以将中红外光谱图(2.5~25 μm)大体上分为特征频率区(2.5~7.7 μm,即4000-1330 cm-1)以及指纹区(7.7~16.7μm,即1330-400 cm-1)两个区域。其中特征频率区中的吸收峰基本是由基团的伸缩振动产生,数目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因此在基团鉴定工作上很有价值,主要用于鉴定官能团。如羰基,不论是在酮、酸、酯或酰胺等类化合物中,其伸缩振动总是在5.9μm左右出现一个强吸收峰,如谱图中5.9μm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峰,则大致可以断定分子中有羰基。
指纹区的情况不同,该区峰多而复杂,没有强的特征性,主要是由一些单键C-O、C-N和C-X(卤素原子)等的伸缩振动及C-H、O-H等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以及C-C骨架振动产生。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下表所示为一些特征基团的振动频率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案例分析

  

可以对材料的化学键进行定性以及半定量的分析和研究,被广泛的应用于基础物理、光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如:新型光学材料开发、太阳能吸光材料、建筑物保温材料、硅基元器件的缺陷以及异物表征、高分子材料研发、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等。
常见的,对于未知产物进行分析时,红外能够给出官能团信息,结合质谱,核磁,单晶衍射等其他手段有助于确认产物的结构(应用最广泛);在催化反应中,红外,特别是原位红外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确定反应的中间产物,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物种的吸附反应情况等;通过特定物质的吸附还可以知道材料的性质,比如吡啶吸附红外可以测试材料的酸种类和酸量等,CO吸附的红外可以根据其出峰的情况判断材料上CO的吸附状态,进而知道催化剂中金属原子是否是以单原子形式存在等。 
固化率测试

 
固化率是表征胶体样品在经过物理固化或化学固化前后的固化程度的表征。使用FTIR对固化率测试内容包括:可以观察样品在固化过程中官能团的断裂和重组;固化反应的机理;判断固化反应的程度;测试样品的固化率等。
应用领域:适用于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加成聚合硅橡胶等热固性树脂。
固化率测试目的:固化率(交联度)测试可以有效的观测交联固化样品的反应程度,把控材料性能。
测试公式: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M’/R’——固化后胶粘剂的测量峰和参考峰的比值
M/R——未固化胶粘剂的测量峰和参考峰的比值
下面通过一个FTIR测试样品固化率的解析图来知道如何查看和分析出样品的固化率:
UV胶在紫外光照射下,其中的-C=C-反应会生成-C-C-。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是依据对特征吸收谱带强度的测量来计算各组分含量,可以通过-C=C-变化情况来判断固化率。碳碳双键上的C-H伸缩振动位于3095-2995cm-1之间, 但同时苯也具有不饱和性,在此区间也存在吸收,因此图谱中会发成峰的重叠,不宜选用。C=C伸缩振动位于1695-1540cm-1之间, 而UV胶常见的峰位于810±5cm-1, 此区域中的峰相对单一,易分辨且强度大,故选用此峰进行计算。此反应中,UV胶中的C=O与C-O不参与反应,含量不变,通常使用C=O (1720 cm-1)或者C-O (1150cm-1)作为内标峰。因实际测得C=O峰强度大,特征明显,故选用C=O特征峰进行计算。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样品质量对固化时间的影响以及固化率与peak ratio%关系图 
高分子材料的组成分布研究

 
大部分高分子材料都具有二维或三维的组成分布,如共混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组成分布对其性能影响很大。红外显微镜将微观形貌观察与结构分析结合,测量的微区最小可达5 μm×5 μm,是测定高分子材料组成分布的一种有效手段。金樱华等[3]用显微镜红外光谱法对多层复合膜成分进行鉴定,以5 μm为步进对薄膜截面进行线扫描后得到了薄膜的二维红外光谱图,如图4,确定该复合膜共有3层,0-65 μm层为聚乙烯,65-80 μm层为聚酰胺,80-90 μm层为聚酯。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红外显微镜下样品的截面图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线扫描后所得红外光谱图的二维图 
聚合物结构及变化的研究

