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
羟基(-OH)由O-H键组成,其红外吸收主要源于O-H键的伸缩振动(νₒ‐ₕ)和O-H键的弯曲振动(δₒₕ)。由于羟基易形成氢键或与其他原子(如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其振动频率会随化学环境变化,因此可通过特征峰位置、强度及峰形推断羟基的存在形式。
特征吸收峰
羟基的红外吸收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核心是伸缩振动峰(用于判断羟基类型和相互作用):
O-H伸缩振动(νₒ‐ₕ):
位置:通常在3000-3700cm-¹范围内,是羟基最特征的吸收峰,峰形和位置受氢键影响极大。
细分类型:
游离羟基(未形成氢键):吸收峰尖锐,位于3600-3700cm-¹(如孤立的醇羟基、分子筛中的孤立硅羟基Si-OH)。
分子间氢键羟基:形成氢键后,O-H键键能降低,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峰形宽化,位置多在3200-3500cm-¹(如液态水、乙醇中的缔合羟基)。
分子内氢键羟基:如邻硝基苯酚的羟基与硝基形成分子内氢键,峰位通常在3200-3400cm-¹,峰形较窄(区别于分子间氢键的宽峰)。
离子型羟基(如M-OH,M为金属离子):如氢氧化物(Al-OH、Mg-OH)中的羟基,峰位多在3400-3600cm-¹,具体位置随金属电负性变化(金属电负性越强,峰位越高)。
O-H弯曲振动(δₒ‐ₕ):
位置:通常在1600-1650cm-¹(液态或固态水的弯曲振动,峰形宽)或1300-1420cm-¹(如醇类的面内弯曲振动),强度较弱,多用于辅助确认羟基存在。
影响羟基红外峰的关键因素
羟基的红外吸收受化学环境影响显著,核心影响因素包括:
氢键作用:
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氢键后,O-H键的电子云密度向电负性强的原子(如O、N)偏移,键长变长、键能降低,导致伸缩振动峰向低波数(红移)移动,且峰形宽化(氢键越强,红移越显著,峰越宽)。
例:游离水的羟基(气态)在3650cm-¹左右,液态水因分子间氢键缔合,峰位移至3400cm-¹左右,且峰形宽而强。
取代基效应:
羟基所连基团的电负性会影响O-H键极性:
连有吸电子基团(如-Cl、-NO₂)时,O-H键极性增强,键能升高,峰位向高波数(蓝移)移动(如三氯乙醇的羟基峰比乙醇高)。
连有供电子基团(如-CH₃)时,O-H键极性减弱,峰位略向低波数移动。
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气态:分子间距离远,多为游离羟基,峰尖锐(如气态甲醇的νₒ‐ₕ在3640cm-¹)。
液态/固态:分子间距离近,易形成氢键,峰宽化且红移(如液态甲醇的νₒ‐ₕ在3340cm-¹)。
样品浓度:
对于醇、酚等,低浓度时分子间氢键少,游离羟基峰(3600-3700cm-¹)明显;高浓度时缔合羟基峰(3200-3500cm-¹)占主导。
样品要求:
固体样品:粉末(如分子筛、氢氧化物)需研磨至细颗粒,避免散射干扰;可采用KBr压片法(注意干燥,避免KBr吸潮引入水的羟基峰)或漫反射法。
液体样品:纯液体可直接涂在盐片(如NaCl、KBr)上,或用溶剂稀释(选择无羟基的溶剂,如CCl₄、CS₂)。
避免水分干扰:测试环境需干燥(如红外仪配备除湿装置),样品需提前烘干(尤其是易吸潮的材料,如氧化物、分子筛)。
实验模式:
透射红外:适用于薄片、薄膜或KBr压片样品,分辨率高,适合定量分析。
漫反射红外(DRIFT):适用于粉末样品,无需制样(直接填充样品杯),适合原位表征(如升温过程中羟基的变化)。
衰减全反射红外(ATR):适用于液体或表面分析,无需破坏样品,操作简便。
典型应用场景
材料表面羟基表征:
如分子筛(ZSM-5、Y型)表面的硅羟基(Si-OH,3740cm-¹左右的尖锐峰)和铝羟基(Al-OH,3600-3650cm-¹),通过峰强度可判断表面羟基密度,与催化剂活性直接相关(如羟基是某些反应的活性位点)。
金属氧化物(如Al₂O₃、TiO₂)表面的羟基类型(单齿、双齿、桥连羟基),其峰位分别在3700cm-¹、3670cm-¹、3620cm-¹左右,可用于评估材料的表面活性。
氢键作用研究:
如聚合物(如聚乙烯醇PVA)中羟基的分子间氢键,峰位在3300cm-¹左右,通过峰形变化可分析温度、湿度对氢键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分子中的羟基与其他基团(如羰基C=O)的分子内氢键,可通过红外峰确认其空间结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水分含量与状态分析:
材料中的吸附水(分子间氢键,3400cm-¹宽峰)与结晶水(如CuSO₄・5H₂O中的配位水,峰位略低)可通过羟基峰形和位置区分,结合热重分析(TG)可定量水分含量。
化学反应监控:
如酯化反应中,醇的羟基峰(3300cm-¹)随反应进行逐渐减弱,同时生成酯的羰基峰(1740cm-¹)增强,可实时跟踪反应进度。
注意事项
水分干扰:空气中的水或样品吸潮会在3400cm-¹左右产生强宽峰,需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如使用干燥箱、氮气保护),并扣除背景中的水峰。
峰重叠:羟基峰可能与胺基(-NH₂,3300-3500cm-¹)、炔氢(-C≡C-H,3300cm-¹左右)的峰重叠,需结合其他特征峰(如胺基的弯曲振动峰、炔基的伸缩振动峰)区分。
原位测试:研究温度、气氛对羟基的影响时(如升温脱附羟基),需使用原位红外池,确保在可控条件下(如真空、惰性气体)测试,避免外界干扰。
总结
羟基红外的核心是通过3000-3700cm-¹范围内的伸缩振动峰,分析羟基的存在形式(游离/缔合)、氢键作用及化学环境,是研究物质表面性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化学反应的重要工具。测试中需重点排除水分干扰,并结合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状态、取代基)解读红外谱图。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研测试站
原文标题:《羟基红外基本原理、特征峰、注意事项大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oQOikmPGBfj1fm93p9_8g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