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T-IR疑难全解析
高频问题速查手册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是材料分析的利器,但使用中常会遇到各种难题。本文聚焦高频问题,从样品准备到数据分析,一一拆解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助你快速回归高效实验。
FT-IR的优势与局限性?
1.核心优势:
– 分子指纹特异性:每种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具有唯一性,可用于定性鉴别;
– 非破坏性分析:样品无需化学处理,保留原始状态;
– 可分析几乎所有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
– 多组分同时检测:又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如共混聚合物)。
2.局限性:
– 定量分析需校准:吸光度与浓度关系需通过标准曲线建立(尤其复杂基质);
– 空气中CO₂和H₂O的吸收峰是常见干扰源:水分子在1640cm-1(O-H弯曲)和3400cm-1(O-H伸缩)有强吸收,需严格控制样品湿度;
– 对同分异构体或对称非极性分子不敏感;
– 深层信息有限:仅反映表面或近表面(ATR模式约1-2 um)的结构信息。
如何选择红外测试方法?
红外测试一般主要分为溴化钾压片法、ATR及液体样品池方法。
– 溴化钾压片法:适合粉末样品,此方法中涉及溴化钾带入的杂峰影响,所以我们一般选择扣除溴化钾背景和空气背景方法(具体方法客户可以指定),扣除溴化钾背景可以尽量避免溴化钾引入的杂峰(主要因为溴化钾极易吸水,羟基峰影响非常明显)。
– ATR法:适合各种固体,块状薄膜,液体等无法研磨成粉末样品,该方法优势是无其它杂质峰干扰,但是缺点为有些样品峰会比较弱。
– 液体样品池法:一般适合于一些液体样品测试,如果采用的是溴化钾窗片,样品里不能含水,不能跟溴化钾反应。
什么是ATR模式?
ATR即衰减全反射,是红外光谱测试技术中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采样技术,将待测样品置于ATR附件上方,红外光束在ATR晶体内发生衰减反射后到达检测器,在测试块体、薄膜、液体、浆状、胶状、粉末、柔软的聚合物等样品时大有用处,既可以免除压片制样的繁琐步骤,又可以避免溴化钾吸水带来的水的吸收峰对测试的干扰。
什么是液体池模式?对样品有什么要求?
液体池是由后框架、垫片、后窗片、间隔片、前窗片和前框架7个部分组成。后框架和前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前窗片和后窗片为溴化钾晶体薄片。液体池法,将液体样品用注射器注入液体池测试。该方法适合于定性定量分析。
样品要求:不可以与溴化钾反应。
样品中有水和无水对测试结果有什么影响?
以木质素为例,含水与不含水测试结果对比如下所示:由于样品含水,可能对样品的其他分子的光谱产生了干扰,改变了吸收峰的形状和位置。可以看到,其实不含水样品那里出的峰 含水样品里也有, 只是不明显且稍微有所变化了。其中含水的测试结果中,1637波数处也是由于水的弯曲振动导致的。

水溶液该如何测试?
情况一:研究其他物质峰,溶剂水对样品谱图的干扰很大,测试数据几乎全是水的峰。
解决方案分析:
(1)采集水做背景,在采集溶液样品,仪器自动做差谱——这种测试效果不好,仪器自动扣除水的背景,扣除效果很差,会存在多扣少扣的情况,一般获得不了预期结果。
(2)分别测试水和溶液样品,使用软件自己做差谱——这个跟做差谱经验有关。
(3)同步采集背景和样品,采集时间会比较久,使用的是特殊配件测试,有些样品采用此种测试效果较好。
情况二:主要测水溶液中水的峰,液体池和ATR都可以的,测试这种的一般是有文献参考的,可以参考下文献里使用的测试模式。
透过率与吸光度的区别是什么?
透射光谱倾向于突出较小的峰,因此有时您可以更好地从视觉上评估样品。由于吸收光谱与浓度呈线性关系(透射光谱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因此可用于定量分析技术、光谱差减技术或其他操作中。对于搜寻或较为一般的用途,可根据个人偏好进行选择。通常,旧的文献倾向于使用透过率,而在峰值细化分析中,由于光谱的线性特征,常常会用到吸光度。
吸收数据和透过数据如何转换?
红外测试中吸收和透过相互转换:用Omnic软件打开光谱数据
(1)将谱图转换为吸收谱:首先选择要转换的谱图,然后在“数据处理”菜单中选择“吸光度”命令。
(2)将谱图转换为透射谱:首先选择要转换的谱图,然后在“数据处理”菜单中选择“%透过率”。
红外数据可以进行哪些分析?
