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仪是研究材料流动和变形特性的核心仪器,其常用测试模式根据受力方式(剪切、拉伸)、应力/应变控制方式以及动态/静态状态可分为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材料(高分子、胶体、涂料、生物材料等)的性能分析。以下是流变仪的常用模式及典型应用:
按受力方式分类
1. 剪切模式(最常用)
通过样品受到的剪切力或剪切应变,分析其粘性(流动)和弹性(形变恢复)特性,适用于大多数流体和软固体(如溶液、熔体、凝胶)。
核心参数:剪切应力、剪切应变、剪切速率、粘度、储能模量,弹性指标)、损耗模量,粘性指标)等。
2. 拉伸模式
对样品施加拉伸力(如拉伸应力或拉伸应变),研究材料在拉伸状态下的流动和变形(如纤维纺丝、薄膜成型过程)。
适用场景:高分子熔体的拉伸粘度(评估拉伸流动性,与薄膜吹塑、纺丝工艺密切相关)、弹性体的拉伸弹性等。
特点:对样品形状和夹具要求较高(需避免剪切干扰),应用范围较剪切模式窄。
按动态/静态状态分类
1. 静态(稳态)测试模式
在恒定的剪切速率或剪切应力下,监测材料的响应(如粘度随时间或剪切条件的变化),反映材料的稳态流动行为。
(1)剪切速率扫描(控制速率模式,CR)
操作:从低到高连续改变剪切速率,测定对应的剪切应力,计算粘度。
应用:分析材料的“剪切变稀”或“剪切增稠”特性。
例:涂料在低剪切下粘度高(防流挂),高剪切下粘度低(易涂刷),通过此模式可量化其流变行为。

(2)剪切应力扫描(控制应力模式,CS)
操作:从低到高施加剪切应力,测定对应的剪切速率,计算粘度。
应用:确定材料的“屈服应力”(材料开始流动所需的最小应力),如牙膏(静止时不流动,施加一定应力后流动)。
(3)时间扫描(恒温恒剪切条件)
操作:在固定剪切速率/应力和温度下,监测粘度随时间的变化。
应用:分析材料的“触变性”(如油墨静置变稠,搅拌后变稀,且随时间恢复)或“老化”(如胶体的粘度随时间上升)。

2. 动态(振荡)测试模式
对样品施加周期性交变剪切(小振幅),通过监测应力与应变的相位差,区分材料的弹性和粘性贡献,反映材料的粘弹性(兼具固体弹性和液体粘性的特性)。
核心原理:
施加正弦应变,测量响应应力。
储能模量G’ (弹性贡献),损耗模量G” (粘性贡献),损耗因子tandelta(反映粘弹性比例)。
(1)频率扫描
操作:固定温度和应变振幅(在“线性粘弹区”内,确保形变不破坏材料结构),改变振荡频率,测定(G’、(G”随频率的变化。
应用:模拟材料在不同“作用速度”下的行为(如高频对应快速加工,低频对应缓慢变形)。
例:橡胶在高频下G’高(弹性好,抗快速形变),低频下G”占比上升(略有粘性流动)。

(2)温度扫描
操作:固定频率和应变振幅,在程序控温(升温/降温)下,监测G’、G”、tandelta的变化。
应用:分析材料的热致相变,如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G’)会急剧下降,(tandelta)出现峰值)、凝胶-溶胶转变(G’与G”交叉点)。

(3)应变扫描
操作:固定温度和频率,改变应变振幅,确定材料的“线性粘弹区”(G’)、(G”)不随应变变化的区域)。
意义:为动态测试(如频率扫描)确定合适的应变范围,避免大应变破坏材料结构(如凝胶被剪切破坏)。

特殊测试模式
1. 蠕变与回复测试
蠕变:在恒定剪切应力下,监测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反映材料在持续应力下的流动和形变累积,如胶粘剂长期受力后的形变)。
回复:移除应力后,监测应变的恢复程度(评估材料的弹性恢复能力)。
2. 屈服应力测试
通过逐步增加应力,测定材料从“固态”(弹性主导)转变为“液态”(流动主导)的临界应力(屈服应力),适用于牙膏、钻井液、食品胶体等非牛顿流体。
总结:模式选择依据
看材料状态:流体侧重稳态剪切(粘度),软固体/凝胶侧重动态振荡(G’),(G”)。
看研究目标:加工流动性选剪切速率扫描,热稳定性选动态温度扫描,长期使用性能选蠕变测试。
看材料特性:非牛顿流体需测剪切变稀/增稠,粘弹性材料需测(G’)与(G”)的比例。
流变仪的多种模式可全面表征材料的力学行为,是材料研发、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科研测试站
原文标题:《流变仪的多样性测试模式,该如何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V85Y7ASnYLKXNj4PQ_t0w
本转载仅出于分享优质测试干货,旨在传递更多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全部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