通过红外光谱法可以研究聚合物分子链的组成、结构、构型等,还可以研究聚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子结构发生的变化,如老化、硫化、固化等。李圆等[5]将丙烯酰胺和淀粉通过接枝共聚形成聚合物凝胶体系。图5中新的吸收峰证明丙烯酰胺单体成功地接枝到了淀粉本体上。黄亚曦等[6]对聚乙烯薄膜进行紫外线老化实验。图5右图表明样品在紫外照射1200 h后的红外光谱图中羰基峰面显著减小,可以认为在此时样品分子链开始老化断裂。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淀粉与接枝淀粉的红外光谱及景不同时间紫外老化的PE红外光谱 
FTIR在材料阻燃分析中的应用

红外光谱作为一种鉴定物质结构的理想方法,在合成阻燃剂阻燃材料时,可以验证产物是否与预计化合物结构一致,在产品制备与分离过程中,还可以鉴定产品的纯度和与杂质的分离程度。此外,红外光谱法可以研究材料的阻燃过程,阻燃材料与防火涂料在高温作用下,反应生成新的基团,其红外光谱会发生变化,对照燃烧前后的谱图,可以研究阻燃材料的阻燃机理。
对经过热氧化处理的样品进行红外分析可以研究阻燃型尼龙6(PA6)/聚丙烯(PP)硅灰石复合材料体系的阻燃机理,将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盐(MCA),PA6, PP硅灰石复合材料于马弗炉中热氧处理,发现随着热氧处理的温度升高,MCA阻燃体系中,1741与1781 cm-1处MCA的特征吸收峰逐渐消失,2248 cm-1处出现腈基的特征吸收峰。然而PA6经过类似的热氧处理得到的残余物中无腈基基团,只是在1740 cm-1附近出现PA6解聚分解终端基团-CO-NH2的特征吸收峰。这些说明在热氧处理中MCA的三嗪环已经打开,由此可知,在高温作用下MCA受热分解催化PA6从解聚分解变为炭化分解,MCA对PA6/PP/硅灰石复合材料体系的阻燃作用,除了“升华吸热”的物理阻燃作用外,还具有催化PA6炭化膨胀的化学阻燃作用。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热氧处理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此外,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反应发生的同时进行红外光谱测定,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吸收峰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材料在燃烧反应中的变化。 
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在材料热分解研究中的应用

FTIR和固体原位反应技术、快速热裂解原位反应技术以及热分析技术的联用在实时监测材料受热分解过程中凝聚相中间产物、终态产物和气相产物的组成以及分解起始温度点和温度范围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材料热分解机理研究方法。
因此,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固体原位反应技术的联用(Thermolysis/RSFT-IR)可以确认有机化合物在受热分解过程中凝聚相的中间产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升温时间点、温度记录等推导出中间凝聚相产物和终态凝聚相产物的生成温度范围,进而详细了解测试化合物的受热分解机理。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DADNE热分解过程气相产物的红外吸收光谱 
FTIR在铁基超导材料中的应用

新的超导材料被发现的时候,物理学家首先关心的是超导能隙的大小以及对称性,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超导电子配对的机制。理论计算表明铁基超导体是一类非常规超导体。其电子配对态是由反铁磁自旋涨落引起的,由此导致的超导能隙具有s±对称性。红外光谱对超导能隙以及能隙中可能出现的未配对准粒子非常敏感,因此,可以用来研究铁基超导体中超导能隙对称性的问题。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5 K时最佳掺杂的 Ba(Fe0.92Co0.08)2As2 (Tc = 25 K)和 Ba0.6K0.4Fe2As2 (Tc = 38 K) 的光电导谱
Ba0.6K0.4Fe2As2的光电导谱在大约160 cm-1以下降为0,说明超导能隙是s波对称的,能隙中不存在未配对的准粒子。而Ba(Fe0.92Co0.08)2As2的光电导虽然在低频下出现了很陡的下降(表明超导能隙的打开),但没有降至零。低频的光电导谱仍然需要一个Drude分量来描述(代表未配对准粒子),如图中蓝色阴影部分所示,这说明超导能隙中存在大量的未配对载流子。 
常见问题


1. 如何选择红外测试方法?