红外数据分析可以对红外测试谱图标峰,分析每个峰对应的基团是什么,归属于什么键等。具体分析项目包含:标峰、标峰和对比分析、标峰和半定量分析、分峰计算、蛋白二级结构分析、二维红外分析和其他分析项目。通过红外分析反应是否成功,需要提供反应物、产物的红外数据以及反应式。
红外光谱如何分析吸收峰?
1. 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 cm-1)C-H弯曲振动(1465-1340 cm-1) 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
2. 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 cm-1),C=C伸缩(1675~1640 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 cm-1)。
3. 炔烃:炔烃C-H伸缩振动(3300 cm-1附近),三键伸缩振动(2250~2100 cm-1)。
4. 腈:三键伸缩振动区域,有弱到中等的吸收脂肪族腈 2260-2240cm-1 芳香族腈 2240-2222 cm-1。
仅含C、H、N时:峰较强、尖锐;有O原子存在时,O越靠C≡N,峰越弱。
5. 芳烃:芳环上C-H伸缩振动3100~3000 cm-1,C=C 骨架振动1600~1450 cm-1, C-H面外弯曲振动880~680 cm-1。
芳烃重要特征:在1600,1580,1500和1450 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个峰。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880~680 cm-1,依苯环上取代基个数和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芳香化合物红外谱图分析中,常用判别异构体。
6. 醇和酚:主要特征吸收是O-H和C-O的伸缩振动吸收, 自由羟基O-H的伸缩振动:3650~3600 cm-1,为尖锐的吸收峰, 分子间氢键O-H伸缩振动:3500~3200 cm-1,为宽的吸收峰;C-O 伸缩振动:1300~1000 cm-1,O-H 面外弯曲:769-659 cm-1。
注意区分:
N-H伸缩振动:3500~ 3100 cm-1
胺:N-H 伸缩振动吸收3500~3100 cm-1;C-N 伸缩振动吸收1350~1000 cm-1;N-H变形振动相当于CH2的剪式振动吸收:1640~1560 cm-1;面外弯曲振动吸收900~650 cm-1。
7. 醚特征吸收:1300~1000 cm-1 的伸缩振动, 脂肪醚:1150~1060 cm-1 一个强的吸收峰 芳香醚:1270~1230 cm-1(为Ar-O伸缩),1050~1000 cm-1(为R-O伸缩)。
8. 醛和酮:醛的特征吸收:C=O伸缩,2820,2720 cm-1(醛基C-H伸缩) 脂肪酮:1715 cm-1,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如果羰基与烯键或芳环共轭会使吸收频率降低。C=O(1850~1600 cm-1)碳氧双键的特征峰,强度大,峰尖锐。
9. 羧酸:羧酸二聚体:3300~2500 cm-1 宽而强的O-H伸缩吸收 1720~1706 cm-1 C=O伸缩吸收 1320~1210 cm-1 C-O伸缩吸收 , 920 cm-1 成键的O-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
10. 酯:饱和脂肪酸酯(除甲酸酯外)的C=O 吸收谱带:1750~1735 cm-1区域饱和酯C-O谱带:1210~1163 cm-1 区域为强吸收。
11. 酰胺:3500-3100 cm-1 N-H伸缩振动,1680-1630 cm-1 C=O 伸缩振动,1655-1590 cm-1 N-H弯曲振动1420-1400 cm-1 C-N伸缩。
12. 有机卤化物:脂肪族C-X 伸缩: C-F 1400-730 cm-1,C-Cl 850-550 cm-1 ,C-Br 690-515 cm-1,C-I 600-500 cm-1。
红外测试结果的透过率、反射率大于100%(吸收小于0)是怎么回事?
透过率、反射率大于100%或吸收小于0,说明样品某些波数区域的透过率、反射率要好于背景(吸收比背景弱),可能是以下原因:
(1) 有可能是溴化钾片表面毛糙了,杂散光较多,所以背景透过率较小(吸收较大);
(2) 没有扣除背底进行校正,这种情况不影响定性结果,可以直接用。
红外测试是如何定性定量的?
– 定性: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的状态,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 定量:依据朗伯-比尔定律,峰的吸收强度A=a*b*c(其中a为吸收系数,常数;b为厚度;c为浓度)有内标法和外标法两种,一般采用内标法,利用不同基团吸收峰的面积的比值进行定量分析,但是红外定量只能算是半定量。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晰云易测
原文标题:《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全解析》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dhUk3m7c7WDYNb73rug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