红外测试一般主要分为溴化钾压片法、ATR及液体样品池方法。溴化钾压片方法适合粉末样品,此方法中涉及溴化钾带入的杂峰影响,所以我们一般选择扣除溴化钾背景和空气背景方法(具体方法客户可以指定),扣除溴化钾背景可以尽量避免溴化钾引入的杂峰(主要因为溴化钾极易吸水,羟基峰影响非常明显)。ATR方法适合各种固体,块状薄膜,液体等无法研磨成粉末样品,该方法优势是无其它杂质峰干扰,但是缺点为有些样品峰会比较弱。液体样品池法,一般适合于一些液体样品测试,如果采用的是溴化钾窗片,样品里不能含水,不能跟溴化钾反应。    

2. 透过率与吸光度的区别?

透射光谱倾向于突出较小的峰,因此有时您可以更好地从视觉上评估样品。由于吸收光谱与浓度呈线性关系(透射光谱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因此可用于定量分析技术、光谱差减技术或其他操作中。对于搜寻或较为一般的用途,可根据个人偏好进行选择。通常,旧的文献倾向于使用透过率,而在峰值细化分析中,由于光谱的线性特征,常常会用到吸光度。

3. 吸收数据和透过数据如何转换?

红外测试中吸收和透过相互转换:用Omnic软件打开光谱数据 (1)将谱图转换为吸收谱:首先选择要转换的谱图,然后在“数据处理”菜单中选择“吸光度”命令。(2)将谱图转换为透射谱:首先选择要转换的谱图,然后在“数据处理”菜单中选择“%透过率”。

4. 样品中不含水,为什么会出现水峰?

原因如下:(a) 样品吸收空气中的水;(b) KBr没有烘干。

5. 什么是ATR模式?

ATR即衰减全反射,是红外光谱测试技术中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采样技术,将待测样品置于ATR附件上方,红外光束在ATR晶体内发生衰减反射后到达检测器,在测试块体、薄膜、液体、浆状、胶状、粉末、柔软的聚合物等样品时大有用处,既可以免除压片制样的繁琐步骤,又可以避免溴化钾吸水带来的水的吸收峰对测试的干扰。    

6. 何为液体池模式?对样品有什么要求?

液体池是由后框架、垫片、后窗片、间隔片、前窗片和前框架7个部分组成。后框架和前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前窗片和后窗片为溴化钾晶体薄片。液体池法,将液体样品用注射器注入液体池测试。该方法适合于定性定量分析。样品要求:不可以与溴化钾反应。

7. 水溶液怎么测试效果会比较好?

情况一:研究其他物质峰,溶剂水对样品谱图的干扰很大,测试数据几乎全是水的峰。

解决方案分析:

(1)采集水做背景,在采集溶液样品,仪器自动做差谱——这种测试效果不好,仪器自动扣除水的背景,扣除效果很差,会存在多扣少扣的情况,一般获得不了预期结果。

(2)分别测试水和溶液样品,使用软件自己做差谱——这个跟做差谱经验有关。

(3)同步采集背景和样品,采集时间会比较久,使用的是特殊配件测试,有些样品采用此种测试效果较好。情况二:主要测水溶液中水的峰,液体池和ATR都可以的,测试这种的一般是有文献参考的,可以参考下文献里使用的测试模式。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8. 什么是二维红外?

二维红外有2种定义,一种是对一系列相关的一维红外(普通红外)进行测试分析;另一种是直接通过仪器测试。目前我们提供的是第一种,常说的二维红外是对一系列相关的一维红外(普通红外)进行分析,这个是设置一个微扰条件,比如光、热、浓度等去测试,测试获得是一组(一般至少需要8个数据以上)常规红外数据(excel数据),而文献里面的二维红外光谱图,这些都是需要经过单独的分析作出来的图。    

9. 红外数据可以进行哪些分析?
红外数据分析可以对红外测试谱图标峰,分析每个峰对应的基团是什么,归属于什么键等。具体分析项目包含:标峰、标峰和对比分析、标峰和半定量分析、分峰计算、蛋白二级结构分析、二维红外分析和其他分析项目。

通过红外分析反应是否成功,需要提供反应物、产物的红外数据以及反应式。

10.红外测试样品干燥的目的?含水的样品可以测试吗?

含水的样品不能直接测试,测出来的水峰(3000-3500cm-1左右)太明显,会影响附近峰的分析,含水的样品测试前必须干燥,干燥的目的就是除水。

11.高温红外数据,基线不平,和室温测试结果差距较大是什么原因?

基线是否平和透过情况,是样品本身决定的,高温红外和普通红外测试一样,都不会太平滑,使基线变平整就修改了本身特征(红外测试完是可以手动调整基线的,但是有修改数据、数据造假的嫌疑,不建议调整)。

12.红外图测试吸收率,在波数较小的地方图谱出现很多竖直线,怎么回事?

测试无机样,红外吸收不好,不建议测试吸收,一般透过率效果还好一些。

13.红外数据,吸收可以转出透过吗?

可以转,但仅限视图,无法得到转后的数据,如果想要原始数据,需要重新测试。

14.红外能用来定量吗?    

答:红外主要用于对物质结构、表面、纯度及官能团等的测定。在严格控制制样工艺的情况下,可通过图谱简单分析实现半定量,精确度和灵敏度较低。

15.对于样品中目标结构含量较少的情况,可以测出吗?

答:样品纯度应尽量高,否则目标峰周围有较多杂峰或强吸收峰,可能分辨不出。

16.红外光谱如何定性分析?

已知物对照应由标准品和被检物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绘制红外光谱图进行对照,谱图相同则肯定为同一化合物。

标准谱图查对法是一种最直接、可靠的方法。在用未知物谱图查对标准谱图时,必须注意:测定所用仪器与绘制标准谱图的在分辨率和精度上的差别,可能导致某些峰细微结构的差别;未知物与标准谱图的测定条件必须一致,否则谱图会出现很大差别;必须注意引入杂质吸收带的影响。如KBr压片可能吸水而引入水吸收带等。对于未知化合物,可按照如下步骤解析谱图:先从特征频率区入手,找出化合物含有的主要官能团;指纹区分析,进一步找出官能团存在的依据;仔细分析指纹区谱带位置、强度和形状,确定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对照标准谱图,配合其他鉴定手段,进一步验证。

17.红外透过率为什么会大于1?

液体涂膜样的话,可能是溴化钾窗片表面不平整,用窗片做背景能量会比加入液体后的能量低,所以采集样品的时候透过率要比采集背景的时候透过率高;

粉末样品压片的话,可能由于空白压片太厚,而样品压片比较薄;造成基线透过率更强,透过率有可能会出现大于1 的情况;

第三种情况与样品有关,尤其测量样品的光程较长,会产生镜面反射效应,加强到达检测器的信号的强度,也会造成透过率超过100%。    

18.液态试样是否可以进行红外测试,如何测?

液态样品是可以进行红外测试的,对于液态样品(本身为液态,但是不含水),具体测试方法是:1)ATR法:将样品滴加在ATR晶体表面,用ATR技术测试;2)液体涂膜法:直接将液体样品涂在盐片上测试;3)液体池法:将液体样品用注射器注入液体池测试;如果是水溶液,或液态样品含水,必须烘干后测试,因为含水的样品测出来的水峰(3000-3500cm-1左右)太明显,会影响附近峰的分析。

19.红外漫反射模式的数据只能得到反射率吗?

不是的,漫反射只是一种模式,既可以得到反射率,也可以得到吸收率或透过率,一般漫反射会选K-M模式,是漫反射函数校正后的结果。

20.红外测试结果的透过率、反射率大于100%(吸收小于0)是怎么回事?

透过率、反射率大于100%或吸收小于0,说明样品某些波数区域的透过率、反射率要好于背景(吸收比背景弱),可能是以下原因:(1)有可能是溴化钾片表面毛糙了,杂散光较多,所以背景透过率较小(吸收较大);(2)没有扣除背底进行校正,这种情况不影响定性结果,可以直接用。

21.测试曲线出现部分位置透过率为0,无法看出峰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种数据无法看出真实峰位,不能用来进行分析;造成这种曲线的的原因可能是:

(1)粉末样品的话,这种情况一般是样品量放太多了,需要重新测试;

(2)块体的话应该是样品吸收能力较强,需要用全反射模式进行测试。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22.红外测试是如何定性定量的?

定性: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的状态,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定量: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峰的吸收强度A=a*b*c(其中a为吸收系数,常数;b为厚度;c为浓度)有内标法和外标法两种,一般采用内标法,利用不同基团吸收峰的面积的比值进行定量分析,但是红外定量只能算是半定量。

23.什么是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呢?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为极性分子,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视结构情况而定如CH4就不是极性分子。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非极性分子的判据:中心原子化合价法和受力分析法

1、中心原子化合价法:组成为ABn型化合物,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等于族的序数,则该化合物为非极性分子,如:CH4,CCl4,SO3,PCl5

2、受力分析法:若已知键角(或空间结构),可进行受力分析,合力为0者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2H4,BF3

3、同种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24.倍频峰主要分布在什么波段?

是由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第二、第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由于振动能级间隔不等距,所以倍频不是基频的整数倍。

25.这峰的位置是不是有个库呢?

有红外光谱标准数据库:NIST数据库比较全面!

http://webbook.nist.gov/chemistry/vib-ser.html

26什么是二面角?

二面角是分子中的两个分别由三个原子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一共涉及四个原子,公共边是一个化学键(两个原子),平面则由另两个原子分别与该化学键构成。

27.氧化石墨烯1650羧基 1500苯环振动 文献中咋说的都有 但是1650也可能是苯环振动啊?

一般苯环的振动不仅在1650和1500和1480有三个峰表现骨架振动吸收峰,而C=O双键的峰一般是只有一个峰,而且苯环在指纹区750cm-1出现苯环的峰。

28.能具体说下RBM嘛?

受限玻尔兹曼机(英语: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RBM)是一种可通过输入数据集学习概率分布的随机生成神经网络。RBM最初由发明者保罗·斯模棱斯基于1986年命名为簧风琴(Harmonium),但直到杰弗里·辛顿及其合作者在2000年代中叶发明快速学习算法后,受限玻尔兹曼机才变得知名。受限玻兹曼机在降维、分类、协同过滤、特征学习和主题建模中得到了应用。根据任务的不同,受限玻兹曼机可以使用监督学习或无监督学习的方法进行训练。    

29.游离的羟基?是氢氧根离子吗?

游离态的羟基指的是羟基自由基,并不是氢氧根,而是OH(不带电).由于OH极易得一个电子行成稳定的OH-,故有很活泼的化学性质。

30.有大佬推荐一下需要参考的红外的书籍名称吗?

红外书籍:陈允魁《红外吸收光谱法及其应用》

31.定量FT-IR分峰依据什么呢?

采用Lorentz与Gauss函数之和为子峰函数,以峰高、峰位、1/2半峰宽和峰形参数等4个参数作为子峰函数的表征,使用阻尼最小二乘法迭代解法,分离光谱重叠谱带,并使用尝试法和半峰宽一维搜索法对迭代初值寻优,使用多种约束条件限制不合理多值解产生,使分峰快速、精确和实用。

32.背景能量谱图是什么?是怎么测的?

由于我们测定过程不可能在真空是进行,所以要对光谱的干涉图进行空白或背景的进行参考,以减少空气对光谱图的影响,所以要进行背景光谱进行扫描。这种扫描主要是消除大气中水气和二氧化碳对光谱的影响。对背景进行多次扫描进行累加,也是使收集的数据有一个可靠稳定的干涉图,因为单次扫描的能量太低,不利于光谱数据处理。

33.KBr压片中KBr的作用是什么?

KBr作用:为了稀释样品,要不然很多精细峰出不来,或者透不过去,因为KBr的红外吸收微弱,从而降低基底物质因吸收红外波而对样品造成较大的影响。    

34.什么叫衰减全反射

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光波入射时,入射面内偏振的单色平面光波在密-疏媒质的界上全反射时,光疏媒质中所形成的迅衰场(见衰减波)量可以被耦合到金属或半导体的表面上而使表面等离激元(SP)或表面极化激元共振激发。全反射的光强因而发生剧邃衰减的现象。利用光学中的迅衰场与SP相耦合衰减全反射方法在1968年由A.奥托提出。

35.越细越好是相对于200目吗?

200目数 =74um = 0.074毫米,KBr粒度一般在200目左右,试样和KBr都应经干燥处理,研磨到粒度小于2 微米,以免散射光影响,红外光的波长在2.5 ~ 25μm,如果固体试样颗粒粒度与波长相当,则红外光很容易产生衍射,影响吸收信号。使吸光度的值尽量准确,红外压片要求颗粒尽量细小,这样压出来的片才能够光洁而且透明,对光线的透过性好,打红外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的折射或者散射出现了。如果你经常打红外,磨KBr的时候你会发现,粗的KBr在光线下可以看到闪闪发光,说明粗的KBr对于光线有很强的折射。一般测量红外光谱是用的中红外波段。

36.液体能做atr吗?

可以,一般涂一点在晶体上,等待一会溶剂挥发完后就可以做了

37.黑色粉末可以测出来吗?

要看黑色粉末的具体成分是什么,比如碳黑不具有红外吸收,得分离才能做,因为碳黑对红外吸收影响大。

38.如何避免在测试中,红外毛刺这么多?    

首先做一个空白的看看是否仪器问题,其他原因:样品的含水造成的,排除仪器噪声的情况下,建议充分干燥样品,烘干压片用溴化钾,降低红外仪器所在地方的空气相对湿度。

39.基线怎么调整?

拉直基线:数据处理——吸光度——自动基线校正(手动基线调节)——透过率

40.老师,红外的半定量怎么处理,还有就是如果想对比两条红外光谱的同一个位置的吸收峰强度,还怎么处理?

计算相对强度,首先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确定一个强度几乎不变的的峰,然后计算你关心的峰与这个峰的强度比值。或者计算每一张谱与某一张谱(最好是不含你关心的物质的红外光谱)的夹角,建立夹角与你关心物质含量的对应关系,这种方法前提是只有一个变化因素。

同系物分子量相近可以粗略比下,或同一物不同浓度比较,红外光谱峰的强度大小只是由于能级跃迁的概率和分子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的程度决定的,红外光谱只是一个定性的测定,不能作为定量的依据,不同物质的红外光谱不能用于定量,比多少,因为吸光系数不同,不同化合物没有比较性。

41.红外如何分峰?
Origin分峰:1)首先使用红外软件omnic打开红外文件(一般为SPA格式),点击“文件”-“另存为”-文件格式为CSV格式;
2)用Excel打开保存的CSV文件,复制其中的两栏数据,打开origin软件,将数据复制到工作表中,做出曲线;
3)然后点击“anslysis”-“fit”-“fitmultipeaks”。
4)弹出的对话框如下,在“numberofpeaks”输入你想要的峰的个数,点“OK”。    
5)出现另外一个对话框点“确定”。
6)按照提示在峰中心处双击,选择完毕后点“OK”,拟合曲线即可显示出来。
7)如果需要单独该曲线的数据,可以在workbook处找到,如下图:

8)选择A1(X)和peaksum两栏数据做出曲线既是分出的峰。

42.拿到一个红外的谱图后,如何进行分析讨论啊?

1、将谱图在omnic谱图库中检索一下,看看和哪些物质曲线比较像版,然后分析已知物质谱图上对应位置的峰是什么,如何分析对应位置的峰是什么呢:根据峰的位置、形状、强度,判断可能是什么官能团;一个峰可能会对应很多种官能团,可以在书上查找,也可以参考’红外峰检索 数据库及vba检索程序’,这个在百度文库可以找到,是excel文件,可以输入波数进行搜索;

2、在谱权图上标明官能团,再结合已有的其他物质信息综合判断最有可能是什么物质

43.有没有比较全的物质红外峰的资料推荐?
重要的红外谱图数据库主要有:
Sadtler红外光谱数据库:http://www.bio-rad.com/zh-cn/product/ir-spectral-databases
日本NIMC有机物谱图库:http://sdbs.db.aist.go.jp/sdbs/cgi-bin/direct_frame_top.cgi
上海有机所红外谱图数据库:http://chemdb.sgst.cn/scdb/main/irs_introduce.asp
ChemExper化学品目录CDD:http://www.chemexper.com/
FTIRsearch:http://www.ftirsearch.com/

NIST Chemistry WebBook:http://webbook.nist.gov/chemistry

44.蛋白质红外数据怎么分析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可来以通过自单晶X-射线衍射计算得到,也可以通过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来进行测量。红外光谱对氢键敏感,而氢键是形成二级结构主要的作用力。蛋白质二级结构特征与氢键的形成方式紧密相关,无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或其它构象,都有其特定的氢键结构,而这种氢键结构的差异能够在对于氢键敏感的红外光谱中得到反映,主要表现为谱带峰位及半峰宽的变化。这使我们有可能利用峰位不同的谱带来识别不同的二级结构及其组成情况。详见百度文库《应用红外光谱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45.测试时候,如何选择测试模式?有全反射模式,还有别的模式

这个选择模式是根据样品,一般薄膜的选择ATR模式,对于粉末或者液体选择透射模式。

46.贵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分析和单纯的配体的红外分析,可以区分么?

可以区分的,金属会吸引配体一部分电子,使配体化学键强度减弱,容易振动,发生红移。

47.软件上如何进行差谱的操作呢?

对存储的两张谱图进行差减,将透光率标度换算为吸光度,选择要差减组分的一个不受或基本上不受其他组分影响的独立峰,计算出它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加和性原理,从混合谱图中各点处的总吸光度中减去欲差减组分的吸光度之后,再将谱图的吸光度标度重新换成透光率标度,便得到欲要的纯组分光谱图

48.重金属被吸附到材料上之后,可以根据红外图谱看出变化吗?金属的峰如何去查找呢

金属会吸引配体一部分电子,使配体化学键强度减弱,容易振动,发生红移。

49.含有氨基的碳材料在测试红外过程中没有峰出现,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经常遇到,首先对于氨基含量特别低的材料在很有可能测不出来,其次,碳材料上面氨基分布不均匀,测试部位正好没有氨基。最后,可能是因为在溴化钾压片制样时候,加入的样品量过多,导致材料透过率很低,测不出来氨基。还有一种可能是在谱图中已经出现了,只是一个很小的峰,需要放大图谱,不放大看不到。

50.粉末样品可以用ATR测试么?

粉末样品如果能用压片机压实就可以用ATR测试。

51.红外光谱能得到哪些信息,哪些样品适合用红外光谱测试?

红外光谱可以得到分子的化学键(官能团)信息。样品状态可以为液体,粉末,固体,薄膜。样品种类可以为无机物,有机物,高分子,蛋白质,天然产物。

52.红外光谱基本术语有哪些?
透射率T(%)与吸光度A:红外光谱纵坐标的两种表示方法,采用透射率表示的光谱为透射率光谱;采用吸光度表示的为吸光度光谱。可相互转化。
波长(μm)与波数(cm-1):红外光谱的横坐标表示方法,一般采用波数表示,中红外的波数范围为4000cm-1~400cm-1。可相互转化。
振动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都是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均属于振动光谱的范畴。
伸缩振动:改变化学键键长但不改变键角的振动方式。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均可归为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改变键角但不改变键长的振动方式。面内弯曲振动和面外弯曲振动均可归为弯曲振动。
红外光谱分析三要素:吸收峰位置,吸收峰强度,吸收峰形状。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研测试站

原文标题:《【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原理、样品要求、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常见问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YzSigzOsFNXdstR0WlbPQ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2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